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文学/原创随笔/感悟随笔记录情感 |
分类: 临江仙 |
|
||||
|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开篇的这首《临江仙》是《红楼梦》第7O回薛宝钗的“柳絮词”,当然,这首词的真正作者应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不是曹雪芹,我就不敢肯定了。我倒是情愿相信真有薛宝钗这样的女子,写出这样的词句来。 薛宝钗的这首《临江仙》,写得积极乐观,开朗豁达,尤其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很有气魄,感觉上应是男人才有的气概,当然,薛宝钗的“青云”之望和男子的“青云”之志还是有区别的,毕竟她是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她追逐的“青云”,无非是想着“夫婿觅封侯”,这没有什么错,即便是现在,好多才女也是这么想的,只是有点可惜,可惜了她的文采了。 题目里我写的副题是:柳絮和风筝,之所以写了这样的名字,正是因为那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句子,因为有一首写风筝的《临江仙》,竟然有着类似的句子: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塘宫。雨馀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申。 这是宋时侯蒙所作的《临江仙》,里面的“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不是和薛美女的词作很像呢!薛小姐是把自己喻作柳絮,而侯蒙则是把自己比作了风筝,不过这个风筝的比喻,还有一段故事在里面呢。 据说侯蒙长得很丑,而且还不得志,三十多岁才得个乡贡,有轻薄子弟把他画在风筝上,放之高空以示嘲弄。侯蒙见到落地的风筝并没有多生气,反而大笑起来,并在风筝写下了这首词,以示自己的大丈夫抱负。果然一举即登第,年五十馀,遂为执政。 说句实在的,如果我要是那些轻薄子弟,即便不会嘲笑侯蒙,但也不会赞同他以读书为出路的做法,总觉得有点孔已几的味道在里面,不过也难怪他,中国自古到现在都是如此,家庭富裕的书读的好不好倒是无所谓的事,总有活的出路嘛,而家庭贫困的读书就成了大事,因为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生活现状,均不见电视里的教育台广告词:知识改变命运!怎么获得知识,还不是读书! 说的有些远了,还是说回这词作上吧,如果说词作显露的是词人的思想,那么可以说薛宝钗和侯蒙是可以达成共识的,都是十分积极的豁达。而且按照词作的意图,两人也可以说都是成功者,一个嫁给了大观园里最富贵的子弟,一个终于做的官员执起政来,看来命运这东西,很真是诡异的很。 说起薛宝钗,就不得不说《红楼梦》里另一个女子,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女子,即便她见酸刻薄又小心眼,可我还是喜欢这个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在薛宝钗写下这首《临江仙》词牌的“柳絮词”后,林黛玉也按《唐多令》的词牌,写了一首“柳絮词”: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不难想象,那飘游无定的柳絮,和她孤苦无依的身世,实在太像了。或许她已预感到自己薄命的结局,所以把一腔哀婉缠绵的思绪写到了词中去。很多人说林黛玉刻薄,其实在那种寄人篱下的生活状态下,命运又无能为力的前提下,她还能说出什么令人开心的话呢?
林黛玉的思想是很现代的,起码她晓得知识不仅仅只有读书可以得来的,而命运,也不一定靠读书就可以改变的,这个世道她看得很清楚,她讨厌,所以不愿屈服,但是自己的反抗又实在赢弱无力,加上自己的命运境际,除了哀叹,她还能做些什么?
薛宝钗是很会适应环境的人,正如欲上青云的柳絮,凭借着“好风”进而飞上云端,而这样的“好风”对于林黛玉是不存在的,她并不得众人喜爱,因为她也不喜爱众人,所以她的命运只能是逆来顺受的慢慢死去,不过即便是死,她也不会学着去适应,若是如此,她就不是林黛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