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2012-04-17 16:06:21)
标签:
中国教师报
叶飞
林格
蒙氏教育
蒙台梭利
幼儿
杂谈
|
分类:
新闻报道
|
中国教师报:林老师,您在专著《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中,专门论述过如何保持孩子想象力的问题。其中提到了蒙台梭利教育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展,为什么这样说?除了这一点,你认为蒙氏教育还有哪些不足?
林格:蒙台梭利女士既是一位天才又是一位优秀学者。当前她的教学法在我国非常盛行,至今她的有关著作也不可胜数,而且畅销不衰。许多家庭不惜花许多钱购买蒙台梭利教具,或是把孩子送到“蒙台梭利幼儿园”去。然而,她的教学法曾受到另外一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的质疑,因为她的教育法过于现实化,不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在斯特娜夫人看来,蒙台梭利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贡献也不小,但是她的贡献只是对低能儿进行教育的贡献,而绝不是对普通孩子教育上的贡献,她的教育法只对低能儿有效,而对教育普通孩子则没有任何效果。根本的一点是,她的方法缺乏想象力,她的教学法非常忽视想象力的训练。因此,用她的方法是造就不出伟大人物来的。她把儿歌看成是“无聊的儿歌”,但是,孩子们绝不认为儿歌是无聊的。采用她那样现实的教学法,是不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精神的。
事实上,许多国家都把想象力上升到国策层面上来把握,比如日本。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为什么起飞?原因很多,而如果从人这个因素探寻,那么其根本原因也是在于日本大力地开发了全民的想象力、创造力。日本经济的起飞得益于把开发以想象力为核心的智力资源作为一项国策,开展了全民性的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运动。在上个世纪60年代,池田内阁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就提出“振兴科学技术的基本问题就是以科学技术为中心培训人才,推进研究开发,改进工业化的对策”,“不能停留在对外国技术的吸收和消化上,必须进一步开发本国的技术,所以科学技术人员的培养问题是关系计划期间经济能力增长的关键问题。”该计划要求教育成为“找到能够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的大门的钥匙”。1963年,日本经济评议会在《关于人的能力政策的报告中》中指出:发展自主技术“不能单是为振兴科学技术教育与扩充科学研究投资而采取直接措施”,而“最重要的是产生独创技术的创造力,比什么都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使广大国民具有可能实现自主技术的基础教养和创造性能力。否则,就难以涌现足够数量的有独创能力的科学技术工作者。”这个只有1.2亿人口的国家,竟有数千万人投身于创造发明活动,每年的专利申请高居各国之首。
中国的复兴与再度崛起,最主要的任务是有效开发自己最丰富的资源——13亿人的大脑的想象力资源,而不是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
而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强调教育的“无所不能”,把知识当作教学的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其直接后果就是控制甚至毁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对于教育来说,控制甚至毁坏了人的想象力,应当也算是一种人文灾难,这并非耸人听闻。
中国教师报:蒙氏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多质疑,比如,它的教具比较昂贵,一些人认为,蒙氏教育在中国的推广,商业化、功利化的色彩太明显,对蒙氏教育的精神实质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您的观察也是这样吗?
林格:不排除很多人利用蒙氏教育来发展自己的幼教事业或者作为营利工具。我想,人人都要吃饭,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我主张应当像宁夏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女士那样,真正地吃透蒙氏的教育精髓,抽象继承其精华,剔除消弭其糟粕,化解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体系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很遗憾的是,真正懂得抽象继承的人太少了,大多是拿来主义,简单照搬照套。拿来主义是中国教育理论史上的癌症,不仅仅是学前教育,其他阶段的教育“言必称希腊”的现象比比皆是……
教育是一项良心活。不管生存如何艰难、发展环境如何不利,教育者似乎都应当守住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坚持真理,为孩子的一辈子负责。
中国教师报: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蒙氏教育已经在一百多个国家推广。在中国的普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您认为,教育者应该怎样学习吸收和应用蒙氏教育?
林格:我主张每一所学校、每一所幼儿园都应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或者称为办学理论实践体系),这是魂,但不一定非得蒙氏。这些年,我主要就是做“铸魂”的工作,曾经参与了200多所学校的办学理论实践体系的提炼工作。
我结合实际谈一点体会。
前面已经提到,对于任何理论和思想的态度,包括西方国家的各种教育流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遗产,都需要考虑融入时代精神,进行抽象继承,才能真正应用于实践,才能使教育面向世界、面对未来。
一般而言,在专家指导下,建立办学或者办园理论实践体系的方法与步骤有六步:
第一步是去色彩。比如去掉当时的阶级色彩、个案色彩(如蒙氏的教育个案很多是智障儿童),找到普遍性规律;
第二步是找内核。就是找到问题的本质与根本;
第三步是建系统。以人为中心,依据严密的逻辑推演的方式,构建一个具有完备性、独立性、开放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四个特征的有机系统;
第四步是做阐释。对系统需要进行科学阐释。
第五步是立课程。课程是教育的内脏,转化理论为实践的唯一途径是建立系列化的动态课程,这也是现代幼儿园和学校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内涵发展,某一种意义上说,就是课程发展。
第六步是树品牌。有了理论实践体系,就可以依此打造品牌,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规模发展,最后才能输出教具、教育模式、师资培训等服务模式。(发于2011年4月中国教师报幼教周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