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赏析
(2009-09-23 11:06: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设计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堪称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2008年11月,倡导“诗意语文”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第四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上对这首诗进行了精彩演绎。
师: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紧紧相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息息相关。这个人是张继,这首诗是《枫桥夜泊》。(大屏幕出示此诗)
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生读诗几遍后,师指名一生读)
师:好,字字落实。注意了“愁”是翘舌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读诗还得有板有眼地读。(生读诗)
师:此时,相信大家都已经清楚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了。一起来读读,你们读每句前四字,我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诗)
师:现在反过来,我读每句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诗)
师:这是这样,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当然,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和味道,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感觉和情绪是怎样的?能否用一个词说说?
众生:忧愁、悲伤、失落、愁绪满怀、孤独无助……
[赏析] 王老师说的“所有的问题”,指的是学生在观看大屏幕上显示的诸多与《枫桥夜泊》相关的诗词作品后自然生发的疑问“为什么都有钟声、寒山寺?为什么都写到了张继?”之后,深谙反复诵读乃古诗研习之道的王老师祭出了朗读的法宝,逐渐让学生读出了“节奏和味道”,也读出了“感觉和情绪”。这一“与文本相亲”的策略,让学生在课始即感受到了“夜吟应觉月光寒”。
二、精研:虚实相生:“月照花林皆似霰”
师:为什么会读出这些感觉和情绪呢?请大家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注释,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并划出是诗中哪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学生默读、思考、圈划)
师:看着大家划的一条条线,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心得了。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这个晚上,张继他睡着没有?(生:没有。)
师:诗中哪些词语告诉了我们?(生:愁眠。)
师:在愁眠之中,作者看到了什么?请按诗中描写顺序依次来说。
众生:月落、江枫、渔火……
师:在愁眠之中,作者又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钟声。
师:愁眠啊愁眠,在愁眠之中,作者还感到了什么?
生:作者感到霜满天。
师:霜应该在地上,就像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会满天呢?是不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生:不是,因为有了愁眠,所以张继才感觉到霜满天。
师: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
生:是愁满天,冷满天。
师: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
生:对愁眠。
[赏析] 诵读过后,王老师转为让学生在静思默想、圈点批划中揣测“诗中哪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于是,诗中寄寓离情羁思的诸多意象,如月落、江枫、渔火、寒霜、乌啼、钟声等,都变得可见可闻可感。“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正是在这一将诗“读瘦”(提取精要)的过程中,学生得以悠然心会:在“月照花林皆似霰”的夜晚,张继是多么寂寥和落寞!
三、升华:时空相映,“此情可待成追忆”
师: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边听边想,此时此刻,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伴他?(师范读)
众生:父母、兄弟、朋友、妻子……
师:但是,漫漫长夜,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相伴,没有妻子相伴,有的只是——
生:(读)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
众生:愁苦、悲伤、寂寞、孤独……
师:于是,情动而辞发,《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学生齐读全诗)
……
师:(课件音频播放寒山寺钟声)你听,钟声传来了。钟声好像在说些什么呢?拿起笔,展开想象,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一写。(学生写作)
生:张继啊张继,如果此时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心中非常孤单,那么就让我来陪伴你吧。
生:张继啊张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可能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时,要学会调节心情啊!
生:张继啊张继,那么晚了,你为什么还不睡啊,为什么月落的夜晚你那么忧愁感伤,这一切究竟都是为什么呢?
师: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这钟声有温暖。明月当空的夜晚,张继把自己的愁眠寄托给了寒山寺的钟声。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张继,走进寒山寺的钟声。(学生一齐吟诵诗歌)
[赏析]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一首诗,其实就是一幅鲜活的画面、一幕立体的场景。王老师让学生想象此时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伴他”,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扩展了诗的情韵,更借机点化出诗的创作由来,大有“羚羊挂角无处寻”之妙。王老师再让学生在钟声衬垫下展开融情想象和激越表达,意在让其凭借语文的方式而最终完全洞悉并沉浸于幽寂清冷的诗境中。
四、拓展:经典相伴,“滟滟随波千万里”
师: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没有一人能像张继那样浑然天成,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能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张继之后,四百多年过去了,钟声在宋代陆游笔下悠悠回荡——
生:(读大屏幕)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七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明代高启笔下悠悠回荡——
生:(读大屏幕)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清代王士祯笔下悠悠回荡——
生:(读大屏幕)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当代词作者陈小奇笔下悠悠回荡——
生:(读大屏幕)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寒山寺、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赏析] 陆游、高启、王士祯和陈小奇的这些诗(词)句,早在课堂导入时就曾被王老师用作带领学生渐生疑问、进入正题之“引子”,此刻又在课堂终结时再次以“尾声”呈现,王老师的课程设计真是精致圆融、收合有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一首《枫桥夜泊》竟引来后人争相应和、痴心钟情,不得不让人感叹: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张继笔下写尽天涯孤旅愁苦幽怨的夜半钟声虽早成遥响,但作为具象存在的钟声却一直延续至今——寒山寺千年留存,夜半钟千年不绝。在感受王老师“情韵在胸、绕梁不散”的诗意课堂之后,我们应当铭记:瑰丽的经典魅力永恒,灿烂的文化需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