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古来有很多名称,如瀛洲、东鳀、夷洲、小东岛、鸡笼、北港、东番、流求、“小琉球”等。读宋光宇的《台湾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书中谈及“台湾”名称的由来,录于此:
1、大员、台员的闽南语谐音
明代陈第的《东番记》云:“东番夷人属地,有称大员者。”康熙年间,徐怀祖在《台湾随笔》云:“台湾于古无考,惟明季莆田周婴著《远游篇》,内载‘东番记’一篇,称台湾为台员,系闽音之谓。”台湾之名由此开始。
2、崇台下之湾
清嘉庆十二年(1807)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外篇.遗迹》云:“荷兰于安平设市,构筑砖城,制若崇台。又海滨环沙曲水曰湾,此舟泊处概谓之湾,此即台湾之名之由来。”
3、“埋冤”之谐音
连雅堂《台湾通史.开辟纪》称,明代漳、泉人来台,每因环境天气不适,居者常病死,不得归乡,故漳、泉人乃以“埋冤”之名称台湾。其后“埋冤”一语不祥,乃改今名台湾。
4、由地名“台窝湾”转变而来
荷兰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占据安平,建立奥伦治城(orange),后来改成热兰遮城(Zeelandia)。荷兰人将筑城的地点称作“台窝湾”(Tayoan,Tayouan)。这是依照西拉雅平埔族人的社名而来。最初的台窝湾仅仅指安平一带,后来汉族人讹传成为今日“台湾”之名,并且用来指称整个台湾岛。
5、郑芝龙所称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诸罗县知事季麒光在他的《蓉洲文稿》谓:“万历年间,海盗颜思齐踞有其地,郑芝龙附之,始称台湾。”
在郑成功经营台湾时期,他把台湾称之为“东都”,后来郑经又把“东都”改为“东宁”。“台湾”一名正式指称整个台湾岛,应始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朝将台湾收入版图,隶属福建省,置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