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管建刚作文讲评课课堂实录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文 |
(一)点评好句子师:这次作文,同学们写出不少精彩的句子,我们一起欣赏。
●我气不打一处来,眼睛里充满了火星!
师:曾彦铭的头并没有变大,裴菲的眼里也没有火星冒出来,这叫会写。再读:
●我在房间里“学而时习之”,他们则在电视机前“不亦乐乎”。从客厅里传来的笑声,飘进了我的耳朵,我心里痒痒的,我多么想和他们一起看、一起笑啊!
师:诸雁婷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分为二地用,有创意。再看杨宇慧的,读:
●哎,作业几时无,把笔问青天,我欲上床睡去,只恨作业未完…… 师:大家的笑,是对杨宇慧改写诗词的最好认可。再读: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还是那么矮,外公说我一年才长一厘米。哎,连外公都嘲笑我,我这个烦恼究竟何时能了?
师:“何时能了”,用词老练。朱清怡,你不妨看看吕湫宁的烦恼:
●我去书店买《三国演义》,收银员问我有没有上小学,看那么难懂的书;去理发,理发师问我几岁,我让他猜,他猜到八岁就不再猜了……
师:为什么猜到八岁就不再猜了?生:理发师认为他不可能超过八岁。师:你说的意思,吕湫宁没写,隐含在省略号里,这叫意犹未尽。 ……
●肥胖总是困扰着我:147CM,43KG,腿比妈妈的还粗。每当看见苗条的小姑娘,从我身边娉娉婷婷地走过,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狠狠扭一下大腿上的肉,暗暗埋怨:汪猪猪,你怎么这么胖!……
师:一个“扭”字,一声“埋怨”,汪佳琪,你写活了。男生,大声读作者名字。师:不过,有比王佳琪更狠的,请看华赟的:
●我恨不得现在把肚子上的肉一块一块地割掉!
师:大家都笑了,能够使你笑、使你愁的句子,是好句子。一篇文章,你要有三个好句子,那叫有文采。写好作文,要回头找,我有好句吗?没有,改出几句来。(二)“心想”病师:叶李希有一句话,和黄玥的话,异曲同工:
▲我听了,气得都快把肺给炸破了,心想:什么嘛?高矮又不是能自动调整的,是天生的。
师:叶李希的话略输一筹,输在多了一个词,要删去,你猜会是哪个?(停顿一会儿)一时拿不准,不要紧,再看两句,它们犯一个病。
▲我心头一紧,心想:什么?今天居然要考跑步。
师:对啊。随便找一句,去掉“心想”,读。通不通?顺不顺?我还摘录以下句子: ▲我一看,他那么矮,心想这回肯定赢了。
▲我听到这些话,难受极了,心想: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我呢?体型又不是我能决定的。
▲我站在原地,心想:哎,竟然拿巴我当成了刚进小学的一年级学生。
师:左边两组,读原句;右边两组,读删去“心想”的句子。(师板书:“心想”病。生读)写作文,经常要写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心理。写动作前,你会写“动作”怎样怎样?写表情前,你会写“表情”怎样怎样?大家的笑声告诉我,不会。为什么写心理前,要“心想”怎样怎样呢?记住,这是“‘心想’病。师:“‘心想’病”会变身,看你认不认得出。
▲没办法,我只好瞪了他们一眼,心里酸酸地想,我从生下来的第一天起,看电视就从来没超过一个小时,上电脑也只是为了查资料,近视的原因,真的不是因为这些呀!师:看出来了吗?生:删去“心理酸酸地想”。生:只要删去“想”字。师:你的治疗高明,小手术能治好的病,千万别动大手术。
(三)“关联”病师:这两句话里,要删去一些词,是什么?不是因为太小,穿不下,就是太胖,穿着不好看。我成长的烦恼就是个子太矮了,因为这个烦恼给我惹来了许多事情。稍后,幻灯再出示:我使劲甩着绳子,但最后也只跳了可怜的——92个。虽然有许多人羡慕我这身材,既小又瘦,但我却十分讨厌。
生:第一句和第二句,都删去“因为”。生:第三句,要删去“但”,第四句删去“却”。生:第四句,我认为删去“虽然、但”。
师:第四句,我同意后一位同学的说法。同学们,“因为”、“但”、“虽然……但……”,都是关联词。很多同学喜欢用关联词。其实,关联词是胶水,语言无法连贯时,迫不得已,用一下。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语言本身是连贯的,不需要用关联词。请看:此时此刻,我既悲哀又无奈,悲哀的是,这身高怎么不往上长,无奈的是,身高长不了,可是我一点办法也没有。我只能婉言谢绝了他,闷闷不乐地拿起了笔,人虽坐在写字台前,心却早已飞到了楼下,满脑全是小朋友玩耍嬉戏的情景。
师:发现没有?这两句,分别删去什么?生:第一句,删去“可是”,第二句删去“虽”“却”。
师:我们读第二句,请右边两组读原句,左边两组读删去“关联词”的句子。
师:删去之后,语言更干净,更简洁,更连贯。可有可无的,要删去。再看两句(内容略,编者注)。(师板书:“关联”病。生读。)
师:这两个病,不难治,你写好作文后,要读,读的时候,想,我有这病吗?一读,一想,一改,病好了。
(四)“说”病,说话句训练 1.认识“说病”。
师:看这些说话句,你发现问题没有?
