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同学好作业:浅析苏轼的以诗入词与辛弃疾的以文入词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学生的好作业 |
浅析苏轼的以诗入词与辛弃疾的以文入词
(北理工珠海学院对外汉语专业10级2班)
苏轼,辛弃疾同为宋代豪放派词人。其中,苏轼填词主张以诗入词,而辛弃疾则继承和发展苏轼的豪放词风,进一步以文入词。首先,谈谈苏轼的以诗入词。
苏轼的以诗入词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层面,他善于把诗歌语言、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借鉴到词中;二是思想层面,他开创式地将只能在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政治抱负儒家思想等情怀运用到词中。也即是说,所谓以诗入词就是将诗的本领作用于词中。诗词融汇,这样一来,宋词不仅可以抒情写景,又可以记事议论,打破了五代到柳永那种专写儿女情长,离情别意的藩篱。
前面说到苏轼的以诗入词的一个表现层面是艺术层面,《定风波》可算是一典型代表。首先,“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对仗工整,如诗句一般,具有律美。其次,表现手法不再局限于宋前期词人婉转式的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在此词中苏轼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单纯明朗地将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之情喷发出来,所谓“竹杖望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最后苏轼还将诗的艺术风格融入词中,他穿着芒鞋淡然吟唱“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宠辱不惊,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态度,显然与柳永那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婉约凄清风格迥然不同。
关于以诗入词的思想层面。纵观宋前词人多写离情别意与宫室华丽的主题,苏轼显然是与众不同的。如气势雄伟,场面壮阔,怀古伤今的《念奴娇》。在上阙,苏轼向我们勾勒了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在赤壁书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寄托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这正是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一面,而下阙,诗人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表达了自己早生华发,壮志难酬的伤感之情。所谓江山依旧,人事已非,徒生伤悲。难怪诗人不禁感慨:人生如梦。这又正是体现了道家消极,出世的一面。
简言之,苏轼于词中融入诗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等,打破了柳永所代表的那种题材的桎梏,将词写新了,写奇了。他的以诗入词,可谓宋词发展的一大突破。
再说辛弃疾的以文入词。所谓以诗入词,即将写文章的本领作用于词中,这是不难理解的。由辛弃疾的作品可知他的以文入词也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艺术层面,辛弃疾善用化用前人诗文,包括经史子集,兼之融汇典故、成语、口语以及灵活运用散文化的句式或议论化地句式;二是在思想层面上常以表达自己的满腔爱国情怀为主。
关于第一层面的用典方面,最具特色的当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一词中辛弃疾用典精妙。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元嘉草草”,“佛狸寺下”,“廉颇老矣”,分别举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完颜亮、廉颇等人的典故。诗人巧妙用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对历史沉痛回顾中得出的救国主张以及自己的爱国情怀。关于运用成语,如《洞仙歌》中“贤愚相去,算期间能及,差之毫厘谬千里”正是源于成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关于融汇口语,如《西江月·遣兴》“昨夜松边醉,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去”。一句“问松我醉如何?”是融汇口语的表现,使人读起来耳目一新。
此外辛弃疾还善于运用散文句式、议论句式。辛弃疾善议论,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论的是时间的流逝,人事的代换。而在《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则向我们现示对答句式的运用。“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弓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生孙仲谋。”此词中有两问两答,两问是“何处望神州”,与“天下英雄谁敌手”,对照两问两答分别是“满眼风光北固楼”,与“曹刘,生子当生孙仲谋”。以问答句式来填词,增添了词的魅力,使人读起来如临其景,感觉亲切自然。
辛弃疾的词在思想层面上常以表达力求恢复国家统一,表达爱国情怀与战斗精神为闪光点。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人塑造了一位报负宏大的的爱国者形象,通过描写战争场面的紧张激烈,表现了自己奋勇杀敌的志向,并抒发了他自己那高昂而深沉的爱国情怀。
显然,辛弃疾的填词的这些特点是前人所少有的。他的以诗入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拓宽了词的表现手法。辛弃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宋词推向了另一个高度。读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和他那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如果说,苏轼的以诗入词是宋词的第一大突破,那么,辛弃疾的以文入词则是宋词发展的第二大突破,并且这一次突破是最为彻底的。
苏轼面对“媚”词进行创新改革,主张填词以诗入词,使宋词除了有婉约风格外还兼有豪放风格。他使宋词与沉寂中重新焕发出现新的活力,所以说苏轼是宋词改革中具有创新精神的第一人。而辛弃疾的以文入词,则使宋词的发展走上了一条更宽阔的道路。辛弃疾用创作空间比诗更宽泛的文填词,这一点变革显然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其实,相比之下苏辛填词各有各的特点,高下难分。但不可置疑的是他们都是富于创新精神的伟大词人,为词的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是历史名册上的两颗璀璨的明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