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观扬州大剧院版青春版《牡丹亭》

(2019-05-08 12:48:47)
标签:

昆曲

牡丹亭

青春版

苏州大学

扬州

分类: 如是我文
“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观扬州大剧院版青春版《牡丹亭》

 

 


       前日去看了青春版《牡丹亭》,不过这次来扬州演出的是青春版的“精华版”。《牡丹亭》本就是中国戏剧中的精华,全本五十五折,当世恐怕没有人能够看全的。苏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共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需要三天演完。扬州的“精华版”则仅演八折,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煌煌淮扬菜系却只让你品尝了一个富春早点,初尝者或许惊艳,老饕们就自然觉得太不过瘾了。
        这次观剧大概感觉如下:
        戏目编排六十分。受制于演出时长,只得折上加折,硬生生把一幅卷轴画剪成了八扇屏,故事也必然粗糙割裂,老戏迷固已不满,新观众更是一头雾水。《闺塾》、《寻梦》、《写真》、《拾画》这样的精华折子都没有,倒是有一出《道觋》!在我看来,这折戏在汤剧中非但不“精华”,简直就是“糟粕”。戏中石道姑的“千字文”长白,做作卖弄,亵言恶趣,所谓“雅得这样俗”。当年研读曲本看到这一折,是要掩鼻而过的。不过令人惊喜的是看到了陶红珍!戏文虽然恶俗,可陶姐的表演倒也实实的有趣。从前在苏昆剧团看她的花旦戏,真格是眉目生春、元气满满,一举手一投足,连舞台上的桌椅板凳都能被她带出戏来!陶红珍演石道姑,一本正经、不慌不忙、上口协韵、珠落玉盘地用苏白念出一大段少儿不宜的“千字文”,也真可道是“俗得这样雅”!
        剧场环境六十分。扬州大剧院其实并不大,楼上下容客不过千人,恰也正好适合昆曲演出。我们的座位在后排,也能看得清楚台上演员的表情。但剧场的设备显得陈旧落后了,音响的电流声清晰可闻,后面控制室内部的工作灯光直射到剧场观众席内。其实场地也就算了,毕竟四百年前连灯光音响都没有,《牡丹亭》也能唱足全本。可是!架在观众席前方的摄像机、满场乱窜的摄影记者、闪烁不停的手机屏幕又算哪样?竟然居然剧场内还飘出了香烟味,不是干冰,是香烟味啊!
        演员表演九十分。翁育贤虽非首演女主,但功力扮相都不在沈丰英之下。《惊梦》的“山坡羊”,《离魂》的“集贤宾”,唱得清丽宛转,荡气回肠,确有海天冰蟾之感。初见柳生时的三分娇羞,拜别母恩时的万分惨痛,均拿捏得恰到好处。顺便说一下,这次戏文是简版的,舞美更是简版的,《惊梦》那幅抽象派的涂鸦背景实在不堪入目。但《离魂》曲终时的丈八红披,烘衬出丽娘的一缕清魂,则着实令人感动!只可惜缺了《寻梦》,未能让翁育贤尽展其才。同样可惜的是《拾画》的欠奉,也让俞玖林失去了在扬州表现的机会。《拾画》和《寻梦》一样,虽然都是独角戏,但却是推动戏剧情节发展、展示男女主角内心世界,充分表现昆曲诗意境界的极重要一折。这两折戏,也是考较演员内外功力的试金石。当年在学校排演《拾画》,本人除了气力不加之外,居然还中途忘词,实在是不当人子!本来想现场观摩一下俞玖林从汪世瑜处学到的真功夫,只索罢了!
        虽说如此,整场看来,苏昆剧院的表演还是令人敬佩的,唱念正宗,不温不火。谙熟昆曲的都知道,凡檀板一响,竹肉并发,演员的情绪自然进入角色,想不投入都做不到的,难的是控制。昆腔曲律精严,载歌载舞,多一分则嫌过,少一分则不足,留给演员自由发挥的空间少之又少。《惊梦》里的俞玖林,风流俊俏,唱做俱佳,但节奏则好像稍快了一点。
        回想起我也曾在苏大礼堂舞台上饰演柳梦梅,可怜见500度的近视,又不能戴眼镜,“如花美眷”近在眼前,却落得“是哪处曾相见?”脚下更蹬了一双二寸高的官靴,半步都不敢乱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家中翻出当年的演出录像,以台下观众视角看来,却反显得雍容儒雅,与梦中佳人长袖翻舞,唱和传情,一点也不穷形急色。舞台效果竟得之于视力与功力的不佳,纯属意外。匆匆那年的我,演技虽差,唱功嗓音却是不弱,借用《琴挑》中的台词,“绝伦”不敢说,“清响”确是当之无愧的。如今二十多年过去,我们的青春版虽仍在眼前耳畔,听来足可牵动少年情怀,但烟火满喉、红尘塞眼,大概是“再唱不出那样的歌曲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