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八卦传闻谈天说地文化美食生活故事感悟随笔 |
馓子这种食物是在工作时才知道的,因为形状纤细,又要过油锅,所以第一次和本地朋友谈论此物时,竟将名字杜撰成油炸的面条,朋友听后笑得前仰后合。
馓子:"点心香,月饼美,回回的馓子甜又脆"。这话一点不假,作为馓子是回族群众的传统食品之一,馓子的历史可以追述到一千四百多年以前,而这也仅仅是史书有记载的,估计其发明的时间要更早。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炸馓子:"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索索扭捻成钏之形,油煎食之"。馓子是用油炸制而成的,但搭配一些青辣椒(最好是醋浸泡过的,这样不会太辣,而且爽口)食用,可以减淡油腻,味道超好。
馓子古称“环饼”、“寒具”,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作《寒具》诗描绘馓子的制作过程: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
这里描绘了古代女子制作馓子的劳动美,但让人联想到一个戴着缠臂金的女子于浓睡未醒中,带出几许醉意的妩媚。
调朱弄粉总无心,瘦觉寒馀缠臂金。别后大拼憔悴损,思情未抵此情深。
在理学禁锢日深的南宋,朱淑真是一位敢于冲破藩篱,热烈追求个人幸福的女子,这首诗表达了她与恋人分别后肝肠欲断的思念,思念使她日渐消瘦、憔悴,以至于缠臂金都松脱了。
可惜她到底没有见到她思念的人,因为她爱的人最终选择了逃避,朱淑真只好写下“待封一伤心泪,寄与南楼薄幸人”之后便抑郁而终。
如果单看两物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但事物的美味,饰品的美丽,不都是因为包涵了爱的养料才变得美好么?其实东西若是失去了体温,根本不会改变什么,问题是品尝食物的不仅仅只靠舌头,欣赏饰品的不光光是眼睛,更多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