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风土人情 |
本文来自: 江湖探索论坛 http://www.jhtsw.cn/?fromuid=701 江湖中人:
阿修罗
【题记】
——阿修罗
1、三月三 过完年第一个大的节日当属“三月三”。“三月三”的来历,有说是王母诞,也有说是老天爷生日,还有其他许多种说法。我们那里是什么说法,难为我住了那么多年,竟然不知道。 其实不怪我。 因为我上面已经说过,我们村庄是一个特别平凡无奇的村庄,我们的思维很简单,生活也很简单,简单到了僵化的地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那里早上喝大米粥,中午吃大米饭,晚上喝汤面条。从我所见的所听说的我爷爷那一代(有粮食吃的家庭都是这样的饮食规律,毫无例外)到我这一代,食谱没有变动过。现在的日子比过去好多了,但是我们的食谱一直保持不变。至于为什么早上喝大米粥而不吃其他饭或者其他粥,保管你不管问谁,都得不到答案。 我们吃饭睡觉过节,从来不问为什么,也从来没人研究过这个问题。 我只知道,小时候,每年三月三,街上会演戏,俗话叫“唱大戏”。大戏唱半个月一个月几个月不等,主要看有没有人出钱续戏。 唱大戏是个相当大的活动。每逢此时,街上必定热闹非凡,卖东西的自不必说,那各种各样新奇好玩的好吃的,都在此时潮水般的涌现。大人去看戏,我们就去吃喝玩乐。 这是比过年还要巨大的庆祝活动。一年只此一次,只在这个时节。 2、清明节 清明节就是“上坟”。至于为什么有这个节日,这个节日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我曾经想过,刚过完年上了坟,老祖宗什么都不缺,怎么还要上坟烧纸? 但这是一种追思,凭吊。年三十的上坟纯属习惯,请老祖宗回来过年,完全没有凭吊的意思,是相当喜庆的一件事。 清明节不同。清明节是伤感的。清明节是充满了回忆的哀思的。 3、端午节(端阳节,我们那里土话叫‘五月当五’) 初四那天,先用红丝线做香袋。当然了,在此之前,得先去把艾蒿割回来。把艾蒿叶子放到香袋里,那叫香!而且可以避邪。 下午包粽子,吃过晚饭把粽子煮在锅里,先用大火烧滚,然后小火“咕嘟”上一夜,这便是明早的早餐主食。例行的大米粥是少不了的。不过也有的家庭偷懒,就不煮粥了。 晚上临睡前,放一盆清水在外面,明天早上洗脸。缝了香袋的,也要放在月光底下。据说,晚上月光奶奶会把辟邪的药物撒向人间,所以要在睡前做好迎接的准备。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用盆子里的水洗脸——这是后来讲究卫生的事了。早先的时候,我们都是早上跑到稻田里,用稻田里的水洗脸——不用井水洗脸。洗完脸,在耳朵、鼻孔等处抹上雄黄,据说这样一年都不会有虫蛇等侵犯。把艾蒿插在门前。 早餐当然是粽子、大米粥、煮熟的蒜、鸡蛋(一般会用红纸趁鸡蛋刚捞出来的时候染颜色)等物。讲究的家庭,还会“炸油馍”,就是大众所说的“油条”。 中午的时候,照旧大米饭。但是菜有讲究。这个时节我们家一般还有腊肉,就炒腊肉吃。没有腊肉的家庭,就买新鲜的猪肉——我们那里极少吃羊肉,牛肉更是极少特少吃。当然,还有粽子。 晚上就比较随便,一般还是汤面条。 特别声明,订了亲的人家,尤其男方,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要带上丰厚的礼物到岳父母家去拜访,如果当事人不在家就由父母兄弟代劳——如果不去,那么这桩婚事恐怕就要告吹。即使不吹,想结婚定日子那也是难上加难。礼物可以有很多种,但是少不了猪肉——现在生活富裕了,一般都是半拉猪肉。讲究的家庭,还送油条。