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诗<元宵后与树百赴扬州>:沽三白酒供清饮,携岕山茶佐胜游。分赋梅花漾轻桨,片帆风雪到扬州。我到红桥日已曛,回舟画桨泊如云。饱帆夜下扬州路,昧爽归来寿细君。
三白酒者,出于浙江乌镇。何谓三白酒?《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以往农村过春节,就用它来招待客人,在乌镇民间,此酒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间有谣“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
三白酒以本地自产的大米为主要原料,首先将大米用大蒸茏蒸煮成饭,盛在淘箩里用冷水淋凉。然后把酒药,拌入饭中,并搅拌均匀,再倒入大酒缸,捋平,在中央挖一个小潭,放上竹蒌然后将酒缸加盖密封,并用稻草盖在大缸四周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几天后,酒缸中间的小谭内的竹蒌已积满酒酿,此时就将凉开水倒入缸中,淹没饭料,再把酒缸盖严。一周后就可开盖,取出放入蒸桶进行蒸馏,从蒸桶出来的蒸汽经冷却,流出来的就是三白酒了,至此三白酒便酿成了。
岕山茶,出于浙江长兴县,即罗岕茶,转载张建智先生大作如下:
罗岕茶:细品那色香性情
张建智
今年,春末夏初,我们相约了几位文友,由一位曾担任罗岕之地的女乡长,驱车带我们到长兴县白岘乡罗岕村——这里就是明代有名的罗岕茶之产地。
踏进此村,一眼望去尽是好山好水。山冈叠翠,眼前溪水悠流,远眺大小山坞,皆罗列眼前。我们跟着当地村民走进一处山坞,一老农手指远处就说:“此再往前走,便是岕地了。”我望那山路,越来越窄。只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水,湍湍向东而去,一如白色飘带从天而降,把大山劈成了两半。前有小木桥,凭栏看山中风景,风云之际,峰峦草木,皆鲜妍斑斓。相传冒襄与名妓董小宛有段饮茶轶事。冒襄最爱喝罗岕茶,而煮茶是董小宛的拿手好戏。经她煮后之岕茶,就有一股婴儿肉香。他们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岕茶的色香性情。
说起罗岕茶,自然会想起明清时散文大家笔下之妙文。如张岱的《陶庵梦记》、熊明遇的《岕山茶记》、冒襄《岕茶汇钞》、冯可宾的《岕茶笺》等等,无不对罗岕茶赞美不绝。尤其张岱对罗岕茶可谓情有独钟。某次,当精于茶道的闵汶水老人,特拿了几种品质相同的茶糊弄他时,张岱只轻轻啜了一口,就品出了不同的茶味。对闵老说道:“莫绐我!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闵老笑对张岱说:“您知这茶是何地产?”张岱又啜了一口就说:“和罗岕茶太相似了。”闵老听后佩服,连连吐舌称奇。想不到这位散文大家不但识茶,还识惠泉之水。于是,他又持一壶茶来,请张岱辨识,张岱品后又说:“这茶香气扑烈,味甚浑厚,此是春茶呀,刚才那壶茶是秋天采摘的茶。”一番话,使闵老佩服得五体投地,遂与张岱结为终身好友。
罗岕茶在明末清初,如按当时米价折算,一斤罗岕茶,相当于大米两到三石左右。于此可见,罗岕茶价在当年已居天价。但随着时间之推移,不知怎的,百年来罗岕茶濒临绝迹。
罗岕村,现仍是几百年前的那方水土,可罗岕茶,种植寥寥,对它灿烂之历史,也鲜为人知。每年,只是罗岕村民们自种自给,自制些少量罗岕茶自喝而已。那日,由于村民们的淳朴好客,返回时送了我们一些。我回家慢慢品味,总觉那茶,自有一种味醇、色清、馨香之感,确与别茶不同。品茗之际,隐隐还会遥想起明亡后明遗民在清贫的生活中,他们那份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以及当年那份雅致与意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