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希明教授抄袭经管窥(别人的八本拼成自己一本)

标签:
韩希明沈潜栾伟平 |
分类: 胡言乱语 |
转自公号《虞春》作者 花木兰
http://s11/mw690/001lrxfyzy7jfrPsqyS0a&690
编者的话:用N本做成一本拼盘本无可厚非,可竟然起码有八本书的作者成了空气,韩老师做得不免过分。
差不多也就是在“写”《快意动千秋 话说曾朴》的时候,韩希明被所在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微信公众号的小编请去,给“几位小编”做了一场关于读书的访谈。韩教授大谈读《红楼梦》的体会,“风吹哪页看哪页”。其实倒建议韩教授不妨向学生多谈谈“抄袭”,风吹哪页抄哪页。那样要实用得多。据韩希明自述:“我上大学的那个时候,专门有大块的时间读古典文学作品”、“我主要觉得我文字功底也好,我初中的时候写文章什么的在当地就很有名气了,我就想我可以写文章去了”云云。(引自“南京审计大学”公号2016年4月23日《韩希明:红楼梦是可以风吹哪页看哪页的》)她还带“读书小组”,读《红楼梦》、《菜根谭》和《阅微草堂笔记》,结果“我就会发现,他们认真读过的人说出来的话真的不一样。”
http://s8/mw690/001lrxfyzy7jfrWrlEHd7&690
有大块时间读古典文学作品者,怎样就对付不了曾朴的诗了?曾朴的“君不见苍松古柏盘屈干云霄,安能局促泥涂日与荆枳比!”到了韩希明那儿,竟成了:“君不见苍松古柏盘屈千云霄,安能局促泥涂日与荆梖比!”(见韩希明《快意动千秋 话说曾朴》第8页)
传记作家木头先生在微信中留言:“东抄西袭,文笔必不统一,沈潜先生《曾朴》传,则从第一句话到最后一句,观点鲜明,用语典雅,言辞铿锵,都是沈氏个人语言风格。韩某《快》书因袭时萌等人观点,了无新意,在曾朴研究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很大进展的当今,此书出它作甚?”
木兄所言甚是。“东抄西袭,文笔必不统一”。而韩教授却还对自己的“文字功底”很是自负呢!
请看实例。韩希明《快意动千秋 话说曾朴》第116页:“《小说林》杂志先后发表……《紫崖随笔》等‘丛录’8种,小说家施葛德、横滨邮政局、徐念慈先生遗影等中外人物风景画47幅,诗词一百余首,灯谜、杂记以及人物小传若干种。每期正文二百页左右,约五六万字,另外还有《紫崖随笔》等‘丛录’8种和诗词一百余首,灯谜、杂记以及人物小传若干。期刊大小为32开本,每期内容大概二百页左右,售价四角,较之《月月小说》四角五分,要算是便宜的了。只在第9期因出‘新年大增刊’,才售价五角。”
http://s4/mw690/001lrxfyzy7jfrYCEFl13&690
在此例中,前段抄袭自沈潜著《曾朴》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第108页),后段抄袭了北京大学栾伟平博士《小说林社研究》(新北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3月初版,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十八编:第18册)第69页至第70页、第71页。两处抄来,拼在一起,叠床架屋。好文字。文抄公“说出来的话真的不一样”。(48幅还抄错成47幅)
http://s9/mw690/001lrxfyzy7jfs0Mpi808&690
韩教授在那次访谈中大谈阔论道:“常熟有一个曾蒲(虞春注:当是“曾朴”),活得不大,六十多岁吧,他也是很有才的一个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书社人(虞春注:当是“中书舍人”),是他老爹花钱给他买的。他一辈子做过官,做过实业,写过书,你会觉得遗憾,他一辈子什么也没做成,做官做到江苏省财政厅厅长的位置不做了,做实业,他做什么赔什么,做丝,把他奶奶给他的钱都赔光了,办杂志办书社都是赔光了回来了,写《孽海花》没写完,我当时第一次看《孽海花》,我都觉得是不是有上下册,我把上册借回来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没写完。虽然他的人生看起来很失败,想做的事情都没有做成,但你细细去看,他给我们立了一个榜样,作为一个人,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完。”
韩希明别的没学会,但这一条绝对学到家了:“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完。”不知她怎么从曾朴身上总结出来了这条定律?碰上这样的主,曾朴还真他“奶奶”的把身价家当“赔光了”!
依据我们不完全的统计,韩希明利用了“身边的资源”,抄袭了时萌的《曾朴研究》、李华川的《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王西强的《中西融通与文学互鉴:曾朴、曾虚白父子与“真美善作家群”研究》、马晓冬的《曾朴:文化转型期的翻译家》、肖伊绯的《民国温度:1912—1949书影》、沈潜的《曾朴》、栾伟平《小说林社研究》等至少8本书拼凑出了一本《快意动千秋 话说曾朴》,终于在退休之前“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完”了。
http://s2/mw690/001lrxfyzy7jfs3cuWt31&690
不过,韩希明终究是不敢把“抄袭的秘诀”传授给学生的。鲁迅先生说:“拳师教徒弟是留一手的,怕他学全了就要打死自己,好让他称雄。……做教师就危险,拳棒教完,往往免不了被打倒,而这位新拳师来教徒弟时,却以他的先生和自己为前车之鉴,就一定留了一手,甚而至于三四手,于是拳术也就‘一代不如一代’了。”(《鲁迅全集》第4册第6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抄袭是老早就有的,不是韩希明的发明,她哪里学来的,她自己知道,反正已经经了好几手了,凡拳师“就一定留了一手”,于是抄袭术到她那里还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文抄公剽窃是有理由的。人家写得好,也成了抄公抄婆的抄袭理由。
流氓说:因为美女长得漂亮,所以我要骚扰你。
小偷说:因为眼红你家有钱,所以我要来盗窃。
——大约,这回用不着拳师的徒弟出手了。
抄袭N本书凑出了一本书。韩希明教授的抄袭经验,很值得总结一番。小编们,还不快去做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