其余随意。 这天如果喝酒,那么肯定要放雄黄。不喝也可以,我们家就不喝酒。但是喝了没有不放的。 4、六月六(我们那里叫‘陆月陆’) 这是一年当中闺女回娘家的传统节日。如果父母是本命年,或者赶在茬口上——什么茬我忘了,就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年龄,则要送东西。比方说,给父母买一身衣服,做双鞋什么的。不管你平时送了多少,这个节日不送是不行的,而且必须由闺女送。所以有些老人到了这个年纪就抹眼泪,“连个送鞋的都没有”——无女或者女儿没有送。 订了亲的人家,这也是个相当重要的节日,应当带上丰厚的礼物到女方家里拜访。女方可以回拜,也可以不回拜。这样看来好像貌似女方比较沾光。其实人家好不容易养大一个闺女,不能白白给人,总得落点好处。所以没有闺女的人家就自嘲地说,“可怜的连个送肉的都没有”。 5、七月七 牛郎会织女,理论上讲是很浪漫的一天。别的地方有“七夕乞巧”之说,我们那里没有。 这一天并无特别之处。 顶多白天大家都会有心无心的望望天,说,“看,一只喜鹊都没有。”“喜鹊飞去给牛郎织女搭桥了。” 晚上,老人家、大人逗弄小孩子,“晚上藏在黄瓜秧(南瓜秧、葡萄藤等)底下,就能听见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其实是骗人的,因为这些地方只有蚊子哼哼。 吃月饼。赏月那种风雅的事情,我们那里没有。 烙干饼。干饼,用面粉为原料,把芝麻(必不可少之物)、花椒、大茴香、小茴香、五香、八角等调味品炒熟碾碎和在面里,做成厚约两毫米的饼子——其实没有统一标准,但是一般来说越薄越脆越好吃,大小以自家的锅为尺子,随意。放到锅里烙,烙到焦黄,放凉就会变脆,香而可口。 说到烙干饼,我小人家有件事值得晒晒。我们家老爹不在家,老娘要放牛,没人烙干饼。八月十五不吃干饼,简直是奇耻大辱,比不吃月饼还罪过。但是老娘分身乏术,我小人家只有三岁多,不闹人已经阿弥陀佛,帮不上忙。我奶奶做了好多好多干饼,多到什么地步呢?我姑姑们农历十月初一回来,还有干饼可吃。我吃不上,老爹老娘更别提了。我老娘对此十分生气,但也无可奈何。后来姑姑知道了这件事,就埋怨我奶奶偏心没个数,怎么能一张都不送下来呢?于是下一年,奶奶大发慈悲,让我们家把面和芝麻拿上去,她替我们做。 我那一年四岁多。奶奶和小叔一起做饼子,我就在旁边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们也不理我,万万想不到我在做什么。饼子做完了,我告诉我小叔,“我们家的饼子是二十六个”,别想蒙我妈。小叔不信,挨个点着指头数了一遍,和我所说的数目一个不差。把他们惊奇得不得了。我老娘常常为此自豪,大人们也常说我“有心”。现在想想,我只觉得悲哀。 亲戚之间互访,礼品主要是月饼,也有其他。订了亲的两家人互相走动。一般男方应该先到女方家里去。 7、十月初一(鬼节) 这个节日的名称,我是从同学那里听来的,我们这里没有这个叫法,应该是根本没有叫法。我们叫做“十来一”。就这样。 十来一要上坟烧纸钱。 据说,过了十月,天气转寒,老祖宗们该打点厚衣裳了。所以小辈们要送点钱花。 8、十二月初八(腊八) 腊八粥是必吃的。我们那里吃咸的腊八粥。先炒菜,比如豆腐、粉条,同时煮粥,粥里面放上花生、黄豆,也有放玉米和其他豆子的。粥煮开了之后,把炒好的菜放进去,一同煮。这就是腊八粥。 腊八粥的来历是,从前有个人不会过日子。每日里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糟蹋粮食,最后到了腊八这一天,没有东西吃,只好把家里角角落落能找到的食物都找出来,放在锅里煮。后人过腊八,是借祖先的故事警戒自己,不要糟蹋粮食,过日子得精打细算,不能浪费。 