◆叔叔打量了我一会,说:“小朋友,你几斤啊?”
生:都用了“说”字。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写作文,需要这样的眼力来挑剔。第一句和第二句中的“说”,改什么?
生:改为“问”(师板书“问”)。
师:第三句呢?生:可以改为“回答”(师板书“回答”)。
师:第四句,有点难度,改成什么?
生:“唠叨”。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这些话,妈妈经常说,说了很多遍,所以用“唠叨”。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请你将“唠叨”写在黑板上。师:班上,也有不少同学,很注意用表示“说”的词,请看苗彦豪的:
师:(幻灯里,红线划出“责备”):再看朱清怡的:
◆我气得肚子都快炸了,对她吼道:“我已经上五年级了,不要拉倒,我还懒得教你呢!”
师:(幻灯里,红线划出“吼道”;学生齐读黑板上、幻灯里的表示“说”的词):同学们,汉语里,表示“说”的字、词,很丰富,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学生罗列了很多,写在黑板上,齐读。)
师:写作文,经常要写故事。故事,少不了人物,你要让作文里的“人”开口说话;要写好人物的说话,就要注意“提示语”;写提示语,要注意,不要犯“‘说’病”。(师板书:“说”病。生读。)
2.不用“说”字,写提示语。
师:请看同学写的精彩的说话句:
◆谁知,表哥人还没进来,话先进来了:“窗帘后藏着什么呀?”
◆还没等我开口,妈妈的声音就传来了:“等书读好了,有的是时间玩!我先给你打预防针,没进入好中学之前,不许出去玩。毕业班了,要多看些书,做完奥数卷,再做语文练习,还要做……” 师:发现没有,龚依文、汪佳琪、杨宇慧的提示语,没有表示“说”的词,对“声音”、“话”的描述,作提示语,有意思。再看:
◆他用怀疑的目光,上上下下打量了我一番,摇头拒绝:“不行,你个子矮,腿短,跑不快。”
师:林荟君用人物的动作、目光写提示语,传神啊。
3.改写提示语。幻灯出示:
◆“咦,华赟,你肚子怎么圆滚滚的?”何老师问我。请华赟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老师眼睛盯着华赟的肚子,指着华赟的肚子,问:“咦,华赟,你肚子怎么圆滚滚的?”
师:谁来说这个说话句,注意提示语。生:“咦,华赟,你肚子怎么圆滚滚的?”何老师盯着我的肚子,看了半天。
师:这是用“目光”写提示语。生:“咦,华赟,你肚子怎么圆滚滚的?”何老师一脸疑惑。
师:这是用“表情”写提示语。生:“咦,华赟,你肚子怎么圆滚滚的?”何老师指着我的肚子,问。
师:这是用动作写提示语。
5.提示语的位置。幻灯出示,学生齐读:
◆他用怀疑的目光,上上下下打量了我一番,摇着头拒绝:“不行,你个子矮,腿短,跑不快。”
◆“等等,好像不太对……”爸爸似乎发现了什么,叫我把手拿下来。
师:林荟君的句子,提示语在前;傅睿婧的句子,提示语在后。刚才,两位朗读的同学,也是。提示语还有一种位置是在——(生接“中间”)。对,请看朱亦奇和沈宇顺的句子:
◆“那不是外婆?你……”妈妈若有所思了片刻,“瞧,那车牌号是多少?”
