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2007-09-19 15:39:50)
标签:

艺术赏析

      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莎士比亚,(W. Shakespeare 1564-1616)伟大的英国戏剧作家、诗人,被研究莎学的专家、学者誉为“跨越时空的作家”。莎士比亚少年时代在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接触到古代罗马的诗歌和戏剧。他经历了20多年的艺术生活,一生共写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作为一名英语语言文学访问学者,对于莎翁的十四行诗很有兴趣,进行了专题的研究,并深深地被莎翁的十四行诗所感动。他的十四行诗表现出对于生命的热爱与赞美。读他的十四行诗,使我看到画面的跳跃与更替,感到音乐的飘荡与亲切。我也感到他的十四行诗如镜子般反映出人生的全貌,概括了人世间一切的悲喜哀乐。虽然十四行诗的创作时间距今甚远,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堪称跨时空的永恒作品。

一、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为英美文学的爱好者,我比较敏感地发现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没有提及妇女与男士平等权利的问题。我想,这也许是因为莎士比亚本人就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的十四行诗,充满了对少女的赞美之情。莎士比亚娶了比他大8岁的女子为妻,生育了8个孩子,充满激情与勤奋创作的一生也包含了莎士比亚忠诚爱情和家庭,尊重妇女的高贵品质。

当笔者一次次拜读莎翁的十四行诗之际,春天迈着她轻盈的脚步,带着阵阵芬芳的清香,拥抱我们,草地翠绿,仿佛所有美好的希望在撒满阳光的草地上伸展开去。百花争妍,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池塘静静,仿佛沉浸于甜美爱情的心儿沉醉不语,这美好的大自然更替,人与自然的和谐,让我们感到生活与生命的美好。这种美好的生活也反映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中:

首先,让我们看看他优美的十四行诗第18首:

 

我能将你比作夏天吗?

你比夏天更可爱温柔。

狂风吹落五月娇艳的花朵,

夏的日子又是如此短暂,

天上的眼睛有时灼热难挡,

金色的面孔常变阴暗,

有时每种美都会凋零衰谢,

只做了机缘或无常天道的牺牲。

但是你永恒的夏季不会消残,

你美的形象永不会失去。

死神也不能将你拖至他的阴影中,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在,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莎士比亚的这首诗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热爱,生命与自然是永恒的和谐美好的存在。这首诗让我们感到人与自然息息相融,它犹如大自然变幻的感觉,自自然然掠过我们的发际,笑过我们赏花于五月的心田,流过我们曾经创伤的伤口,凝住我们美好的希望。

 

二、解读十四行诗的形式及人文思想

(一)十四行诗的韵式、节奏

莎土比亚十四行诗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即“爱”,赞扬人的个性,人生而平等。十四行诗的这种艺术形式,源于意大利,最早的十四行诗,由两个四行组和两个三行组构成,韵式为

abba,bccb, dedede,

十六世纪初叶,英国贵族萨瑞伯爵亨利·霍奥德(Herry,Howard,

Ear1ofSurrey)和托马斯·魏阿特爵士(Sir Thomsa Wyatt)把这种诗体移植到了英国,其形式略有变化。如萨瑞伯爵将其改为三个四行诗组和一个两行组,韵式为四种:

abab cdcd efef gg

abab abab abab aa

abab abab cbcb dd

abab abab abab cc

魏阿特亦改为三个四行组和一个两行组,其韵式为:

abab abab cdcc dd

abba abba cddc ee

诗的节奏是每行五个轻重格(抑扬格)音步,其他英国十四行诗都使用这种节奏,莎剧中的诗体惟不押韵,到十六世纪末,此诗体在英国诗坛上风行一时,其中斯本塞诗体韵式较特殊:

abab bcbc cdcd ee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体的韵式为萨瑞伯爵的第一种韵式:

abab cdcd efef gg

后来此式遂称为“莎士比亚式”,或“英国式”。莎士比亚在运用这个诗体时,得心应手,语汇丰富,用词精练,比喻新颖,结构精巧,音调悦耳流畅,最特别的是最后两行诗,往往构思奇特,妙语惊人,既是全诗点睛之笔,又自成一联警语格言。

