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系统论读书笔记 I

(2007-01-19 12:20:09)
分类: 读书笔记

系统论读书笔记 I

 

阅读时间:2007-1

 

一,霍绍周编著,《系统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系统的主要特征:

1,  形成网。(系统的各要素彼此和谐地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网)P28

2,  整体大于部分简单总和。(新质)P28

3,  系统的每个部分都起作用。(改变一个元素有时就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P28

4,  所有系统都是开放系统。(有些系统被称为封闭系统仅是为了分析的方便)P29

5,  系统和环境密切相关。(与环境发生信息、能量的交换) P29

6,  系统受到外部和内部的约束。(外——环境;内——结构)P29

7,  趋向动态平衡。P29-30

○系统的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只有从整体上才能显示出来。系统的整体性呈现了各个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特性。P34

1,  系统中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三种情况:P35 第一,系统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如一堆砖)第二,系统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如有病机体)第三,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  系统和环境的关系表现为三种情况:P35第一,系统在环境中,但又保持着独立性。第二,系统内部的联系一定要大于与外部的联系。(否则为环境所溶化)第三,系统又离不开环境。(否则走向无序,趋于瓦解)

○系统的结构性原则:稳定性;层次性;相对性;开放性;动态性。P36-37

○系统的环境依存性原则:局部变异——量的积累——稳定性丧失——旧系统瓦解、新系统诞生,即在环境中形成“稳定——失稳——再稳定”的自我运动过程 P38-39

○系统的等级性原则:(结构上的等级性&功能上的等级性)上一层次比下一层次复杂,有下一层次所没有的某些特征。P39

○系统自组织规律:1,在和外界环境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条件下,2,在外界环境对系统有恒定的持续的“干扰”作用的条件下,3,在系统内部存在着随机起伏和多种发展可能性(多种潜在稳定状态)的条件下,系统能够自发地组织成为有序程度更高的系统。

——系统自组织原理揭示了世界为什么能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是系统论的一个基本规律。P44-45

○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通过(随机)涨落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P50

○哈肯《协同学》主要结论:由无序变为有序,并不在于离平衡态有多远,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发生自组织的过程在一些简单的无机系统中同样可以找到。P52 子系统以很有规律的方式合作着。这种合作方式通常好象是有目的的,甚至在无生命的世界也是如此。这种合作导致宏观的空间或时间结构或者非常确定的过程。而且,当某些外参量改变时,宏观的结构或功能可能发生引人注目的改变。P53

○(系统方法)一端和唯物辩证法直接衔接,另一端又与其他科学方法紧密结合。P56

○控制论的几个层次:“小智善于治事、大智善于治人、睿智善于立法”。P121

 

二,张卓民、康容平编著,《系统方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系统分类:P10-14

1,  从系统的目的性角度可划分为自然系统(无目的系统)和人工系统(有目的系统)

2,  从物质和精神的角度可划分为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

3,  从物体的运动状态上可划分为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

4,  从物体之间的关联程度上可划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

○系统方法的主要特点:

以往的一些方法往往采取“由上而下”、“由细而总”的程序来分析对象的各个部分,然后再综合为整体。而系统方法是一种“由上而下”、“由总而细”,即从整体出发,先综合,后分析,最后又会到综合的方法。它不只是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巧妙地利用要素和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来提高整体的性能。P21

○至今为止,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可以大致地概况为:古代直观的整体认识——近代经验的部分认识——现代辩证的整体认识。 P41

○系统结构方法的特殊作用首先在于它把任何对象都看作系统,确定它们的结构,这样就能吸引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并改造它们使之适用于现实存在的新的系统类型。系统结构方法乃是一种现代数学的前提和途径。 P46 坚持进行计量和使用数量概念描述对象,是系统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P98

○优化问题在系统方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系统方法的基本目的,因此它要求人们研究任何系统要着眼于系统的最佳功能。P80

○系统的模型化及其作用:预设一个与真实系统相似的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研究来揭示和掌握真实系统的特征和规律,就叫系统的模型化。P94

    第一,扩大实验研究的领域;第二,缩短真实过程的时间;第三,再现事过境迁的现象;第四,为不允许直接进行实验的现象提供安全、节约的途径;第五,揭示系统未来行为与状态的变化,提供有效的预测工具;第六,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适用性。P94-97

建立模型要遵循相似性原则、简化原则可客观性原则。 P102-104

To be continue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