师:一个人说的话里,有两个意思,一般提示语放中间。请你将刚才写的话,改为提示语在中间。
生:“嘘,”老师将食指放在嘴唇上,扫视了整个班级,说道,“请坐端正。”
师:“嘘”,声音提示,后面是“说”的内容,中间提示语隔开,比较恰当。注意,提示语在中间,“说道”后的标点是逗号。
师:提示语有三个位置,前、后或中间。究竟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中间”,很有讲究。你要琢磨。怎么琢磨?看课外书,注意说话句,注意提示语,琢磨为什么在“前”或“后”?这样读,你的写作进步会很快。
学生前面跑 讲评岂能少
管建刚
作前指导的作用:一、指导学生获得写作的材料,即解决“写什么”;二、指导学生获得写作的方法,即“怎么写”。
在指导学生“怎么写”上,我一直认为,我们的老师大都遭遇了“好心办坏事”的尴尬。教师的“心”是好的,想“帮助”学生,结局是“坏”的:个性不同、对事物看法不同、内在情感不同的鲜活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的文,都是一个样儿的!
我以一名一线教师的身份,摸着良心说,罪魁祸首,正是教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指导”。
在这里,我要大声地声明,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系统的写作知识。课标说,不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作文知识的教授。这话的背后是什么?是把每一个语文教师,都看作具备了“系统的作文知识”的人,课标是怕具备了“系统作文知识”的人,去犯一个错误,对学生进行“系统作文知识”的教授,于是做了这样一个善意的提醒。要是语文教师本来就没不多此一举吗? 有一回,一老师壮着胆子问,管老师,那你说,系统的写作知识有哪些呀?这印证了我的担忧。
语文教师不重视“讲评课”,另一大成因,从来没有公是“讲评课”。日益功利化的社会,没有行政推动,没有利益驱动,那些扎扎实实埋在底层的基础性工作,日渐淹没。
一些地方,知道有个管建研究作文教学的,据说还研究出了点东西。打电话来说:“管老师,我们想邀请您来上课。”我的回答总令他们很失望:“我不会上课。” 有一位很不客气,“你不会上课,那你研究什么呀。”仿佛我是个大骗子,他上了一回不大不小的当。
那么,怎样上讲评课?
第一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摘录学生作文中优秀的句子;第二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琢磨、摘录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第三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
我的讲评课很简单:一、大家一起欣赏同学的佳句,佳句要读,要赞美,让学生感受到写出一句美好的句子,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二、一起来看看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句子,找出一堆来,但一堂课,解决一两个,留下深刻印象。三、从学生作文中引出一个训练点。如,学生作文中,普遍地不会场面描写,课上创设一个场面,写;如,学生作文中,有同学的心理描写特别好,欣赏后,马上创设一个情景,写。
人家说,好的课,简约而不简单。我不知道自己上的课,是简单,还是简约。但我要告诉你,我的学生,很喜欢这样的作文课;我的学生,每星期都会在全国各地的学生报刊发表文章;大家说,管老师带的班,是作文班。
观察作文:一砖敲开天地宽(作文教学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模糊搜索搜索标题
(一)
师:睁大你的小眼睛,看看孙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东西?(教师神秘地从包里取出一个用红布包得很严实的东西)
生:我觉得它非常贵重,因为它用红布包着……
师:大概是什么贵重的东西?
生:砚台。
生:我认为是镇纸。
师:你抓一抓,掂一掂,有可能是什么?
生:很有可能是字典。
生:我摸起来有点硬,有可能是塑料包裹着的。
师:你很厉害啊,长大了可以做个侦探。(请另一生)你来摸一摸,捏一捏。
生:好像是一个正方体,四个角还有点尖,好像是一块石头。
生:我觉得应该是南京的雨花石。
师:是不是呢?(打开布包)注意看,什么啊?
生:砖头。(全场大笑)
(师板书:猜)
点评:写作这东西,重要的是要有情感的波动与起伏、有了情感的波动与起伏,写的时候,字里行间会洋溢出情感的温度。在我看来,孙老师导入的价值,就在于此:学生猜测的答案和结果的落差越大,他们内心情感的落差也就越大;学生内在情感的落差越大,写作时文字的情感宣泄也就越强烈。
(二)
师:大家猜得五花八门,猜了半天,是一块砖头,什么想法,说给我听听?