腊八是个好日子,也是承前启后的一天。一般的说法是,过了腊八,就是过年了。要结婚的两家,如果前面没时间或者没有合适的日子,那么腊八之后“天天都是好日子”——随便哪一天都可以嫁娶。 腊月二十三,小年。 小年没有太多讲究,不铺张,做顿好吃的就行了。但是要做“火烧馍”。方法与做馒头没什么不同,但是多了一个在锅里炕的过程。炕完之后,才放在笼里蒸。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房子的角角落落都要扫得干干净净,这叫“除旧待新”。旧的一年的晦气、倒霉气各种不良气,都会在扫房子这一天被扫掉,新的一年将带来新的运气(好运)。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吃豆腐有“福”,所以过年必吃豆腐。不过不一定非要在二十五磨豆腐,也有在三十晚上熬年根的时候磨的。 腊月二十七,杀灶鸡。 一般,一个家庭过年需要用多少只鸡,都在这天宰杀完毕,然后放起来。不过近年来也有在“破五”(正月初五)之后杀鸡的,在此之前万万不行。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过年要用大量的馒头——现在不了。馒头必须不是实心的,可以在里面放上菜陷——菜包馍;放上豆子——豆沙包;也有放红枣的;最最不济,也要放块红薯或者胡萝卜。也有的家庭,把馒头上面点上红点,以示吉祥。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9、年 腊月三十,有时是腊月二十九,这天晚上是除夕。 上午起来匆匆吃了早饭,就要煮肉、打纸钱、写对联、打糨子。 三十的肉汤,据说有神奇的疗效。我小时候容易上火,下巴磕动辄长满了“羊胡子疮”,每逢此时,就要小磨香油救命。不过香油虽能防范于未然,一旦火上来了,也只有无可奈何。那我就要有好多天处于毁容状态了。我妈想了许多法子,总是不行。后来听到一个偏方,让我喝三十的肉汤,说这样一年就可以不长羊胡子疮了。让我试了一下,果然如此——即使极偶尔的羊胡子疮来叙旧,也只是蜻蜓点水,远不至于毁容。所以,此后我每年必喝。不过说实话,真不好喝,太淡了。我口味重,不喜欢。 打纸钱必须用自家的钱打,而且必须由男人打。寡妇家则由儿子打,没有儿子的,大概只好自己打或者请人代劳。 对联一般都是提前写好的,最近都是从街上买。不过一些杂耍还是要自己写才全面。 肉煮好之后,上坟就开始了。没说女人不能上坟,但是据我所见,只要男人在家里,从来没有女人上坟的。 先去祖坟。祖坟里有共同祖宗大祖宗小祖宗兄弟俩,先给他们上,然后才给本门的祖宗上。大家同宗不同门,一般是不乱上的。祖坟上完了,然后去自家的坟地,大太爷二太爷依次上完。然后才轮到父母兄长的坟墓。好像没有给弟弟、儿子上坟的道理。不过也有说先死为大的,那么给弟弟上坟大概可以。但是儿子,恐怕不行吧?因为让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不孝,本身就是有罪的人,长辈再给他上坟,只会加重他的罪孽。 上坟的时候,先摆放祭品,一般是熟肉、馒头、水果、烟酒等物。祭祀用的肉,上面的筷子是垂直插的,这种插法,只能在祭祀的时候用,平常筷子是绝对不能这样摆放的。 然后焚烧纸钱。烧纸钱的时候,不能用棍棒、木条等物搅,怕搅碎了没法花。可以用手或者用纸钱翻个。把水果等扔到火堆里,把酒满上,请祖先享用。然后跪下磕头,说,“老爷老奶,回家过年喽!”也有在坟前许愿,请亡人保佑的。 上坟回来,才能贴对联。大门上贴的是秦琼、尉迟等武将,认为他们够威风,能够把孤魂野鬼挡在门外。里面的门可以贴招财进宝之类的年画。不能够先贴对联后上坟,那样门神会把祖宗关在门外进不来。 