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2008-11-27 15:11: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设计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第五册第23课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我们祖国幅员辽阔,有奔腾的黄河、长江,有险峻的高山、峡谷,有南国的热带风光,更有北方的林海风情,今天老师准备带着同学们去感受一下东北的小兴安岭。播放小兴安岭森林课件,板书:小兴安岭。
2、说说观看后的感受。①小兴安岭真美丽。②美丽的小兴安岭树真多!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完善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题两遍。
3、引导质疑。
孩子们,如果要到小兴安岭这片原始森林去旅游,你想去看什么?引导从景物、特产等方面去游览原始森林。
(评析:创设情境,掀开小兴安岭景色“神秘的一角”,激活学生关于旅游的经验,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现场”,将学生的情感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在学生头脑里勾勒出小兴安岭的整体画面。)
第二板块:读通课文,建构话题
1、看着孩子们迫不及待的神情,那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感受吧。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读、同桌互读,指名分段读课文,学习下列生字词:
汇(huì)成
挡(dǎng)住
献(xiàn)出
刮(guā)过
3、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难读好的自然段读给同学听,指导学生谈好难读的句子。
(评析: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让学生找出最难读好的自然段,有利于做好这一“保底工程”,为有感情朗读和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4、把握大意。孩子们通过朗读这种的方式大致地游览了小兴安岭,能说说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吗?
预设:①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都很美。②小兴安岭的树多。③小兴安岭的动物、药材多。或者说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总结:小兴安岭在我们心灵的屏幕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象,然而孩子们的各种表达都表达一个共同的意思“美丽”,再强调读课题美丽”。
(评析:通过各种读的形式和谈读后感,了解学情,把握课文主要大意,建构“美丽”这样一个阅读主题。)
第三板块: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下列词语:汇成、浸在、欣赏、反映、挡住视线、献出、材料、松软、刮风(第一组,生字下加小黑点)尝药(第二组)
①指名读,说说这两组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②学习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要领(左窄右宽,如汇、挡等;左宽右窄,如刮;左右相等,如欣、软等)。
③学习上(中)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要领。
2、学生描红、摹写生字。
3、展示交流书写情况。
(书写指导一要结合字形结构,二要遵循观察、描红、摹写的顺序,三要注意展示交流。)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复习词语,建构阅读板块
1、出示两组词语,指名读。
(1)绿色的海洋 抽出枝条
(2)汇成小溪
2、读着这些词,你好像看到什么?说说两组词分别和什么有关?(小兴安岭四季树的美和树下的美景)
(评析:重视词语教学,这是中段语文的一个基本任务。同时通过词语学习,将词语重新“组块”,拓宽阅读空间,建构阅读话题板块。)
第二板块:感受领悟树之美
1、勾出课文中描写树的句子:学生勾画,交流,灯片出示(将②——⑤排列成新诗的形式)。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
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
几百里连成一片,
就像绿色的海洋。
春天,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长出嫩绿的叶子。
夏天,
树木长得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挡住人们的视线,
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秋天,
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
松柏显得更苍翠了。
秋风吹来,
落叶在林间飞舞。
树上积满了白雪,
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
(评析:将学生勾画出来的描写树的句子如诗一般的排列,让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树的美,更是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再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2、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喜欢哪一句?你能读出你感受到的美吗?
