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越讲越沉重的故事(十二)

标签:
林区套子林业生产牛马牲口文化符号杂谈 |
分类: 我的家乡 |
“赶套子”在木材生产初期,牛马套子运材也是林区开发时木材主要运输方式之一,承担着部分木材生产运输任务。因为当时森林资源新开发,生产作业场地近,木材运输距离短,牛马套子较为适宜。
旧林区,林区被所谓的“把头”所控制。“大把头”,拥有着林区的开采权、经营权,掌握着森林工业的经济命脉。解放前,这些人多为俄国人和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森林的所有者,拥有着无限的权利,对我国的北方林区进行肆意砍伐,以实现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小把头”,是当时森林工业的管理者,成分相对比较复杂,由于北方林区特殊的发展状态,这些人中,有俄国人,日本人,也有中国人。这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他们招募林工,组织生产,不直接参加劳动,是林业生产的管理权。林业工人们那时候被称为“老勃代”,要想从事劳动,必须要经过“小把头”这一关。举个不十分恰当的例子,“大把头”相当于现如今的开发商,“小把头”就是建筑商,林工们当然就是现在的农民工了。
旧林区,“赶套子”是林业生产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关键的环节,谁拥有牛马等大牲口的数量多,谁就拥有了集材的掌控权,就证明谁的实力强。有一定实力和积累的有心人,就专门饲养牲口,雇佣林工,从事牛马套子的经营,当时在博客图就有这类专业的“脚行”。
“赶套子”,就是用绳索把整根的原木套在俗称“特列加”的苏式马车的前轴上,然后用牛或者马就近拖到木材的聚集地或者临时的堆放场地,劳动强度不算大,技术含量较低,但起五更爬半夜,每天拉一趟或者几趟,风餐露宿,十分辛苦。
过去工人们要想参与林业生产,大多要从赶套子开始。初来咋到的打工者,只要投奔到“把头”的门下,就可以分到一头牲口,从事劳动生产了。一般情况“把头”会包吃包住,从入冬开始生产,到开春生产结束,算是一个生产年度,“把头”按生产年度,每年一结帐,扣除伙食费和牲口使用的费用,余下的就是林工们应该得到的。管理上有一点像现在的出租汽车行业,留下“份儿钱”剩下的就是自己的。这样的管理办法,一直延续到后来新林区开发为止。
解放后,森林归国家所有,林区开发和后来的林业生产也实行了新的管理体制。
新的林区开发初期,林场是林业局下设的生产车间,下设采伐队(就是后来的“小工队”)、集材队(又称套子队),还有装车队、运输队等段队组织。采伐队负责采伐、造材;集材队负责集材、运输;装车和运输由装车队和运输队完成。各队分头作业,互相配合,各道工序紧密衔接。
牛马套子是集材队的主要运输力量。集材队用牛、马套子到伐区将造好的原木件子直接集运到装车场。装车队按原木的规格依序归好木楞,然后装上冰道爬犁,运送到贮木场,木材的生产流程就算基本结束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木材的销售环节了。
在后来,林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牛马套子逐步被一种被林区人称作“爬山虎”的链轨是拖拉机所替代。
赶套子,也就成了林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