中午是顿大餐,非常讲究。 必有豆腐,鱼。取其有福,年年有余之意。其余的,各家各有禁忌。比如,我们家三十中午不上粉条这道菜,因为我妈认为粉条越吃越糊涂,兆头不好。 还要敬神。有信仰的,依照信仰;没有信仰的,便依照风俗。风俗就是,敬老天爷。 下午包饺子。一般会把以后几天的饺子全部包出来。 晚上吃饺子,熬年根。 大人们先把猪头猪尾放在放桌上,摆在正当院里,点上一炉香,感谢老天爷的照顾,请老天爷享受“全猪”之礼,保佑来年家业兴旺发达。 然后燃起棉花柴,熬年根开始。 有的是几家一起熬,比如赌BO或者打牌等。我们那里年节时候尤其三十初一,可以公开聚赌,父母、妻子是不会干涉的。平常不行。有的就在自家看电视。 午夜十二点,新年的钟声敲响,“出天方”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弥漫在整个世界里,宣告新的一年到来了。 至此熬年根结束,可以去睡,当然也可以不睡——只要能保证初一一天不睡。各屋灯亮着,直到天明。 初一有许许多多的禁忌。 早上,不能叫起,因为一叫就要叫一年;不能往外泼水,不能往外倒垃圾;不能拿针,不能挑水,不能关门,不能骂人,不能挨打,不能和人吵架,不能……不过到了下午这些禁忌就放宽了。 各门前要放拦门杠,还要用红纸包上两节炭放在门两侧。 吃完饺子,到长辈那里拜年。先拜一村之中最长的长辈,同辈则先拜自己血缘较亲的。以前的时候,过年我们就拿个布口袋,挨家挨户去串。小时候家里穷,我们家过年时候待客用的花生、糖果等都是我拜年拜来的。这两年生活好了,人也懒了,一般都是拜过村里的最长辈之后,拜自己的亲属,然后就去玩,不再挨家挨户的串了。但是有一条,如果别门的人来拜访你这一门(一门包括许多家,每门都有自己的长辈,别人来拜你的长辈,你也应该去拜他的长辈),必须回拜。但是过了正午十二点,上午结束,就不能再拜了。 初二开始走亲戚。 传统上,初二是走舅家。“外甥是舅家的狗,吃了就走”。初二要是不去舅家,将来再去给你坐冷板凳或者让你吃闭门羹,那可就是你活该了。 初五又称“破五”,意思是这一天过去后各行各业可以开业,不用再严格遵守过年的规矩。 10、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一般吃汤圆,也可吃水饺。 晚上,放烟花。 以前没有烟花或者买不起的时候,就把自家用旧了的刷子,用绳子捆住,点燃了,拿在手里耍。 也会到土地庙去,在那里插上两根香火。去不去都可。 元宵节过完,就没有什么像样的节日,新年基本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下一年了。 二、衣食住行 1、衣 穿衣服平时没什么讲究,主要是在红白喜事的时候特别禁忌。 结婚的时候,不能穿白。现在的新娘有照婚纱照的,农村没有。农村新娘一般还是穿红,极少穿白,但也不是没有,格外少罢了。 奔丧的时候,不能穿红,以及一切艳丽的衣服、鞋袜。也有例外,比如孙子给爷爷奔丧,不但可以而且极其主张穿红。这表示老人子孙满堂,高寿去世,是喜丧。 老人去世之后,儿子、儿媳、闺女等要守三年孝。在这三年里,不能穿红,以及一切艳丽的衣服、鞋袜。不过现在的人不像过去那么讲究了,也有孝期未满就穿红戴绿的。孙子辈随意。 2、食 除了逢年过节,特殊以外,平时不太讲究饮食。 早上大米粥。 我们那里玉米、黄豆、绿豆、豇豆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都有,但是我们只吃大米粥。要是谁家的姑娘嫁到一个不吃大米粥的地方去,村里人准会叹息说,“呀,没粥喝,日子苦呀。” 除了米饭以外,还有面食。面食主要包括:蒸面条(卤面)、捞面条、凉面条、汤面条、疙瘩汤;馒头、烙饼、软馍、菜盒。