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理论——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一个分析工具
标签:
财经 |
http://61.178.14.114:81/html/2016/05/160520184507465240650//16052018450925240655.png
【导读】“猪肉价格启动飞行模式,创下4年多来的新高”、“大蒜、葱价格也在高位运行,群众连青菜都吃得肉疼”、“下馆子吃饭,葱蒜炒肉这样的菜已成豪华顶配”,仅仅半年前,“白菜伤农”还一度成为种植户之痛,0.1元/公斤的田头收购价让农户每亩亏损上千元。农产品价格关乎每个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成本,其“过山车”式的波动频频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当中。
【名称由来】普遍存在于农业领域的“蛛网效应”,用以分析某些商品的价格与产量变动相互影响,引起规律性的循环变动的理论,该理论在1930年由美国的舒尔茨、荷兰的J.丁伯根和意大利的里奇各自独立提出。由于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用图形表示犹如蛛网,1934年英国的卡尔多将这种理论命名为蛛网理论。
【蛛网效应】该理论指出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时,经济就会出现“周期性波动”。例如,某种产品在第一期中供小于求时,价格上升,第二期必定生产增加,价格下降;由于第二期价格下降,生产减少,又引起价格上升;再引起第三期生产增加,价格又下降。
【深度分析】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调节经济的自发性和滞后性就是它的内在缺陷。在现实生活中,农产品广泛存在着发散型蛛网波动的现象。为消除或减轻农产品在市场上经常出现的这种蛛网型波动的现象,一般有两种方法:(1)由政府运用支持价格、或限制价格之类经济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2)利用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机制进行调节,即运用期货市场来进行调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