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情感空间艺术赏析诗词文字感悟随笔 |
分类: 临江仙 |
|
||||
|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念这首写景寄情的词,作者可能很难有人是谁,但是念到“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说起《雁丘词》,可能很多人都会知道背后的名字,没错,他就是元好问。 这首词是有一个词题的,原文是这样的: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由此可见,这首词记载的就是元好问和李辅之畅游大明湖的事,至于李辅之是何许人也,就不大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和元好问的交往应是不错的。 据遗山《济南行记》记载,乙未年秋约七月,“以故人李君铺之之故”而至济南。第二年丙申(1236)三、四月间,又与李辅之在济南欢聚。他们曾两次在大明湖畅游,可见应算是故友了,而这首词就写在第二次畅游之后。 所谓欢聚多,离别也多,正如《红楼梦》里林黛玉所说的:“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不能否认林妹妹伤感的有几分道理,不然,人在离别后,怎会念念不忘相聚的时光呢?而愈是想念,愈是难过,好比一个恶性循环一般,但是总也没人抗拒得了。 初秋的大明湖,正值“秋荷方盛,红绿如绣”的好时光。墨绿的荷叶,粉红的桃花,尽显新秋大明湖的美景。“红妆”、“翠盖”的句子,不禁让人想起易安居士的“绿肥红瘦”,而这反复提及景致之美,又岂不是对上次游湖记忆犹新的最好诠释?
一直以来对于元好问这个名字都有好感,觉得这个名字是只有书里应有的名字,而他本人的经历还真的如同一本书一样的波澜壮阔。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原是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亡后,落籍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他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灭亡,在这样的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他经历了国破家亡,也曾流离逃难的痛苦煎熬。 21岁前,他过的是学生和公子哥儿的优裕生活。22岁至35岁,他却在科场多次挫折之后,又遭受战祸,弄得家破人亡。在逃难的过程里,可谓是备尝了人生的痛苦艰辛。35岁他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但汴京城破之后,他的宦海浮沉和仕途最终结束了,他成了蒙古兵的俘虏。 从他被俘,一直到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虽然后来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但金国的沦亡的事实,仍令他痛心不已。于是他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此缅怀故国和。 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他在获鹿寓舍逝世,享年68岁。 新秋之季,济南大明湖畔的桃花又红了,接天的莲叶,又一次舒展着相同的画面。江山依旧如画里,而风流人物去何处了呢?那一别,何止是三年的期限,而是一辈子的永远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