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关于认知的三个阶段
(2016-01-18 15:47:21)分类: 思考,成长 |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内篇·养生主》』
在东方文化中,万物都是相通的。文惠君从庖丁解牛的感悟中获得了养生之道,我也在庖丁解牛的感悟中明白了孩子认知的规律。
这个规律也是慢慢陪伴她们的过程中体会到的。
记得泡泡5、6岁的时候,我看《种籽学苑教育手记》里面提到一个小情节:孩子们在路上看到一只绿色的小龟,立刻从图鉴中查出了这个小龟是什么类别什么名字。
我觉得这个认知方法很有效率,那一段泡泡对小区里的植物特别感兴趣,我就想:应该赶紧买些图鉴,来帮助她把这些零散的感觉整理归纳起来,想想我自己长这么大了,除了菊花仙人掌其他什么植物也不认识,估计就是因为没有什么好的老师引领,而图鉴不就是个很好的老师吗?
于是立刻花精力选了很多图鉴,尤其是我还找到了一本“按照花的颜色”来索引查找的图鉴。拿到之后,如获至宝,带领泡泡兜兜直奔小区里平时她喜欢摆弄的那些植物,“你看这个花是黄色的,应该是。。嗯,咱们找找看黄色的花里面。。。应该是这个吧。。好像不是。。应该是这个吧。。。”
泡泡开始的时候还挺新鲜,跟着我一起找,过了7、8分钟,她就烦了,说;“妈妈你能不能别找了我想玩会儿了。。。”我还在那兴致勃勃地又目测又推断,她们却兴味索然干脆连植物也不感兴趣了,直接趴在地上看蚂蚁去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泡泡在孙园的时候,经常有类似“认识花的结构”这样的主题课,老师指着一朵花,用三段式教给孩子们:”请观察,这是花的花瓣,这是花的花萼。。。。“,泡泡回来以后,有一次跟我说起来,她说:“妈妈,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对着花指指点点的,如果是你,你愿意别人对着你指指点点的吗?我觉得花儿,她们从土里露出头来,就是因为她们觉得这个世界特别美好。我们应该。。把她们放在好看的瓶子里,给她们放上干净的水,这样,她们才会觉得开心。”
孩子们虽然不知道花萼花瓣,但是她们与花的链接,其实早已远远超过了拥有各种花儿知识的成人。因为只有孩子会心无旁骛、完全忘我、连续几个小时地跟花儿真正地呆在一起,她们知道每一朵花摸起来是光滑还是毛绒,知道哪种花扯开花瓣以后有粉色的汁液,知道哪种花是她们过家家做饭时使用过的,知道地雷花的黑种子砸开以后有可以擦手用的白色的粉粉。。。
孩子的思维方式、孩子感受世界看待世界的眼睛,跟成人是多么不同啊!但是到底怎么表达这种不同,我又一时想不出。有一天,不知怎么脑海里就出现了庖丁解牛的画面,嗯,是这样的。
庖丁对牛的把握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看到的只是一整头牛,是对牛整体的感官感觉;第二个阶段,他不再看到全的牛,看到的只有关节、韧带、肌肉、骨骼、。。。完全沉入到具体细节中之中,内部结构、部位分解、特质特点、因果关系。。。;而到了第三个阶段,这些具体的知识经验技术能力又重新融合为了一个整体,达到“神”与“道”的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层面。
我发现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也是同样的过程。
在第一个阶段,大约在孩子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他们处于灵性的、右脑的、整体感受的阶段,他们处在“看到的就是一头牛”的感性阶段。
由于逻辑思维还未成熟,这时候的孩子们就像一片感觉的海洋,用全身的“感觉”去跟每一个事物建立生命层面的链接,她们不会在乎牛有几个部位,每个部位叫什么名字,也不在乎小蝌蚪先出后腿还是先出前腿,更不会感兴趣一个植物是什么科属,她们只是把万物看成与自己相同的一个个体,在与她深度交流玩耍中,享受彼此存在所带来的简单的快乐,在这种链接中不知不觉地对对方的各个方面了如指掌。
