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献给教师和学生的奏鸣曲:读路文彬《当教育遇上电影》

(2020-12-09 16:12:20)
标签:

《当教育与上电影》

爱与希望

理解

同情

耐心

分类: 读书与评论

 

        献给教师和学生的奏鸣曲

                                         ——读路文彬《当教育遇上电影》

 

一口气读罢《当教育遇上电影》,不胜感慨万端。印象中,近十年让我捧起就不忍放下的非虚构作品,仅两部而已。一是曾彦修95岁高龄出版的的《平生六记》,再就是年轻教授路文彬的这部教育随笔。《平生六记》作者是延安时期的老干部和笔杆子,自共和国成立以来始终铭记“对任何人的生命和声誉,均应该予以无比尊重”的信条,在一系列荒唐运动中独自逆行,岌岌乎忙于“脱人于难或脱人于困”,一生未整人,甚至为了保护同事,在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以人民出版社反右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竟自报右派分子,蒙难二十余年终不悔。如此磊落的襟怀和沧桑的世事,自然会强烈吸引着我;那么,《当教育遇上电影》究竟是何魔力,同样让我爱不释手呢?

作为一个搞了了四十年语文教学的人,首先引发我格外关注和高度赞叹的,是这本书的行文之美。不过,我理解的行文之美,与传统意义上的文从字顺以及看山不平之类有别,更迥异于那些夸饰写手们所喜好的华丽辞章。这本随笔的行文之美,当从传达美学的层面把握,即文字的连接词语的组合句段的运行中,洋溢着高贵而独特的情调和意味。在作者或长或短或徐或缓的述评中,我感受到了他观察的细深、情致的高远,以及一语道出事物本质的睿智。倘把此书文字的绵延比作清澈的河流,那河面上蓝天白云的倒影或粼粼波光,正是作者的诗情和哲理。顺手拈几个例句吧:其一,“瓦尔瓦拉的教育理想不求回报,因为这教育实践本身就在时刻点点滴滴地回报着。”(《<</SPAN>乡村女教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从这句朴素的话语里,读出了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人际关系的普遍意义。真想把这句话送给至今还对子女抱怨不休的老年朋友们:甭再说什么孝顺不孝顺回报不回报了好不?我们养育的孩子,不是从襁褓里睁开眼对你咧嘴一笑起,就开始点点滴滴给你回报了吗?其二,“调皮是孩子的天性,同他们的调皮为敌,其实就是同孩子为敌”(《<</SPAN>鲁冰花>:孩子,我拿什么来佑护你?》)此为至理名言,可惜许多师者和父母不明白或者不愿意明白,稀里糊涂地以正确和爱为名,伤害孩子,同时也伤害着自己。第三,“满眼泪花的基汀老师足可以告慰自己了,他点燃了这些孩子,这些孩子同时也温暖了他。”后面这两个短语,是不是比传诵千年的“教学相长”更富有人情味?还有,“所谓权威,就是权力在面对谬误挑衅的时候,当仁不让地行使它自己的职责。它不是自以为是的高高在上,它不喜欢自大,它为平等而存在。”(《<</SPAN>蒙娜丽莎的微笑>:折断亚当的肋骨》)这个定义阐明了权威的真谛,你翻词典查百度,找不到比这更恰切的释义。顺便说说,50年前,我曾认真读过恩格斯的《论权威》,当时甚至把全文背了下来,可现在一句也记不得了;后来也读过马克斯·韦伯关于权威的论述,基本上也都还给他老人家了;但我相信,“权威不是自以为是的高高在上,它不喜欢自大,它为平等而存在”这句话,此生再也不会忘记。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金句,譬如“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快乐是这一年龄阶段所有少年活动的灵魂”,“目标从不阻碍挺进者的道路,只有挺进者可能放弃自己的目标”,“没有了自由,我们所有的努力抑或挣扎终不过是场虚假的幻象”,“成功是存在,它永远不能被占有”等等,俯拾即是。限于篇幅,不在叨扰了。

