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析余映潮的《刷子李》

(2011-10-16 16:23:57)
标签:

杂谈

分类: 余映潮

赏析余映潮的《刷子李》

一、平中见奇,巧妙导入

1、  师板书课题:刷子李

2、  读课题,前面加一条横线,说说什么样的刷子李

3、  课件出示:俗世奇人——刷子李

4、  课件出示:冯冀才简介

5、  交代任务:说奇论妙

二、创意新奇,选点切入

1、课件出示:刷子李的绝活是,刷完浆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但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这天,小三看师傅蘸浆刷墙。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好比一面雪白的屏障。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2、布置三大任务:读出味道/读准字音/理解6个词语学生朗读

3、自由朗读

4、课件展示:

愣:非得

绝活:独一无二的手艺

悠然:徐缓、悠闲的样子

天衣无缝:天仙做的衣服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发怔:发呆

5、大声读记,自由朗读

6、赏析:悠然

三、说“奇”论“妙”

1、活动一: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刷子李之“奇”

1)学生思考,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自由交流,略。

3)教师小结:手艺奇——超凡技艺,奇妙绝活/规矩奇——充满自信,行为特异

2、活动二:论妙

1)思辩:说“奇”与论妙有什么区别?(后者侧重于写法)

2)示范:作者怎样把刷子李这个人物写得这样鲜活的?用了哪些写法?如题目、开头、细节等)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4)学生自由交流:(略)

四、奇光异彩,课堂小结

1、总结记录:标题之妙/开头之妙/场景之妙/小三之妙/白点之妙/黑衣之妙

2、课件出示:品读课文,说奇论妙

观课随想:

这是一堂十分简约的语文课,要做到“简约”两字,在我看来首先教师要把课文钻研透,能够提炼成几个字,余老师把这篇文章提炼为“奇妙”两字。如何处理好作者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余老师同样做了一点处理:先围绕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说“奇”,再围绕作者怎么写的来组织学生论妙,很好地兼顾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教师对文本能够高屋建瓴了,那么我想就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参与学习活动了。教学过程就显得开放,大气,有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活而不乱”,一切皆在掌控之中了。

简说人物,形成氛围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
文章作者:余映潮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9·12B 2010-3-11 9:25:22

    将本文的标题解释一下就是:
    阅读教学之中,有时可以用“简说人物”的方法将学生引入到课文之中,有时可以用这种方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的评说。“简说”,就是简单地简洁地说一说,更多的时候是“一句话”简说。
    如,对于《台阶》中的“父亲”,可以这样简说:
    父亲是一个终年劳作的人,是一个老实厚道的人,是一个有生活目标的人,是一个认真做事的人,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是一个不怕千辛万苦的人,是一个为造新屋而兴奋的人,是一个尽一切力量为自己的新屋而奋斗的人,是一个好强的人,是一个最终在新屋建造中伤了身体的人,是一个在新屋建造后逐渐老去的人……
    “简说人物”既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师可以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有:给以抓手,诱导学生从头到尾地读课文;提出要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与评说人物;创造机会,让学生都来表达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中间与收束阶段,只要设计合理,都可以使用这种手法。由于是根据课文内容来说话,且要求比较简单,所以能形成比较生动流畅的课堂对话活动,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氛围。
    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往往起着不同的作用。
    课始:作为开课时的引导,迅速将学生的视点引向课文学习。
    如《刷子李》的教学。
    教师开讲: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刷子李”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刷子李”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是一个有一手绝活的人,是一个派头十足的手艺人,是一天只刷一面墙的人,是粉刷技术出神入化的人,是刷墙动作优美的人,是给自己立下规矩来做活的人,是“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的人,是“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的人,是一个让徒弟曹小三发现身上有“白点”的人……
    教师:刷子李是很普通的一个人,是平俗世界里的一个人,是有奇妙绝活的一个人。他是“俗世奇人”。
    教师顺势介绍小说集《俗世奇人》,介绍冯骥才,开始课文教学。
    这样的做法就是“开课揭题,直入情境”,用极短的时间,扣住课文内容,让学生们带着很高的兴趣,迅速地进入到课文学习之中。而且,由于在评说中需要回避与别人相近的说法,所以尽管是简说,学生思维活动也是非常活跃的。
    同时,作为课中讨论及其小结,深化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
    在品读了课文中描写“爸爸打我”的这一部分内容后,请学生对“爸爸”进行“一句话人物评说”。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进行“课中小结”:
    “爸爸”是一个瘦瘦高高的人,是一个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的人,是一个对“我”的逃学行为不姑息的人,是一个用无言的行动表达对“我”的疼爱之情的人,是一个心细的人,是一个其实心地很软的人,是打了一次之后就让“我”懂事了的人,是一个在后续的课文学习中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很有生活情趣的人……
    这段话小结了学生的发言,由实到虚,由生活到精神,对人物进行了“立体”的概括,深化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同时,它又作为前面学习环节的小结,预示着下一个学习环节的开始。
    换一个角度看,这就是“适时打住,小结过渡”的教学技法。
    课末,作为课堂收束阶段的评说活动,留下课文学习的余味。
    如笔者《老王》收束时的教学。
    师:课文《老王》的学习就结束了,我们能不能回过头来,再看一下老王其人。请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说,说说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话语纷纷:
    老王是一个残疾人,是一个三轮车夫,是一个老实厚道的人,是一个一生凄凉艰难的人,是一个不被人重视的人,是一个孤苦伶仃的人,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是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是一个在临死前还给“我”送香油和鸡蛋的人,是一个让“我”想起来就感到愧怍的人……
    师:课文中的故事,是一个让作者感到愧怍的故事,也是一个让我们想到“愧怍”二字,就想到一个善良的人物形象的故事。
    这里是一种热烈的课堂发言之后的冷静小结,课文教学戛然而止,就此收束,课文中意味似乎延伸到了教学之外。
    这就是“生动收束,余味犹存”的技法。
    需要说一下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简说人物”,能不能灵活地处理为“简说”其他内容呢?
    这是完全可以的。相反的,如果我们不能从“简说人物”中品悟到“简说其他”,那也许就可以说我们在“活用”教学手法上还欠缺灵活性。
    请看“简说其他”的一个例子。
    《大雁归来》教学的起始阶段:
    师:请同学们对课文进行发现,用一个短语或句子说说作者笔下的大雁。
    生:这是三月的大雁,是从南方归来的大雁,是春雁,是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是直线飞行200公里的大雁,是以家庭为主要组成单位的大雁,是每年一度进行迁徙的大雁,是每年三月,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的大雁……
    师:这是作者满怀喜爱之情描叙的大雁。现在让我们继续进行发现:找出字里行间的渗透着作者对大雁喜爱之情的句子……

