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2007-10-18 13:06:14)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艺术赏析

随笔/感悟

感悟随笔

诗词

文字

分类: 临江仙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整首词读下来,不用了解的彻底,就可以从字与词的表面感受到一种国破家亡的悲苦。词句的直白,显示的不仅是现实境况赤裸裸的凄苦,更多的是战争赤裸裸的残酷。

 

这首词大约是在靖康之难十四年后,朱敦儒避乱南方时写的,整首词的大意基本上是在描述这样的一个故事:

 

自从金兵攻陷汴京,无论官吏、士绅、庶民都纷纷逃难,不知多少家庭被毁灭,亲人失散,骨肉分离。再恩爱的夫妻,也避免不了分离的命运。当然,“人有悲欢离合”,如是夫妻暂别,去有定所,离有归期,那也倒好,可是战火纷飞的突然,彼此的去向连自己都无法知道,所谓天涯海角,相聚无期,也只好“擘钗破镜”,等待明日的不期而遇了。

 

被迫分散的夫妻、亲人,是多么想得到对方的一点点消息,可惜鱼沉雁香,音信不通,事实已不是稀少而已。而思念的距离也变得愈加遥远起来了。牛郎星和织女星虽远隔银河,但每年七月七日也有一天团圆。人为什么不能团圆呢?年年有杜鹃,年年唤“不如归去”,已经听了十四年了,明年春天,后年春天又将如何呢?

 

如果说上阕侧重与离别的痛苦,那么下阕无疑是对重逢盼望。上一阕里我被“破”、“分”、“稀”、“梦”、“魂”的字眼所牵动,可是到了下阕,我又为一句“如何不见人归”的疑问而唏嘘不已。

 

“如何不见人归?”这个“人”是指谁?自然是分散的亲人,想念的人,而他们要“归”到何处呢?自然是十四年前“擘钗破镜”的地方,只是我很想问一句,再回到那个旧城,面对一片断壁残垣,他们还能够找到老地址么?谁有能够保证对方会准时的出现呢?
 
一月一次团圆的月亮,一年一度相会的牛女星,一年一度南来的塞雁。他已数过十四番了,那么,第十五番呢?第十六番呢?人生有限,归去无期,字里行间,凝聚了词人多少辛酸的泪水啊!

 

有国,才有家,从词的侧面来说,也反映了百姓对国家的不满,人民仍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小朝竟对于苟安旦夕,不图恢复,这是怎样的一种由爱生恨呢!百姓固然是痛恨金兵的侵略的,但是对于朝廷的懦弱和腐败,他们也实在是有苦难言啊。

 

所谓大河有水,小河不干,只有收复了失地,彼此才能结束流离生活,回到故乡,重新团聚,这也正是朱敦儒很希望的结局。可是一句“如何”,又浸透了他个人的失望,也浸透着一个民族的失望。

 

算来无论是唐玄宗与杨贵妃之“擘钗”,还是徐德言与乐昌公主之“破镜”,皆因战乱所致,这些分散的灾祸不是一个人一个家的不幸,而是千家万户的不幸,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不幸!

 

这也让我不禁想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段历史来,那是一段耻辱的开始日子,尽管今日看到不少学者发现了记载圆明园全貌的古书,可惜这些古书存放的地方尽然是遥远的法国,而不是当初它出生的中国大地。当我看着那些所谓的古文专家炫耀他们的发现时,我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感到一种尴尬的悲凉。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如何不见流失于海外的中国之宝物归来?战争,实在是件残酷的事情,而战争的残酷还不是人的邪恶和贪婪造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