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重新发现宋朝》(1) 人与人高度信任
(2014-09-30 13:20:44)
标签:
茶肆宋朝李氏汤茶历史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说宋史的书,虞春看了不少本,手边能随意翻阅的有《宋朝十讲》、《宋史疑云》、《刀锋上的文明》和《铁血强宋》,这些书大都着眼于军事,着眼于宋辽、宋金和宋夏关系,着眼于揭露宋徽宗玩物丧志,抨击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忠良岳飞,以至于丧失收复大好河山的机会,常常纠结于宋朝军事力量的强与弱与“积弱积贫”,而关乎民生的几乎没人研究,因此,当虞春第一次知道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说出“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时,不免有些不解,在虞春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的华夏其实更可爱,宋朝有什么特别的吗?而当虞春读到《重新发现宋朝》时,才发展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
作者吴钩显然是以西方文明以及西方社会构成作为参照系的,大家对此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西方文明中的人们享受到了更多的民主和自由,得到了国家和政府更多的关爱,因此现阶段的西方文明呈现世界大同的倾向。
那么吴钩是如何介绍宋朝的民生的呢?我们不妨顺着他的思路作一归纳总结,大致可分成七个方面。
1.
高度信任社会的显明标志就是陌生人之间相互信任,简言之就是互相不设防。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可以“傻”一点,不必操心着防人。虞春在旅游中发现,与国内少数民族人以及外国人相处其实很简单,恰恰与自己的汉族同胞相处反倒觉得累,处处要提防着过日子。
吴钩在书中举了三个城市的记载来描述宋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在北宋汴梁(今开封),商民最重‘人情高谊’,若见外地人为京都人凌欺,‘众必救护之’。遇有官府接手处理民事纠纷,众商民也‘横身劝救’,甚至有人愿出酒食,请官方出面调解,也不怕麻烦。外地商人刚至京城租住,人生地不熟,这时邻居都会过来帮衬,送上汤茶,指引怎么做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在邻里之间互相送茶,相问动静。凡有红白喜事之家,‘人皆盈门’,都是前来帮忙的。批发美酒的大酒家,只要那些酒户来打过三两次就,便敢将价值三五百贯的银制酒器借与人家,甚至贫下人家来酒店叫酒待客,酒店亦用银器供送,对连夜饮酒者,次日才将银器取回,也不用担心有人侵吞这些珍贵的酒器。
“宋人王明清的《摭青杂说》记载,京师白矾楼旁边有间茶肆,‘甚潇洒清洁,皆一品器皿,椅桌皆济楚,故卖茶极盛’,生意很好。更难得的是,这间茶肆特别讲诚信,专门设立了一个小棚楼,收放客人在茶肆的遗失之物,‘如伞屐衣服器皿之类甚多,各有标题,曰某年某月某色人所遗下者。僧道妇人则曰僧道妇人某,杂色人则曰某人似商贾、似官员、似秀才、似公吏,不知者则曰不知其人’,客人丢失的金银,几年后仍能在这里找回来。宋神宗朝时,曾有位姓李的士人在茶肆中饮茶,因为粗心大意,将数十两金子遗留在茶肆桌上,忘记带走。等想起来时,已是半夜,李氏认为这笔钱已不可追回,便不再到茶肆问询。几年后,李氏又经过这间茶肆,向茶肆主人说起几年前丢人金子之事,主人仔细核对无误,将金子如数奉还。李氏欲分一半给他,主人坚辞不受。
“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了(南宋)临安的风俗:‘杭城人皆笃高谊,若见外方人为人所欺,众必为之救解。或有新搬来居止之人,则邻人争借动事,遗献汤茶,指引买卖之类,则见睦邻之义。又率钱物,安排酒食,以为之贺,谓之“暖房”。朔望茶水往来,至于吉凶等事,不特庆吊之礼不废,甚者出力与之扶持,亦睦邻之道,不可不知。’又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那些来临安做生意的穷人,可以到‘作坊’预领货物、盘架之类,也不必垫钱,等傍晚卖了货物回来,再付还‘作坊’本钱。这样,那些穷生意人即使身无分文之资,也能够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
“南宋的另一个城市金陵(现南京)也具有同样的美俗。车若水的《脚气集》记载说,有人自别处来金陵做(炊饼)生意,一时找不到铺面与资金,这时候,‘一城卖饼诸家’便会帮他张罗摊位,送来炊具,借给他资金、面粉,‘百需皆裕’,谓之‘护引行院’,而‘无一毫忌心’。”由此可见,“护引行院”即本行业互相保护、帮助的意思。人们常说“同行是冤家”,同行之间能如此相互保护,可见当时民风之纯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