(二)十四行诗探源及翻译风格

十四行诗在十六世纪的英国曾盛极一时,名家辈出,除上述作者萨瑞·魏阿特之外,锡得尼、斯木塞、但尼尔等人,都获得了很高的成就。莎士比亚之后,密尔顿、华兹华斯、雪莱、济慈、勃郎宁夫人、奥顿等算得起后起之秀,但在整个英国十四行诗及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空前绝后。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全诗本,中国较流行的共有三种,笔者在中国唯一的莎士比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外语系资料室看到这三种:梁宗岱译本,其译谨严、质切;屠译流畅,浅近,杨熙龄译本,杨译平直、入时。诸家译本风格各异,使我们从各个角度欣赏莎诗丰姿,有特定的审美价值, 但笔者认为以上各位作家的作品已有距今的时代差别,与现代中文诗的浪漫随意自然有一定的差异。尽管不同的时代译法风格不同,但如18首诗中最后两句言中的一样,我们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可以领悟到这首诗的跨时空感,无论何时读它,我们的心灵都会为之感动。人类的感情是共通的,是跨越国界、地域的,正如诗中最末两句所言,“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从这些诗行中,我们体会到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诗以将人比作夏天作始,以人胜自然作结,美虽然会消残,但溶迸诗人不朽的诗作却会流芳百世、与时空一样的永恒!

(三)1、研究人文思想

十四行诗第18首让我们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心情为之愉悦,带我们走进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可是,莎士比亚优美的十四行诗不仅表达了生活中的美,也反映出作为人文主义者面对现实、软弱无助、愤世嫉俗的心情,让我们看看十四行诗第66首:

 

对这些都倦了,我召唤安息的死亡

看着才华横溢之士沦为乞丐,

浅薄的草包却包装得珠光宝气。

纯洁的信义惨遭背弃,

高贵的荣誉被可耻地错赏。

贞洁的姑娘遭受暴徒的玷辱,

完美的正义却遭受邪恶的侮辱。

健美者却被当权的拐腿残害致衰,

艺术在权利的门前哑口无言。

愚蠢摆起博士的架子统治才能。

纯真被称作大脑简单。

被俘的良善任邪恶欺辱,

对这些都倦了,我要离开这人间。

只是我死了,会留下我爱人孤苦无依。

 

这首诗同样具有历史的真实感,估计这首诗创作于1596~1603年间,是莎士比亚30至40岁之间的创作精品。在诗中,善者心中的积郁之气,对现实的不公,自我尊严的受损,除了发泄于笔端,随心所欲于诗中,找不到一个发泄的地方,一笔笔,一声声,一句句诗句给我们一个个意象,让我们看到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英国社会繁华之中的种种弊端,追求美的人文主义思想者的痛苦心灵,哈姆莱特身陷困境。反复在心中念叨的“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在这首诗中仿佛我们可以寻到答案,哈姆菜特,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青年贵族,雄心勃勃,认为世界充满了仁爱,是可以使他实现人文主义的理想,美好的爱情也使他如沐春风,置身于百鸟欢唱的境地,世界曾是多么美好啊,他和女友漫步于月光下,星空作顶,池塘,森林创造了一个宁静、神秘浪漫温馨的世界,孩子们如在美好的梦中穿行着,世界是和谐的,人与人是友爱的……,可是,突然间,他慈爱的父亲被谋杀,眼中善良的母亲改嫁于升为君玉心地毒辣的伯父,纯洁的女友误解他而真的疯了,晴朗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对发生的一切,哈姆莱特深感疑惑,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行动还是沉默,他犹豫,痛苦,一瞬间,世界全变了样,这让人如何的去忍受?又如何的去识破真相?真正如十四行诗第26首所描绘的那样,看破红尘去安息,可怎忍弃下他的女友呢?

(三)2.质疑研究结论

近期,笔者看到一研究莎学的现代论文说:哈姆莱特的“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question.”中文译为“行动还是沉默,这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原因在于哈姆莱特有权利欲,更有恋母情结,二者都被剥夺,不能实现时,哈姆莱特便嫉恨伯父,心胸狭窄,反复问自己何时行动,夺回权利与母亲,说他并不在乎父亲的被杀,笔者不能赞同这一点,认为这是对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扭曲,如果按这个逻辑推理,这世界就没有了崇高的亲情,如果世界仅仅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强肉弱食,适者竟存,强者王,弱者卑,那么,人人心中神圣的母爱,纯洁的爱情,无数英雄豪杰不惜生命,追求正义,严罚邪恶,除暴扶弱的行为也不会存在,因此,我反对这种看似时新,实则荒诞,歪曲人性的论点,我坚信对于亲情的依赖,以正压邪的精神是永存的。

十四行诗第66首主题太沉重了,是啊,生活难免这样。

(四)分析十四行诗主题

1、惊羡音乐与才艺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28首让我们感到爱情的瑰丽,为我们构造了美妙音乐的氛围:

 

多少次,我的音乐,当你在弹奏,

看着那些幸福的琴键随着你那甜美的手指轻弹,

发出悦耳的旋律,使我心醉神迷:

我多么倾羡那些琴键轻快地跳起,

飞吻你温柔的掌心。

而我可怜的嘴唇,本该有这权利,

只能红着脸对琴键的大胆出神!