油炸食品主要是炸油馍。米饭是我们的主食,面食只是调剂或者附属,很少做主食食用。一般都是中午或者晚上食用,极少极少早上就吃面食的——馒头除外。 还有一些杂粮。红薯是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偶尔会食用它。其他杂粮基本不吃。 不能拿筷子敲碗,这是乞丐的做法;不能吹热饭,怕把福气吹跑了。 3、住 住是个大问题。 首先,房屋的选址。 其实没什么好选的。因为每家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即使要翻新,也都是在原来地基上进行。而且,这是看地先生的事情,跟主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关系。我没见过一家盖房子不请看地先生的。 其次,房屋的建造。 房子的高度,应当与周围的房子保持一致,不能比别人高,否则就是“压人一头”,邻里间要闹矛盾的。 房子的下水道不能对着别人的“山墙”,否则就是“暗箭”,含有强烈的敌意。对方要么伤人,要么舍财。当然会采取反击,选个良辰吉日,在屋顶上装一面“照妖镜”或者“反光镜”,把你的“暗箭”原封不动挡回来。严重的,两个家族会因此大打出手。 从前,院子里还有照壁,据说可以避邪。不过现在都不见了。 有许多讲究,但我毕竟是外行,所以知道的只有这些。 第三,房屋分配 主人应当住在上手,即正屋。倘若大小失序,会导致许多意外发生。 4、行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大概就是对言行举止的要求了。 站的时候,要选地方。不能站在人来人往的交通咽喉,免得碍事;不能站在门槛上,不雅;不能用手托门框,不兴。孩子从12岁起就不能站在大人的上头。出门在外,落座的时候,先分尊卑亲疏,后分长幼,不能乱了座次。 说话要懂礼貌。主动跟长辈问好,长辈问话要回答,不能在长辈、家长面前说脏话——现在的人们不讲究这个了。 举止应当大大方方却不失“shanzha”,土语,没法用汉字表达。意思就是说,大方,但是应当守礼,不能冒失莽撞。 在长辈、家长面前,不能张扬,要尽量避免跑跳蹦跶等不雅的举止。 三、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与禁忌 1、忌讳 “忌讳”,就是“醋”。 原来的时候,问别人,“你吃不吃醋”是非常失礼的,所以代之以“忌讳”。 2、元宝 “元宝”,就是“鸡蛋”。 为什么我不知道。大概因为鸡蛋圆滚滚的,很可爱。但是这个解释太牵强了。 3、“回来”与“来” 已经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不能说她“来了”,而要说她“回来了”。表示仍是一家人。 4、“沉”与“重” “沉”,是用来形容死人的,不能用在活人身上,尤其禁忌用在小孩子身上。比如一个小孩胖乎乎的十分可爱,只能说他“好重哟”,不能说他“好沉”,这就是诅咒人家了。 5、“死了” 形容一个东西,不能说“好看死了”“难吃死了”……等等。 有人去世,正常死亡叫去世,老人也可以用“下世”“过世”。很少用死了,也不用“仙逝”,因为农村人敬天地畏鬼神,在神面前非常自卑。已婚年轻人去世,尤其是横死、暴死的,一般叫做“伤了”;未婚人去世,小孩叫做“跑了”,半大孩子不知道怎么说。 写了这么多,其实也只算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生活里,风俗与禁忌当然不止这些。 |
前一篇:理发心情
后一篇:学生见义勇为之后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