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冷雨渺渺,阴风阵阵,像煞了爱伦.坡小说中的场景,可我们今天要去的却是另外一个美国著名文学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作家之一欧.亨利的家乡Greesboro。
为了今天的Trip,昨天晚上除了看它的城市介绍外,还专门复习了一下欧.亨利几篇有名的作品。中国一般读者最熟悉的有三篇,《警察与赞美诗》收入中学语文教材,《麦琪的礼物》收入中学英语教材,《最后一片叶子》——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相信很多的课外读物也都有收录。欧.亨利的作品美国味十足,幽默、俏皮、情节戏剧化是它的风格,但看多了就像看肥皂剧一样,未免也会乏味。
Alice曾经到过Greensboro,还住过O.Henry酒店,对酒店悬挂的欧.亨利的一幅肖像印象深刻,说画里的老欧是用一种看起来很别扭的神情和你对视。Simon评论道,“别扭”一词正道出了欧氏作品的精神所在,欧.亨利就像个命运之神,总是在刻意的给他作品里的可怜人不断地制造别扭,命运对人的捉弄、人在这种被捉弄中的自嘲、人在与命运游戏中体现出来的神性的爱,在欧.亨利的作品中一次次地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气不接下气地听完了丁教授的课,中午11点从杜克出发,开车一个小时就到了Greensboro。可令人失望的是,Greensboro虽是北卡州第三大城市,有25万人口,而且拥有这样一位在世界文学史至少美国文学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给我的印象却一点也不比Raleigh好多少。和欧洲同等的城市相比,美国的城市建设明显体现出一种实用主义,但要论起风貌,就会感觉缺少一种典雅自如的气度,说白了就是没有个性、没有文化,和扬州就更没法比了。
今天来作介绍的是Greensboro市的规划局长,从他的介绍中也可以听出,他们大多是从城市居民生活方便、经济的角度出发来作城市规划的。至于城市之美、城市之魂,除了栽点花花草草、弄几个街头雕塑之外就没有再深一点的考虑。大概是因为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特别是南部的这些新兴城市,常住居民也很少有超过三代的,对城市的乡土情结和文化认同感比较淡漠吧。
杜克的课程安排很用了点心思,这两天连续上城市规划方面的课程,安排实地考察也跟城市规划相关。下午小戴和杰西卡把我们拉到了Greensboro的市政厅,让我们实景感受一下市议会审议规划的过程,这对我们倒是件新鲜事。和美国其他城市一样,市政厅是可以随便逛的,议会开会的现场也是可以随便进去旁听的。Greensboro有九名议员,今天的会议来了七位,三个白人、四个黑人。会议的议程是对一系列城市建设方面的计划进行现场答辩和审议。议员们不断地对报告者提出质询,客客气气但严肃认真,但可惜的是我们手上既没有方案内容,也不知其中就里,几乎听不懂他们到底在争论什么。听到一半,出去松动一下,从外面看会场,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议会会场是玻璃墙,从外面看里面一清二楚,这大概就是美国民主的一种象征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