当然,最能打动我心弦并引发深长思之的,还是路文彬在述评这些电影时,所表达出来的思想立场和教育理念。 我略微做了个统计:书中所提及的16部电影,大学题材的仅有美国的《心灵捕手》和印度的《三个白痴》两部,其余14部电影,所涉及的全部是中小学教育。而在这14部关于基础教育的电影中,竟有《乡村女教师》、《鲁冰花》、《凤凰琴》、《放牛班的春天》和《地球上的星星》5部的故事内容,都发生在偏远封闭、贫穷落后的乡村,占到同类型电影的三分之一以上。深入读下去,我还发现,除《乡村女教师》的女主角瓦尔瓦拉是个令人敬重的正面形象外,其余的老师大都是不合时宜的另类,且结局悲催:能用爱来发现并培养天才的郭云天、基汀、麦修遭到了开除,牺牲了梦想用一生的努力改变了学生改变了学校甚至还改变了社区的霍兰德被“下课”,美国的凯瑟琳和中国的张英子无奈而怅惘地别离……放眼这些电影中的学生,也少有省油的灯。不是先天有疾者如海伦、威尔、布莱德,就是劣迹斑斑的捣蛋虫、缺德鬼、混混,或智商似乎不高成绩也不那么好因而不受待见者,以及目光短浅墨守成规只求把自己嫁出去的女生。然而,就是这些师生,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中绝大多数脱胎换骨的改变了,进而出现了天才,出现了品德高尚的人、意志坚定的人、能力超凡的人。作家令人信服地分析到,这一切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从中读到的的关键词有:爱和希望、平等、自由、快乐、个性、耐心和反抗等等。

反观当下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实,我不能不说,上述契合人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的关键词,鲜有受到重视而应足以有所体现的。能上热搜的词,反而竟是些重点难点知识点(我戏谑了几十年的这“三点式”现在是越来越突出了),以及考试、排名、升学率、学霸、学渣、刷题、听话、纪律、秩序、培训(补习)班、提分……围绕这些热词,多少中小学生、老师和家长,团团转晕乎乎已不知快乐为何物!虽然当前的教学硬件比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哪个时段都先进,但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方式甚至统一的教案,怎能培养学生的自由天性和独立个性?更大的问题是,现在中小学的学生、老师和家长,普遍而言,本应有的快乐和轻松,已被一个“重”字挤抑于无形。孩子的书包重,(我的8岁的大孙子,上三年级第一学期的书包,几次称重都在1215斤之间,何况有时还要带上美术课及学音乐的器具)家庭作业重(本学期过去的三个月内,我的孙子至少有10次晚饭后要读写几个钟头,尽管哈欠连天,也得在10点左右后才能上床。他同桌的家长跟我说,她家孩子经常快到11点才能完成作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教学和业绩考核任务重,带着四五十人乃至五六十人的大班,上课和批改作业本来就很辛苦了,还疲惫于没完没了的其他项目和活动;家长更苦,劳累了一天,回家还得按照微信群里老师的布置,督促、辅导、检查甚至代做孩子的作业,蔓延着的焦虑情绪秤砣般重重压在不少家长的心底。作为一个站了四十年讲台的退休教师,我非常可怜现在的孩子,亦不愿指责现在的同行,更同情现在的家长。故我强烈建议老师和家长们,读一读《当教育与上电影》,虽说此举很难撼动现行教育体质,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多少减缓一点孩子们稚嫩肩膀上的重压,并改善对他们的教育。

《当教育与上电影》是一本说理的书,同时也是温暖的抒情之作。《鲁冰花》电影中的古阿明,这个淘气的小学生,这个卑微无助的茶农的儿子,这个幼小就失去了妈妈的天才小画家,这个被家境的贫穷、权力的不公、社会以及学校的冷漠夺去了生命的孩子,缘何深深攫住了我的心?当目光扫过 “风景犹在,再一次回到水城乡的郭老师再也看不到他心爱的古阿明了。他唯有伫立于那座孤坟前忧伤无奈。望着在火焰中燃成灰烬的古阿明的画作和奖状……”,我终因忧伤而潸然泪下!《<<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150%;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鲁冰花>:孩子,我拿什么来佑护你?》使我想起了自己遥远的童年,想到了从大通三小一直到华东师大整个的求学生涯。和古阿明一样不幸的是,六七十年代我家之贫穷,似与他家不相上下。读一二年级时,每到开学后的那一两个月,我都尴尬难过:班主任隔三差五会叫没交费的站起来,回家要钱去(学费1元,书费1元,三年级后书费再加0.5元。这是我家八口人一个星期到十天的菜金钱)。班上齐刷刷会有一半被赶出教室,其中就有我。记得十几年前国家宣布基础教育学杂费全免,小说家海玲女士邀我在她主持的特区报副刊上就此写篇文章,当忆及我回家要不到钱返校又进不了教室,一个人蹲在学校门口哭泣,班主任闻讯来跑来,叹口气又把我领进教室的的时候,我这个五十大几的老男人忍不住大哭一场。比古阿明幸运的是,上小学、中学、大学,以至于工作十余年后再读研究生,我都遇到了郭云天那样的老师,关心我,帮助我,使我这个文盲父母的五个孩子中最顽劣的一个,最终成为一个专业读者和师者。我这个草根出身的人,之所以犹爱这本随笔关于穷苦孩子教育的内容,当应在于惺惺相惜这一共通的人类情感吧。