指导预设:①抓“数不清、几百里、海洋和省略号”体会小兴安岭地广树多的壮美特点。可以边想象边读的方法,用虚声或者重音、慢速来表达地广、树多的特点,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
②从“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两处感受春天的生命力,用换词体会的方法比较“抽出”与“长出”搭配对象不同。
③感受枝叶的茂盛,体会“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的含义以及相同的构词形式——“AABB式”,引导学生激活生活经验朗读句子。
④课件“落叶飞舞图”,将学生带入情景朗读。
⑤理解“满”,体会林中雪厚(结合插图)。
3、如果我们要将小兴安岭的树画下来,春天我们将为枝条调上──生接:嫩绿;夏天我们将为遮日的树荫调上──生接:翠绿;秋天我们为飞舞的落叶──生接:黄色;冬天我们为雪原林海──生接:白色。(相机板书:枝条嫩绿、遮日浓阴、黄叶飞舞、雪原林海)
是呀!不同的季节,小兴安岭奉献给我们不同的美丽,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像,自己的感受读:枝条嫩绿、遮日浓阴、黄叶飞舞、雪原林海。
让我们想象着这些景物再读读这几句。(指名读、齐读)。
(评析:叶老云:“文章自有境,入境始与亲”。本环节抓住词语,采用观察、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读文字、想画面,再通过引导学生凭文作画,抓住色彩感受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特点进入文本情境重新组织语言,感情朗读。)
第三板块:感受领悟树下之美
1、小结过渡:孩子们,其实小兴安岭的美丽不仅只在树上,让我们走进树中,到林中去看看,你将有更多的收获。如果给你一台相机,你将拍摄哪些令你心动的图画呢?
灯片出示学习提示:合作学习,读课文2—5自然段,为你喜欢的景物图画取一个名字,试着为自己的心动的图画配上一首优美的小诗。
2、交流汇报:读句子,说画名,吟小诗,相机完善板书上的诗句。
指导预设:①小溪春(水)满②小鹿照镜(影)③林中花坛④林中宝库⑤动物冬姿……在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比喻、拟人的写法。(相机完善板书:枝条嫩绿鹿照影,遮日浓阴野花开、黄叶飞舞药材贵、雪原林海黑熊白。)注意:每一句的后三字可以换成课文中的其他景物。
3、以个性化朗读最后一节作小结:
①看着同学们以森林为背景,拍下的一张张精美照片,听了同学们深情并茂吟诵的诗句。
我们和作者一样发出这样的赞叹
②此时此刻在现场观看和倾听的人,他们也发出这样的赞叹
(评析:课文2—5节描写树下的文字比较浅显,可以放手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而给“画”命名与课文内容、级段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一致。学生通过读—-画—-写诗—-吟诵—-感叹,将小兴安岭的美根植于心中,将向往小兴安岭的情内化于心中,引导学生读出画面,读出情感,内化语言,外化情感。教师用诗句作为板书,创生了课文内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第四板块:总结全文,话题延伸
1、作为小兴安岭人可以一年四季欣赏这里的美景——读诗句,而作为旅游者,如果你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
2、孩子们,现在你们是小兴安岭的导游,你该怎样介绍?引导学生背诵喜欢的自然段。孩子们,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爱,那就试着将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吧!
3、总结:小兴安岭时时有美、处处有美呀,只是因为每个人的爱好、兴趣、眼光不一样,所以就有不同的选择。在作者眼里,无论是树上、树下,无论是春天(读诗第一句)、夏天(读诗第二句),还是秋天(读诗第三句)、冬天(读诗第四句)——小兴安岭都会让我们感叹(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是啊,所以有人说──灯片出示: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著名雕塑家罗丹。孩子们,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会,你就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评析:创生情境诵读诗句和课文最后一句,自然而然的激起学生的情感高潮,再通过将自己喜欢一段背诵下来,从而积累语言,丰富语言。教师相机点出课文的阅读主题:“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板书设计:
枝条嫩绿鹿照影,
遮日浓阴野花开。
23
雪原林海黑熊白。
(总评:全文将“美丽”作为全文教学的主题,以“树”为抓手,为学生建构一个比较宏大的“学习场”,通过树和树下两个阅读话题板块,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坚持在情境中感悟、理解、运用和诵读语言文字。整个教学过程以“树”为主线,以语言为基石,以言语为主轴,强调和凸现了语文的“情趣性”、“语言性”、“人文性”。其板书不仅是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更是语言精彩的呈现;既古典又精炼,寥寥几笔勾勒出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