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近现代文人、学者对《春江花月夜》的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他认为这首诗的真美,在于表现了“强烈的宇宙意识”。他说:“这里是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它表现了“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5]
时隔多年,李泽厚读了《春江花月夜》之后,对闻一多的评价作了小小的修正说:“它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尽管口说感伤却‘少年不识愁滋味’,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他在《美的历程》中也说:“其实,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都决然不同。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对人生、宇宙的初次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人在十六七或十七八岁,在似成熟而未成熟,将跨进独立的生活程途的时刻,不也常常经历过这种对宇宙无垠、人生有限的觉醒式的淡淡哀伤么?它实际并没有真正沉重的现实内容,它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尽管口说感伤却‘少年不识愁滋味’,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永恒的江山、无垠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你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你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里似乎有某种奇异的哲理,某种人生的感伤,然而它仍然是那样快慰轻扬、光昌流利……。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说的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境界。”[6]李泽厚把《春江花月夜》从闻一多的形而上的理式世界放到形而下的现实世界里来;把审美感受由“没有悲伤”的“渊默的微笑”变成“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宗白华也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一篇很好的优秀作品,一旦有人给予他特别高的评价以后,大家就都会接受,然后就走红。《春江花月夜》主要是经过三个人的鉴赏,当然首先是李攀龙选了它,然后王闿运、闻一多、李泽厚,他们几个人给它高度的评价,通过他们对张若虚这首诗的评价,引进一种文学思想和一种诠释中国文学的方法,对20世纪中国文学实践和文学思想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假如没有碰到这样的人,说不定到今天它还埋没在那本《乐府诗集》中间,因为《乐府诗集》中有好几首《春江花月夜》,有隋炀帝写的,陈后主写的,它不是最早的一首。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春江花月夜》赏析的文章如天空繁星,主要有程千帆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王扶超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研究述评》、郑临川《读〈春江花月夜〉》、吴小如的《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汪谦《革新的诗人创新的诗篇──浅论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周振甫的《〈春江花月夜〉的再认识》、吴翠芬的《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几篇。
其中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一文对近人评论此诗"有的蔑视前贤旧说,不屑采释;有的沿袭前贤旧说,无暇指明"的做法表示不满,遂就其阅读所及,抄成集评,其所引用的资料有十二家之多,体例是先于各句、节中置各家句评、节评,最后汇集各家对通篇所作的“总评”,对正确理解《春江花月夜》的诗意和风格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一文则对《春江花月夜》在流传过程中被人们接受的过程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张若虚和其《春江花月夜》虽然在当代家喻户晓,但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在宋到明代前期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文章还进一步研究了这篇作品由隐而之显的原因,因为“许多人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属于初唐四杰一派”,“所以它在文学史上,也在长时期中与四杰共命运,随四杰而升沉。”“真正在杜甫《戏为六绝句》以后,几百年来,第一次将王、杨、卢、骆提出来重新估价其历史意义和美学意义的,则是李梦阳之伙伴而兼论敌的何景明。”“四杰的地位提高了,则属于四杰一派的作品也必然要被重视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自李攀龙《古今诗删》以下,众多的选本中都出现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理由所在。”文章还说,是清末的王闿运将张若虚在诗坛上的地位空前提高了,后来的闻一多和李泽厚的评论也进一步提高了这篇作品的价值和地位。但是,文章也指出,这篇作品“也难免有被误解的地方”,如王闿运和闻一多都将张氏此诗归入宫体,在程千帆看来,《春江花月夜》并非宫体诗,《梁书·简文帝纪》云: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唐杜确《岑嘉州集》:“梁简文帝及庾肩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辞,名曰宫体。自后沿袭,务为妖艳。”等对宫体诗有严格的界定,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是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它是一个有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的讲,宫体诗又当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7]至于王闿运和闻一多把此诗归为宫体诗实属误解。吴小如先生也提到“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在思想内容上的功绩还有另外一点,这固然可以说它为宫体诗赎了罪,而实质上却是‘复古’,即对艳情诗的彻底清算,其功盖足以同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相提并论。”
[8]
其中吴翠芬谈《春江花月夜》的韵律美颇具新意,认为此诗“随着诗人内心感情的摇曳回荡,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读来悠扬有致,优美动听。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使用了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平声文韵、平声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如果仔细玩味,诗人对韵脚的安排也颇具匠心。整首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声韵与仄声韵的交错运用,高低相间,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的节奏感既强且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是和内容相协调的,又是随着诗情的转换而转换的,因之做到了声情与文情的丝丝入扣,和谐一致。”
这是一首“强烈的宇宙意识”的划时代的诗篇,是一曲“对江月美的认识”的赞歌,是一篇“对宇宙永恒的领悟”[9]
胡晓明教授在上海图书馆演讲《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时提到:唐诗是“以山水为教堂,以文字为智珠”。尽情、尽气,尽心、尽理,才是唐诗的精神,有没有一首诗歌,可以把我上面所说的两个特点集中结合在一起呢?如果让我找一首,那就是《春江花月夜》。唐诗是“以山水为教堂,以文字为智珠”。由此诗可以看出,珍视人间的美好,成全宇宙的大美,尽气尽才的精神,也是尽心尽情的精神,同时,心气与才情,又有着超越的根据,人心与自然同一美好、同一无限、同一充满无限美好的希望。如果将我上面讲的内容总结成三句话,即:珍惜美好、实现自我、永葆爱心。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
五、最美的《春江花月夜》
明人李梦阳说:“古诗之妙在形容耳,所谓水月镜花,所谓人外之人,言外之言。……形容之妙,心了了而口不能解,卓如跃如,有而无,无而有。”《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元人范德机说:“辞简意味长,言语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
[10]
张若虚作品传世,而人却不传。他生平研究主要见于《胡小石论文集·张若虚事迹考略》。我曾反复查找关于他的生平,所能知道的只有“扬州人,兖州兵曹”寥寥数字,他的身世和他的名字一样,若虚若幻。就像我们无意中在地底下挖掘出一块陶器来,是哪个朝代的?是谁制作的?谁曾经用过呢?不知道也好,保留着心中一份扑朔迷离的想象。只是忍不住,一次次转过头来,回味这首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佳作。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可以拨动人们心弦的诗。)
参考文献:
[1]王文生:《从〈春江花月夜〉的解读论中西美学》,《文学遗产》,20072,22~29页。
[2]吴翠芬:《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原载:唐诗鉴赏大辞典。
[3]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文学评论》,1982,04期,18—26页。
[4]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1982,03,99—104页。
[5]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6]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3—124页。
[7]王扶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研究述评》,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7月,第26期,44页。
[8]吴小如:《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1985(5),59—66。
[9]周振甫:《〈春江花月夜〉的再认识》,学林漫录第七辑[A].北京:中华书局,1983(3),80页。
[10]范德机:《木天禁语·五言短古篇法》,中华书局版《历代诗话》下,第746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