此外,路文彬这部随笔,还强力佐证了我退休后越来越明确的一种人生观,即人在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下才能称之为成功,又由谁来评价和验证你的成功。高官名利,富贵权威,孔老夫子早就说了,皆浮云尔。我倒认为,唯一能够确证你成功的,只有你兢兢业业十几年乃至数十年所付诸的工作对象。土地证明农民的成功,牛羊证明牧人的成功,公民证明官员的成功,病人证明医生的成功;当然了,学生,唯有学生才能证明教师的成功。哪怕你胸怀某种梦想一生没能实现,你也是成功的!《<<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LINE-HEIGHT: 150%;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霍兰德先生的作品>:梦想喑哑而爱依然可以欢歌》生动而有力地诠释这一点。梦想成为伟大音乐家的年轻人霍兰德,仅仅为了生计当了肯迪尼高中的音乐教师,从不喜欢这个职业甚至讨厌学校的一切,逐渐爱上了这儿的学生,并克服了百般困难,扛住了儿子先天失聪的打击,全身心教学生音乐,教他们做人。他似乎成了现实的主人,但梦想离他却越来越远了。庸碌的霍兰德先生,也曾有过一次电光石火般成就梦想的机会:抛妻弃子与美丽而极有唱歌天赋的洛维娜一起私奔投身音乐事业,然而善良而有担当的中年男子霍兰德,不愿用一种爱去伤害另一种爱,故在夜色中把洛维娜送上前往纽约的大巴,便迈着坚实的步伐回到妻儿的身旁。作者说得好,梦想没能让他爱上梦想,现实却让他爱上了现实。霍兰德成了这所中学最棒的老师之一。可是,有一天现实也搁浅了:学校因财力紧张取消了艺术类课程,60岁的霍兰德先生失业了。他不为生计无着而担忧,实为不能给学生再上音乐课而无限感伤。霍兰德恋恋不舍地最后看了一眼他的音乐教室,便怀着哀怨,与前来接他的妻儿回家了。

倘若电影就这么收场了,霍兰德先生牺牲梦想付出一生的爱与努力,真的要流进龙须沟里了。我想很多观众跟我一样会诅咒天地不仁。然而,影片随之来了个突转,瞬间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一个盛大庄严、震撼心灵且极具仪式感的场景出现了:

经过礼堂门口时,赫兰德听到了里面的动静,疑惑的他想看个究竟。考尔拉开门,霍兰德愣住了。偌大的礼堂里座无虚席,全体起立并热烈鼓掌,舞台的中央悬挂着一条横幅:再见,霍兰德先生。

霍兰德和妻子相互搀扶着走上前去。他首先认出了当年的那个学生斯泰德勒,他亲爱的同事们也都在这里。这是社区得知贺兰德退休后,精心为他准备了一场告别盛会,由州长亲自主持,而这个州长正是过去那个吹不好单簧管的兰。

兰对霍兰德一生的教学做出了极其中肯的评价:“霍兰德先生对我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知道,对很多人的一生也是如此。可是,我有种感觉,他认为自己的一生大部分都是虚度的。有传言说,他一直在创作自己的交响曲,这个可以令他成名、富有。但是霍兰德先生没能富有,他也没有成名,至少在小镇以外的地方没有成名。所以对他来说,可能很容易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那么,他就错了,因为我认为他所取得的成功远远超过了富有和成名。看看你的四周,这个房间里没有一个人不曾受到你的触动。因为你,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成了更好的人。霍兰德先生,我们就是你的交响曲,我们就是你作品的旋律和音符,我们就是你生命的音乐。”

兰说得真好,财富可以看到,名望可以看到,但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成功往往是看不到的。

感慨万分的霍兰德登上舞台,接过兰手中的指挥棒,同他的历届学生一起合作演奏了自己的作品《美国交响曲》。哦,30年后,霍兰德的梦想终于有了回声。 

如果是在影院感受这一幕,大概很少有人不热泪盈眶的。遗憾我们不在现场,好在作者的生花之笔,描述得也足够精彩了。借着这精彩,我结束拉拉杂杂的感受和回想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