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学设计 |
《田忌赛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板块一:听写词语,提炼主题
1、听写成语:
学生写完后,根据灯片出示的词语自己核对正误。
2、
学生填完后读一读。
3、
4、
(评析:教学伊始就显现出强烈的“语文味”:听写词语,运用词语从较简略与极简单两个方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听、说、读、写,问难质疑等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无不体现出教者强烈的语文能力训练意识。)
5、
6、
板块二:转换学习,感悟“看”与“算”
(一)
课文将三局比赛的结果合成了一句,你能将三局分开说吗?从句子中你看出了什么?孙膑看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快不了多少”体会。)
回扣读“胸有成竹”一句。然而仅此他就能胸有成竹吗?
4、如果你是齐威王,你会“得意洋洋” 说什么?如果你是田忌,你会“垂头丧气”想什么?面对第一次的失败与胜利,孙膑从他们各自的表现中看出了什么?
7、
8、
(评析:两次回扣读“胸有成竹”,通过对语句的繁简转换、词语的切己体察,学生理解了孙膑胸有成竹的基础——看马、知人。语文能力训练与课文理解教学水乳交融,“语文味” 浓烈。)
(二)学习第二次赛马,“算”中体会“胸有成竹”
1、
这一次三场比赛,课文用了三个自然段,你能把14、15自然段合成一句话吗?提示用上“分别、都”等词。
2、
摆完后,提示学生汇报时可采用第2自然段或者14、15的方法解说其余四场地出场顺序和比赛结果。
用“一声锣响,赛马又开始了。”作为开头。
3、
4、请结合补充资料——《孙子兵法》中的句子“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请你选择一个词语送给孙膑——“算”,这个算在课文中表现为“调换顺序”。
(评析:第三次回扣“胸有成竹”,紧紧抓住“调换顺序”进行语言转换练习、纸模马比较、现场解说等形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块三:总结全文,走进孙膑
1、是的,课文按照两次比赛的经过讲了孙膑的智慧,其实孙膑的智慧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说《围魏救赵》、《减灶法》等,大家可以在课后再来读读。
2、孙膑的祖先是孙子,你能用孙子的话来夸奖孙膑吗?
(评析:教学围绕“胸有成竹”这个文本的“内核”,通过“看马”、“知人”、“调换顺序(算)”三个教学板块层层推进,教学脉络清晰。教者将课文处理为侧重于“能力和方法”的“例子”或者说“引子”,扎实、有趣的训练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15、田忌赛马
看马知人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