句子品读,各有创意——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

作者:不详  时间:2009-2-26 10:52:0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句子品读与词语品析、段落欣赏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析欣赏文章的语言,与这三者都有关联。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关于“句子”的课后练习,这说明了句子教学的重要。句子品读,是一个看上去很小实际上很大的教学难题。其原因在于,需要品析、品读、品味的内容与角度实在太多,且有一些是我们在教学中难以用简练的语言尽述的。
  比如常见的品析角度就有:句子表达方式的判定,句子层意的划分,句中字词的品析,句中标点作用的分析,句子形式的欣赏,句子内容的赏析,句子表达优劣的比较,句中修辞手法的认识,句子表达特点与内在情感的品味,句子内涵、含义的揣摩,句子意味的品析,句子表达手法的探究,句子表达作用的研讨,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等等,千姿百态,应有尽有。
  如此丰富的内容与角度,加上品析中的不同难度,使得我们必须细心周全地考虑句子品读的不同内容、不同难度层次的教学设计,这就是所谓“各有创意”。
  那么,课文句子品读的教学可以有哪些基本的“创意”呢?
  一、自由式
  即现在大面积教学中使用的一种“开放式”的手法:请同学们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它为什么好或者你为什么喜欢它。一般来讲,由于品读内容的散乱,这种手法最好慎用。
  二、自设式
  即由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体会与教学设计实况来安排句子品读教学的内容。这种手法因为有教师缜密的思考作为后盾,可以让教学内容更集中、实在、真切。
  如笔者《行路难》的教学创意:每个句子三次读。
  一读,自读自译,明白“句”的全部内容。
  二读,品味含义,体味“句”的内在情感。
  三读,揣摩手法,研讨“句”的表达效果。
  用这样的教学设计手法来教学精短的课文特别是文言课文,是比较实用的。
  三、选用式
  即恰当选用课后练习中所设计的句子品析题,将其巧妙穿插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以解决课文规定的句子品读方面的教学任务。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背影》的课后练习二就设计得很好:
  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并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在课堂教学中选用这个练习,在适当的教学时间内凸现这个练习的教学,能够既从理性上让学生知道某类句子的重要表达作用,又依凭课文第六段实践了对“关键性语句”的品读,同时突现了对重要段落的精细的研读,这样的教学,其效果好在双重,好在立体。
  又如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十则》的练习设计:
  (一)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将这个练习的内容充实一下,细化一下,就是一个很好操作且内容实在的《〈论语〉十则》“句子品读”教学方案。
  四、综合式
  在充分展现自己教学创意的同时,又综合地考虑课文练习中提出的关于句子品读的教学要求,从而更全面、更深刻、更优化地完成课文句子品读的任务。
  如《紫藤萝瀑布》教学主体部分中“美句欣赏”教学创意:
  步骤一:品读课文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一句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
  步骤二:完成下面美句欣赏练习:
  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4.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步骤三:欣赏“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和它所表现出来的哲理。
  这个教学创意中的“步骤二”,就是课文的课后练习二。教材编者用这个份量不轻的练习告诉我们,品读语言优美、情感深厚的美文时,应当注意美句欣赏,可选一些句子,对它们的字词、手法、作用、妙处进行评析。而当我们从课文整体教学的角度对这样的练习进行“整合”时,教学创意就更加优美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