生:我觉得有点失望。听老师说那是个很贵重的东西,所以我以为贵重无比,没想到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砖头。
生:老师说是从南京带来的一样好东西,我原本以为是具有南京特色的,可是没有想到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砖头,我们上海也有。(笑声)
生:我觉得南京很遥远,就是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师:你看,这男孩心细着呢,握握手,你是我的小知音。刚才这段猜测,大家都觉得失望,好笑,出乎意料。但你真的了解这块砖头吗?你仔细观察过它吗?(板书:观)
师:你会对这个砖头从哪几个方面观察?
生:我会从它的形状、颜色、大小来观察,还从它的作用来思考。
(板书:形色大小)
生:我觉得还可以从它的轻重来观察。
生:还可以从它的用途。
师:观察它的用途?用途能观察出来吗?用途靠什么啊?靠大脑去联想。
(板书:想用途)
师:好,谁来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大小?
生:它是长方体;它的颜色是土黄色的……
师:仔细看看是黄还是红?
生:是土红色。
师:有谁来掂掂这砖头的重量?这个砖头大约有多重?
生:这个砖头大约有3克重。(笑声)
师:3克有多重啊?(笑声)看来你没有重量概念啊!你上来掂掂,看它有多重?
生:好像有3千克。
师:我曾经把砖头称过,大概两三公斤。看砖头不光看它的重量,还要看它的质地。敲一敲,谁上来敲一敲?推荐你们班的大力士。(学生上台)你敲一敲这个砖头硬不硬?看看你能不能把这块砖头折断,能折断证明你是真正的大力士。大家给他加油。加油……(生掰砖头)
师:能不能折断?
生:不能。
师:班上的大力士怎么折也折不断这块砖头。小小的一块砖头如此坚硬,你知道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吗?
生:是用土做成的。
(板书:来历)
师:农村孩子小时候都喜欢玩泥土,泥土是非常柔软的,想捏成什么形状就捏成什么形状。那么柔软的泥土,怎么就变成了这么坚硬无比的砖呢?
生:我想是把泥土放进模子里,把它弄成某一个形状。
师:你见过吗?
生:没有。
师:孙老师特别欣赏你。你没有见过做砖头,但却想象得很合理、很科学。做砖先要取土,把土踩得非常黏之后,摆到模型里面去做成砖坯。(板书:取土、和泥、塑型)传统的做法是先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放到炉内高温烧制。(板书:烧制)烧制之后,从炉内取出来,就基本成了砖形了,放在室外降温晾晒成形。(板书:晾晒)
师:同桌讨论讨论。
点评:孙老师从“形状、颜色、大小和轻重”四个方面给学生定位,使学生观察有方向。观察最忌空洞和枯燥。孙老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掂”、“折”,从静态的观察进入动态的观察。这不只是观察方式的转变,更是学生参与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学生从被动参与者成为主动实践者。主动实践带来的心理体验对写作非常重要。“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大不一样。砖块的形成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孙老师简要告诉学生砖块的形成过程,并板书“取土、和泥、塑型、烧制、晾晒”,以便于学生写作时用,这就是懂学生。孙老师已经考虑到写作时可能会用到这些知识,这就是懂写作。
(三)
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我觉得从泥土变成砖块要经过很多步骤的,就像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一样。
生:我从砖的来历想到了一样食物。做蛋糕也是这样的,一开始是面粉,经过和面,烘制,最后变成一个蛋糕。
师:这就是联想。从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很好!
生:我从柔软的泥土变成坚硬的砖块想到了,人只有学习才能变得有知识。
师:我也想到这个,我们俩心有灵犀一点通啊!你们是婴儿的时候,是一无所知的,也是像泥土那样那么娇嫩、柔软。泥土可以塑造,我们人也可以塑造,塑造成人才。这叫联想,从砖的来历想到人的成长。
生:砖头可以盖房子。
师:这是砖头的主要用途。(板书:盖房)除了盖房子,砖头还有哪些用途?
生:铺地。
师:让地面变得平平整整。砖还可以怎么用?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
生:一是可以做护城墙;二是钉子出来了,可以拿砖头敲;还有炉灶坏了可以用砖头来修。
师:还有补充吗?
生:练功,写字板。
师:很有创意。
生:还可以用来玩跳房子的游戏。
生:可以用来压东西,比如说气球很轻,可以用砖头把拴气球的线压住。
生:可以在砖头上雕刻。
师:砖的用途何其多啊。就像我们人一样,我们人除了干好自己本分的工作之外,还可以做其他很多很多事。
我们不仅能读书还能做家务,唱歌,跳舞,帮助别人。到现在为止,你觉得砖头是个好东西还是坏东西呢?
