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文字 |
分类: 临江仙 |
|
||||
|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临江仙》的词,是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的,尽管词句的节奏明快,浑成自然,但对于世事变化,国家灾难的悲慨,依旧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得清楚。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可惜这种美景只是一种虚设,只不过是二十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的转折,一下子说到了当前,二十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倍增。 二十多年前的洛阳,正值徽宗政和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便开始了流利逃难的生活,备尝艰苦把希望寄托于南迁的南宋,可是南宋也只是个自立的政权,回忆这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他的心,真是百感交集。 对于这种愁绪和悲凉,陈与义却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采用了委婉的笔调唱叹出自己心事。“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三句,和“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多少有些相似之处,虽然缓解的忧愁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前者有儒雅的味道,而后者有了民俗的平淡之味,但都是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一种表现。 陈与义填词,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即便如此,陈与义填词也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的,不受任何人的影响。清陈廷焯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雨斋词话》卷一),说陈与义填词时有意模仿苏东坡,但是从他的为人,诗作可以看出,他并非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发而已。 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闭上双眼,诵读陈与义的词,就如同欣赏一幅美景图画,心情也是快慰的不得了的舒畅,只是当眼睛睁开的时候,才发现所有的美景不过是一场梦境,所有的繁华与安逸只是昨天的怀念,心中的凄凉徒然而生。 陈与义生于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为官他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却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为文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的成就较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年,陈与义因为不满高宗议和的决策,他已看透高宗根本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退居青墩镇僧舍,当时陈与义四十六或四十七岁,这首《临江仙》词就是这段时间写的。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陈与义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