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话剧上海屋檐下夏衍吕凉亲情友情感悟随笔文化左翼 |
分类: 漫卷视书 |
去看话剧《上海屋檐下》,多少有些偶然。
对于夏衍,记忆中只知道曾经是个坚定的革命青年。
说实话,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学,我是一直不大喜欢的。尤其是所谓的左翼文人,我也素来有些偏见。而至于我的一个朋友,更是放言“中国近现代史的文学家笼共只有三个半”。
不过随着年岁渐长,终于发现自己有些无知。
其实,中国这一代的文人大抵很有些悲哀的。
夏衍、曹禺、老舍、茅盾……甚至是郭沫若,其实都是相当有才气的。我曾经的不屑,只是因为我的无知。在建国以后,他们的创作就终止在了最灿烂的年龄;而他们早期的作品,又或多或少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对待被禁囿了起来。
这一切,对于他们,是不幸的;对于我们,也是不幸的。
《上海屋檐下》是 夏衍先生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样的一出出自一个左翼“斗士”的戏,竟然是那样的情感细腻。
很难想象,在这么一个我们捻熟的场景中,在这么一个世俗的故事中,大师将感情、理想、人性不着痕迹却又丝丝入扣的揉合在了一起。
比起以写情感著称的琼瑶,或者今天流行的海岩等等诸君,大师丝毫不见逊色,反而倒过来让我们这些见惯了港台歇斯底里感情的一代,见识了一种生活着、鲜活着的情感。
不觉间,我想起了古龙喜欢引用的一种说法,大抵是:小说大约只有三十六种情节,今天我们之所以还有新的小说,就是因为我们永远有人性。
确实,大师的戏剧就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感谢大师,还要感谢那些个演员。
叫得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
因为他们,才将大师的剧本鲜活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有幸聆听大师曾经的心语。
吕凉,可爱的小眼睛。匡复的形象,因他而不再像其他的革命者一般高高凌驾于世人。据说最初这个角色是赵丹先生出演,不过当年的风采,今天却是不能再睹。
符冲知道的不多,然而近期却在上海的话剧界一片叫好,据说在《兄弟》里的演出及其出色。这一次,那个重情义却又细腻、有理想却又窝囊的上海男人却深刻的印在了我的脑海。
扮演彩凤的高榕,可以说是这出戏最要紧的人物。所有的故事,所有的冲突都集中在了她的上。知道她曾经演过电视剧,不曾想在舞台上也是这般的出彩。
还有张先衡、徐萍、许承先,这些一辈子的甘草演员,真正的老戏骨。
向大师致敬,大师让作品鲜活在每一个时代,大师让人性鲜活在每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