经不起这引逗,我的双唇愿做那

舞蹈着的琴键,

因为你手指轻快地跳跃,

使琴键比双唇更令人惊羡。

因为冒失的琴键即由此得到快乐,

请把手指给他们,双唇给我。

 

这首诗美在琴键的跳动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具有视觉、听觉双重效果,而爱的激情使这首诗独具活力,诗人对才艺出众,有音乐感悟力的情人惊羡不己,据记载这首诗是诗人爱上了一位才艺出众的女子的亲身体验。这首诗让我们听到了音乐,感到了激情,看到了画面,真是美不胜收。

(四)2.独奏的空灵

由音乐想到音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8首同样让我们感受到爱与音乐的主题:

 

我的心上人,为什么悲哀地听音乐?

甜甜蜜蜜不会有战争,欢乐会使人更加欢乐

为什么不愉快地接受喜悦?

或者愉快地接受烦忧?

如果完美和谐、悦耳的声音,亲密的协调

会惹你烦忧,

那它只是温婉地责备你

用独奏窒息你心中那部合奏。

听那一根弦儿,怎样呼应着另一根弦儿,

音音融洽,

酷似父亲、孩子和幸福的母亲

合为一体,唱一支动听的歌:

他们无词的歌,都异口同声,

对你唱:“你独身就空无一切”。

 

这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8首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和谐愉悦、音乐飘荡、尽享天伦之乐的人间画面,以及与这画面稍不协调的一丝哀郁——独身的景致,独奏的空灵。然而,全诗热烈的合奏压倒这一丝的不快,使我的心儿尽快愉悦起来,仿佛要抛弃空灵,融入热烈的生活。

(四)3.爱是一颗星,把迷航的船引导

任我的幻想飞翔,任我对幸福的渴望充满心怀,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116首又将我带人一个明朗的境界。

 

我不相信,两颗真心的姻缘……

我不相信,两颗真心的姻缘……

会有任何阻碍,爱算不得爱,

如果它一遇到改变就改变,

如果它一遇到衰败就衰败,

啊!不!爱似灯塔在海上高照。

它坚定地面对风暴,毫不摇荡;它是一颗星,把迷

航的船引导,它的高度可测,价值不可测量,

尽管红颜总要落在时间的刀下遭宰割,

爱情不受时间的愚弄,时限短暂的爱情

却永远不变,

并将一直坚持到灭亡的时刻,

如果这都错了,并能对我证明出来,

那就算我从未写诗,世人从未恋爱!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116首,其美在简明清晰的主题,明朗地歌颂爱情的永恒,“爱似灯塔在海上高照,爱是一颗星,把迷航的船引导”,灯塔、星星的比喻使我们感到爱在苍茫人生中的崇高地位。前十二行隔行押韵,步步推进,末二行偶句押韵,以铭文式警句收拢全诗,概括主题。

 

三、欣赏十四行精美诗句:

朝阳用金色的脸庞吻着青碧的草场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33首中又令人仿佛真切地看到一日里天气的变化,也给我们暗示了人生并不完美,但爱的光辉却是永恒的:

 

多少次我曾看见灿烂的朝阳,

以他那至尊的目光愉悦着山顶,

金色的脸庞吻着青碧的草场,

给苍白的溪水镀上一层金黄:

然后任那最卑贱的云彩带着黑影

驰过他神圣的面容,将他从这凄凉的世界藏起,

偷偷去西方掩埋他的污点;

即便如此,我的太阳在一个清晨

带着辉煌的光华照临我前额:

但是,唉,他只片刻是我的荣耀,

下界的乌云已把他和我遮隔,

我的爱却并不因此把他鄙贱,

天上的太阳有暇疵,何况人间。

 

至此,我解读了6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前讲述的过程中,有无言的沉默,有泪花的闪烁,有由衷的欣赏,由于此文,我们对莎土比亚十四行诗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基本了解,面对世界还有不幸,还有战争,作为诗歌的爱好者,我以一句话作为结尾:愿世界美好、和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