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听凤凰卫视中文台王鲁湘与梵高曾侄孙的访谈。这位颇有点沧桑的中老年男子的曾祖父是提奥,梵高的亲弟弟,梵高生前就靠提奥帮助和料理生活,梵高37岁自杀,不到半年,提奥也因伤心过度积郁而亡。提奥的妻子,后来把这对弟兄合葬在一起。王说:“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这说法是对的。(详见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20140509-《访梵高后人遇见梵高》)
身为美学大师宗白华弟子的著名文化栏目电视人,王鲁湘一谈到梵高,他的思想和痛苦,他的画作的美学意蕴,不禁情思喷涌,侃侃而谈,甚至有些喧宾夺主的意味了。然而他说得的确好,朋友们不妨到凤凰网找来这个节目看看。
王鲁湘带着激情,赏析梵高的《农鞋》组画。他介绍到海德格尔对这些画深度分析。正好半月前参加省文学评论研修班时,沈阳师大教授贺绍俊也谈到了这一点。现把梵高的画贴在这儿,再对照着读读海氏的分析.


海德格尔论《农鞋》:“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聚积在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的,是那永远在料峭寒风中、在一望无际的单调田垅坚韧和滞缓的步履。鞋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的无声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
还有谁能像这位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对一组油画,做出如此深刻而富于诗意的评说?
看了这组油画的朋友们,记住王鲁湘先生的感叹吧。梵高在这些劳人的鞋子中,寄予了一种巨大的人道情怀,一种悲悯,这是梵高之所以伟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