生:当然是一个好东西。
生:要是你用它来干坏事的话,它就是一个坏东西;你要是用它做好事的话,它就是一个好东西。跟人一样,两面派的。(掌声)
师:这是运用了辩证思维啊!和我们人一样,走正道就成了好人,走邪道就成了坏人。从砖上还能悟到做人的哲学,这是会思考,了不起。
生:我觉得砖要经过提炼才能变成好东西。
师:哦,泥土不提炼怎么能成为砖呢?人也要提炼、也要提升。
师:它给我们很多启示,总的来说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生答“好东西”)我说从南京带来一个好东西,没有骗你们吧。
好,如果把这一堂课写下来,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可以叫什么名字?文章的题目就像人的眼睛,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文章的眼睛就是文章的心灵,文章的灵魂。我看谁给他的文章按上一对漂亮的眼睛。
生:我想到一个题目,《砖头是怎样炼成的》。
师:听到没有?有一部伟大的小说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叫什么?叫学以致用。
生:《砖头的奇妙》。
师:砖头的奇妙,那么重点写奇妙了。
生:我的题目是《砖块如人》。
师:砖块如人?人如砖,砖如人,这个题目是很有哲学思维的,我们徐磊同学将来肯定能成为哲学家。
生:《骗人的砖头》。
师:哦,“骗人”要加双引号。下面请展开想象写作,你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哲理文。随便你怎么写。第二节课大家写,第三节课我们来看谁是咱们班级的小才子,好不好?
师:下课。
点评:这堂课真正的教学价值在此。纯粹的观察方法、技术的教学,它对写作作用有限。内在的体验比起外在的观察,于写作而言更重要。从后面学生朗读的精彩语段来看,学生的精彩更多地呈现于他们内在体验而引发的思考。由物及人,最终走向人——人的思考,人的思想,人的智慧,这才是写作的本真所在。一切的观察都为着后面的那个“人”。这就是深度。作文课不能只关注观察之类的技能,要在思考上、思想上关注学生成长,要关注写作文的那个“人”的精神成长,这是当前作文教学极须关注的。孙老师给我们作了示范。一篇好文章离不开一个好题目。一个好题目其实就是一个好的立意,一个好的角度,一个好的切入点。孙老师重视学生拟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当堂即有如此练习,真好。
第二课时:讲评课
师:先告诉孙老师,文章应该达到什么要求?
生:我认为好的文章应该是好的成语多,好的句子多,还有字数要够。
生:我觉得文章要有条理,语句要通顺,语句要优美。
师:我同意这位女同学的观点。好文章基本要求,一不是字数多,二不是成语多。条理清楚,语句通顺,把一件事情说清楚,这才是文章的基本要求。什么是好文章呢?你认为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
生:我认为好文章的要求是真善美,还有就是要有好词语,好句子。
师:真善美当然好,是可以概括一切的。但具体地说好文章的要求是什么?
生:写发自内心的想法。
师:听到没有,发自内心的想法,写出你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想法,这是好文章的第一个要求。我再讲两点:一是要吸引别人看,要写得生动、有趣。二是别人看了受到一点启迪。请同桌互相交换,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
(学生互改作文)
师: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别人的作文中不是没有闪光点,而是缺少发现闪光点的眼睛。谁发现同桌闪光点了,请举手!你有一双慧眼吗?
生:我觉得他的“我震惊了,同学们震惊了,在座的所有人都震惊了”,写得特别好,用了排比句。
师;排比句有气势,文章的气势出来了!(对小作者)请你告诉大家这里你为什么用“震惊”这个词?
生:我觉得这样能更好地突出同学们非常惊讶,原本以为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最后却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砖头。
师:谁还找到同桌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了?
生:(读)没有了砖,就没有楼房,没有墙,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掌声)
师:说说好在哪里?
生:用了一个排比的句式……
师:她会联想。由砖想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
生:(读)我猛然顿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旅途就好像一块块时而平坦,时而凹凸不平的砖块铺成的小径。面对这条小径,你该如何面对种种困难,一路达到胜利的彼岸呢?
师:你觉得它好在哪里?
