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江仙(荷叶荷花何处好)

(2007-10-16 10:25:38)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艺术赏析

诗词

文字

感悟随笔

分类: 临江仙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念这首写景寄情的词,作者可能很难有人是谁,但是念到“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说起《雁丘词》,可能很多人都会知道背后的名字,没错,他就是元好问。

 

这首词是有一个词题的,原文是这样的: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由此可见,这首词记载的就是元好问和李辅之畅游大明湖的事,至于李辅之是何许人也,就不大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和元好问的交往应是不错的。

 

据遗山《济南行记》记载,乙未年秋约七月,“以故人李君铺之之故”而至济南。第二年丙申(1236)三、四月间,又与李辅之在济南欢聚。他们曾两次在大明湖畅游,可见应算是故友了,而这首词就写在第二次畅游之后。

 

所谓欢聚多,离别也多,正如《红楼梦》里林黛玉所说的:“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不能否认林妹妹伤感的有几分道理,不然,人在离别后,怎会念念不忘相聚的时光呢?而愈是想念,愈是难过,好比一个恶性循环一般,但是总也没人抗拒得了。

 

初秋的大明湖,正值“秋荷方盛,红绿如绣”的好时光。墨绿的荷叶,粉红的桃花,尽显新秋大明湖的美景。“红妆”、“翠盖”的句子,不禁让人想起易安居士的“绿肥红瘦”,而这反复提及景致之美,又岂不是对上次游湖记忆犹新的最好诠释?

在红绿掩映之间,湖上泛舟之人,真是十分惬意。而风流人物是谁?当然是“我”与友人李辅之了。整个的上半段,“我”都沉浸在对昔日的美好回忆之中:如画的江山,风流的人物,那时那事,是怎样的一种欣喜欢畅啊!

可惜我元遗山携家回了太原,与大明湖已是相隔甚远,三年来的分别,只有依靠着明月寄托千里情思了。
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酒消愁,我元好问也不例外。一句“一尊白酒寄离愁”,表达了我对辅之的离愁别念。可这还不足够,“我”“还要借“殷勤”的流水寄言,寄泪,告诉你们“我”如同“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的伤心。


整首词的笔调清新,和所有俗套的写景代情的诗作一样,半章景,半章情,不过俗套不见得没有新意,好比“千里故人千里月”,这样令人浮想联翩的忧伤,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看着格律,填写的来的。

 

一直以来对于元好问这个名字都有好感,觉得这个名字是只有书里应有的名字,而他本人的经历还真的如同一本书一样的波澜壮阔。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原是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亡后,落籍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他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他经历了国破家亡,也曾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

 

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22岁至35岁,他却在科场多次挫折之后,又遭受战祸,弄得家破人亡。在逃难的过程里,可谓是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35岁他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但汴京城破之后,他的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了,他成了蒙古兵的俘虏。

 

从他被俘,一直到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虽然后来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但金国的沦亡的事实,仍令他痛心不已。于是他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此缅怀故国和。

 

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他在获鹿寓舍逝世,享年68岁。

 

新秋之季,济南大明湖畔的桃花又红了,接天的莲叶,又一次舒展着相同的画面。江山依旧如画里,而风流人物去何处了呢?那一别,何止是三年的期限,而是一辈子的永远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