第二个阶段,随着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和成熟,他们开始把焦点转向内在和理性,这时他们关注“牛的内部结构”,关注事物运行的规律、因果关系、解决方案——也就是我们平时称为科学的这个体系,这时,真正的研究、思考、试验、推理才成为他们探索认识世界的主要工具。
在这个阶段之后,他们会进入“又是一整头牛”的第三个阶段,但是这个阶段与第一阶段已经完全不同了,这是感性和理性融合而升华的阶段,在经历了感性的积淀和理性的思考之后,突然之间,大道至简、浑然天成,”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超乎了技术层面,到达天人合一的“道”的境界。
想到这些,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西方思维结构经常显得刻板而缺乏方向感,因为他们缺少了第一个阶段——就是在孩子认知之初,这种感性的、整体的、“看到的就是一头牛”的阶段,他们是没有的。西方孩子认识世界,是从“百科全书”开始的,从“科学实验”开始的,从具体的知识细节开始的,从彼此割裂的分科教学开始的。我觉得,这是科学研究越来越精确、知识体系越来越庞大,却很难上升到“道”的层面的原因。
“感觉积累”的第一阶段,看起来似乎没有那么高深,但它却是最终能够进入第三阶段实现融合与升华的基础和前提。
想明白了这三个阶段,也就有了在教育方面整体的框架和方向。
比如,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反对在小学阶段讲述科学,这一点跟华德福的观点一致——因为会提前唤醒孩子,因为科学的根基是逻辑思维。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坚持认为,在小学阶段要避免过多的课堂教学、要把时间留给孩子自由玩耍和探索。孩子们忘我的、专注的、漫无目的而又全神贯注的玩耍,不断重复、乐此不疲地沉浸在成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之中,这些感觉活动给予孩子滋养,让他们沉静而满足,这些感受体验才是奠定他们一生认知体系的根基。这个根基越充分、越深厚、越宽广,就越足以支撑起他们日后需要建构的各种知识技巧和能力。而现如今传统学校里偏重逻辑思维的教学活动,无异于杀鸡取卵、拔苗助长,为着一点细枝末节,透支了孩子一生的感觉基础。
蒙台梭利曾经提出“孩子的吸收性心智”这个说法,我觉得这个词非常形象,如果能够抛开“学习知识才是认知”的成见,就会发现孩子在任何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在充满执着地感受着、认知着、吸收着,冲破各种阻挠、抵制各种压力、屡教不改、见缝插针。。。。即使操场上随意摆放的几个路障,孩子们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玩耍体验感受跟这个路障建立起各种角度、各个方式、各个层面的链接,孩子们对这个路障的把握,比起每次走过那里视而不见的成人,不知道要深入了多少倍。
这就是7岁孩子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就像这个乌龙事件一样,这种逻辑思维的缺乏是对她们成长过程的一种最好的保护,就像孩子识字前的那几年,是她们一生中再也无法找回的形象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样。
泡泡现在满10岁了,从半年之前,我发现她开始对事物的因果关系产生兴趣。有一次,她对我:”妈妈,我知道这个八音盒是怎么发出声音的了,原来这个轴上面有很多小突起,然后一转动这些突起就拨动了这里的钢片,就发出了声音,然后这个轴怎么转的呢,就是我们在外面摇这个把手的时候,这里有一个小的东西。。。。“说完还给我画了一个图解释各个部件怎么连接的。
这是她生命以来第一次探索内部结构并且得到了答案。在之前,当她觉得一个玩具很奇妙的时候,如果我说“真想拆开来看看里面是怎么做到的”,她总是不明所以,觉得我简直是在破坏气氛。。。。
嗯,万物皆有时,孩子们应当按照她们内在的指引有序成长。
我们作为成人,也应当像文惠君一样,能够欣赏到这种秩序,并且从中获得帮助孩子的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