没有儿子,母亲一生的痛!
(2009-06-30 11:12:11)
标签:
生男生女母亲遗憾传统观念现状育儿 |
分类: 婚姻感情 |
一说起生男生女的问题,我和母亲总是截然不同的观点,我认为生女孩好,心思细腻、懂得疼惜老人,我庆幸生了女儿妞妞。而我母亲却截然相反,认为在农村还是男孩子好,哪怕儿子媳妇再不孝顺都得有。就这个问题我同母亲多次交流,就算我问她:周围十里八乡上大学、打工出来的人不少,可是有哪一个儿子能像她这样五十多岁就被女儿接到城市里生活,并专门给他们购买住房,挣的存的钱全是他们自己的,花的钱全算我的。即便这样,我还是无法说服她改变观点,直到现在,母亲还常说:我要是有儿子,才不会来给你带孩子呢,我要老老实实的在家带孙子.唉,看多顽固!我知道,没有儿子是母亲一生的遗憾!
母亲是一个非常要强能干的女人,父亲不善言辞、老实巴交,一直以来家里里里外外似乎都是由母亲一人在独立支撑。父母亲结婚时只有三间小土屋,要强的母亲鼓足劲要过出个样子给人家看看。那时父亲在乡办厂上班,母亲则一个人在家带三个孩子,同时种着十几亩地还一副游刃有余的样子。以前种地不像现在机械化程度高,种、管、收基本全靠手工劳动完成。那时的母亲浑身像有使不完劲、眼里也有干不完的活,不知疲倦、不用休息,即使晚上浇一宿地,白天还继续到地里忙碌。为了翻盖房屋,母亲一个人套着小牛车,一车车把几百平方、十来米深的大坑拉土填平,劳动量可想而知。由于母亲的辛勤劳作,我家地里总是清清爽爽没有杂草;家里也是利利索索、整整齐齐;虽都是普通的农家日子,但相比之下却算富足,至少像我们姐妹三人从小吃细粮长大、从没挨饿受苦,这在我们那农村已经很不错了,记忆里我十几岁时村里还有不少人家到春天时粮食就青黄不接,而我小妹还干过拿自己家白面馒头换别人家杂面饼子的事。(这时你千万不要说粗粮更好更有营养之类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话,经过粗糙加工过的杂面干粮,让城里人偶尔吃吃觉得比较原生态,如果让你天天吃、月月吃,保准吃不下)。
母亲不光能干还有一副热心肠,能说会道,跑媒拉线成就了不少好事,本家里小媳妇、大闺女个个都是经过母亲的手迎进来、送出去,没有点本事也不会次次接受别家的重托的,而且谁家有个矛盾母亲还会临时充当义务调解员去化解一番。由于母亲的善良和热情,我家人缘一直不错,有个什么事本家人也是大家也主动来帮忙。
但农村特有的环境,似乎总在提醒要强的母亲她没有儿子的事实。在农村没有儿子就是“绝户”,意味着族谱到你这就后继无人了,而且百年以后入祖坟里也无子女看护(女儿是不入家谱、不入祖坟的)。这还只是表面上的区别,而在实际生活中,农村活多为体力劳动,女孩子矫娇弱弱的不是干活的料,对男劳动力的需求是明摆着的事;农村虽穷却非常讲究气势和排场,红白事体现的更为突出,家里有几条虎虎生威的汉子是绝对不同的效果;而且过年过节走亲访友、拜年问好也是男人的活,如果家里没有儿子,自然会与亲戚走动稀松许多,这在女儿都出嫁以后会为明显;而且淳朴善良的农民也有狭隘和自私的一面,因为一块地头、一堆柴草就可能引发一场争斗,这也是需要人手的事,后继无人的往往还会有人故意找茬欺侮你,这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人都是现实的,即使年轻时某家口碑特别差,但是当人家几个儿子都长大成人以后,那些曾经不屑一顾的人都会不自觉的高看一眼,人家有人啊,谁能保证求不到人家头上呢,相应的对于绝户们就有所怠慢,这也是要强又敏感的母亲非常在意又无法左右现实。
这些在农村都是不争的事实,包括在现在都是一样,你说封建传统也罢、狭隘落后也好,这都是没有改变也无法跨越的事实。所以现在年轻的农村人有许多也在为生儿子而东躲西藏的超生,而就算是城里人也有许多老人因为没有孙子而无法释怀。就像我母亲,当年为了生儿子,即便生产几天后因为无人照顾就得自己下床做饭、甚至到冰冷的河里洗尿布,她都没放弃自己生养儿子的想法,直到身体不允许才不得以放弃,以至于没有儿子成为她毕生的遗憾,用母亲的话说即便以后被儿子媳妇打骂,也愿意有个儿子,过日子有盼头、在村里说话有底气!
可能因为母亲的敏感,我们姐妹三人都比较争气要强,很小的时候都暗下决心长大要好好孝敬父母,要让他们比有儿孙的人过得的更幸福、更舒心。有了妞妞以后,我便理直气壮的把他们接到城里,为了让他们有归属感,第二年就给他们专门买了一套小房子,吃喝穿用都是村里人无法比拟的,每逢周末就带他们在市内各个景点走走转转、还不定期的带出去旅游解闷散心。
但是我也知道,我永远不法解开妈妈的心结,辛劳坎坷的半生早让她的观念根深地固。但我愿意给他们舒心、舒适的晚年来弥补他们缺憾,我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她女儿比儿子更争气更贴心,至少她的女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