生:因为它给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启迪。
师:我特别欣赏你,江川,你的名字起得真好,很有气魄。我们来欣赏他写的这段话。第一,从凹凸不平的砖面上,联想到我们的人生道路,这种联想是需要大智慧的;第二欣赏的是从凹凸不平的砖面上,联想到我们人生的种种挫折和困难,这也是要有智慧的;第三欣赏的是他用了一个问号:面对这条小径,你该如何面对种种困难,一路达到胜利的彼岸呢?这样一个问号来结束全文,让读者深思,这样的写法是要有大手笔的!
生:(读)意志坚强的人,往往能坚强地走过;而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会怨天尤人。人生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他对人生的态度,面对一个成功者,我们往往看到他成功后的光彩,而很少有人关注他们身后的艰苦奋斗。
师:你欣赏他什么?
生:我欣赏他用了非常好的段落,突出了他的主要内容。
师:(问作者)你想表达什么?
生:我想表达一个人,或者一样物品,只有经过不断的提炼,才能获得成功。
师:这段话是有着深刻的哲理的。冰心曾经写过一首小诗,说:我们往往惊诧于那花朵的鲜艳,那果实的鲜美,但却看不到那些花和果实在没有成为花和果实之前浸透了奋斗的泪水和血汗。你的这段话和冰心的这段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生:我觉得这句话比较好:我们有的猜宝石,有的猜南京的雨花石,有的猜砚台,还有的猜……反正大家猜的是五花八门。
师:好在哪里?
生: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还有词语“五花八门”非常好。
师:她这句话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第一节课刚开始的情境。对吗?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做一些描写,就能更生动一些。猜宝石的时候,同学是什么反应;猜雨花石的时候,我心中是什么反应;把大家的反应和我的反应都写进去,那就更生动了,更有场景感了,仿佛真的把我们带到了第一堂课大家猜测的情境之中。
师:下面做做小老师,找一段你认为同学写的不够好的地方,帮他改一改。
(师生互改作文)
师:今天这堂课给大家什么启示呢?一块砖头你都会观察,你还有什么东西不会观察啊!如果你会观察,会思考,你一定是一个有内涵、有思想、有品位的学生,能做这样一个人,你一定能度过你的幸福人生。下课。
点评:评讲内容丰繁多样。孙老师将讲评要点定于“吸引别人看,要写得生动、有趣”,“别人看了受到一点启迪”上,这个定位很有意思。从学生相互欣赏的片断来看,定位导向起了很好的作用。
(实录整理:曹婷点评:管建刚)
【评析】
作文训练的五个要点
管建刚
在我看来,一次好的作文训练有以下几个要点:
1.有写作话题,学生不觉得没什么东西可写,学生不再为写什么而发愁。这个时候,学生的写作状态自然会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这就像“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人们想得最多的是解决温饱问题。等吃饱穿暖不成问题了,人自然会走向更高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写作也是如此。孙老师以小小砖块解决学生的“写什么”,确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教学魅力,它也启迪我们,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并不难。
2.有写作状态。写作这东西是讲究状态的。不在状态里,作家也写不出啥东西来。在状态里,想表达,想拿起笔来写,后进学生也能写出很精彩的话语来,只是错字别字多一点罢了。孙老师课的魅力,在于他的亲切,他的幽默,他的鼓励,他的智慧理答,这一切非预设的教学机智所呈现出的教学民主,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写作场:民主,平等,亲切,放松,自在。
3.有写作技能。对小学生来讲,写作有技能。老舍说写作是“无技巧的技巧”,那是走出技巧后的大师感言。初学,要有规矩。近年不提写作技能,是怕一线教师步入为技巧而技巧的教学泥潭。怎样的写作技能的渗透是恰如其分,水到渠成的?看孙老师的课定能给你启迪良多。
4.有写作评点。学生是千里马,老师是伯乐,教师要有发现学生写作才能、写作缺陷的本领。不仅要发现,还要以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点出来;不仅要点出来,还要能找到弥补学生写作缺陷、发挥学生写作优势的方法、途径和策略。
5.有写作修改。学生作文种类不少:大作文、小作文、考试作文、上级征文、周记或日记,平均而言,每星期要写上一两篇,写作量并不少。学生少的是“改”,主动的“改”,有成效的“改”。孙老师课上让学生互改,限于时间关系,没有充分展开,但其“修改”意识,十分清晰,马马虎虎写三篇,不如扎扎实实改一篇。
该文章转自[小学课堂在线]:http://www.xxkt.cn/yuwen/2009/42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