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高怀古,胸怀与气度的升华——唐代的登高诗

(2016-01-12 12:08:26)
标签:

文化

http://61.178.14.114:81/html/2016/01/160111201150258240525//160111201150570240526.png


  登高远眺似乎是古人特有的一种情怀,曹操的《观沧海》应该是开创了文人登高必赋的传统。一代枭雄的高远志向和恢弘气度,都容纳在了波澜壮阔的沧海之中,洗去了传统秋日的萧瑟,代之以沉郁与苍茫。


  在唐代,更是有许多关于登高的诗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达的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抒发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http://61.178.14.114:81/html/2016/01/160111201150258240525//16011120115169240527.png


  陈子昂生活在初唐时期,天下初定,万事更新,一切都处在激烈的变化之中。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他的目光便穿过历史的隧道,直抵燕国。当年的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财纳贤,令天下臣服。而今,诗人孤独站在台上,天地悠悠,生前身后都很难有那样的明君。那么,自己只能在此怀古伤今,独自哀伤。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之涣的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登高”诗中的绝唱,更有评论称其“独步千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须登到更高处;也唯有登高,才能望远,看到更辽阔的风景。这里似乎是观赏风光的道理,实际上也是人生意境的哲思。王安石也曾有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当胸怀与气度都达到一定的境界时,才会有高远的目光。“站得高,看得远”,也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古人登高,不仅登山,也会登楼、登台,一切可以令自己的目光更开阔、胸襟更豁达的地方,都要去攀登。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等金陵凤凰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代,安天下、济苍生,始终是他的人生理想。当他登上六朝古都金陵的凤凰台时,登高怀古、感时伤世的情绪便油然而生。李白一生仗剑天涯,寄情山水,浪漫豪放,诗歌中很少有忧伤与哀愁。但是在这首登高诗里,为自己,为家国,而充满了焦虑与忧伤,当然也透露出他的报国豪情。


http://61.178.14.114:81/html/2016/01/160111201150258240525//160111201151397240528.png


  由此看,唐代诗人们的登高,已不单纯是一项写诗作赋的乐事,更升华成一种思想的萃取,一次情操的提炼。许多诗人和李白、陈子昂相似,一面抱怨现实,一面却对政治的清明、国运的亨通寄予深切的希望。因此,在他们的登高诗中,除了感慨时代的沧桑变化,更多的是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人生命运的期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