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简”立“繁”:让我们家三代变文盲
(2009-03-07 12:12:06)
标签:
简体字繁体字政协委员潘庆林提案中文学校中文老师文盲下岗杂谈 |
分类: 杂谈 |
两会第一天,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议案:建议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字,恢复使用繁体字。且潘委员列出的废“简”立“繁”三条理由也非常强有力,上至国家政治(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下至社会百姓现状(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再至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等等,提的理由充分又言之凿凿。
提案一出,网上的“天下”与网下的“世界”皆大乱,大家又开始争得红脖子粗。这个“提案”的“春风”也刮到了大洋彼岸,让这里的华人也开始四分五裂,有的人高呼雀跃,有的人却一头雾水,更有大批人担心“简变繁”后自己会变文盲、会下岗。
首先担心自己变文盲的是我的老母亲。她老人家72岁,1958年在山东济南中专毕业后开始了为祖国服务的生涯。那个时候国家还没有普及汉语拼音,所以她老人家现在还因为不会汉语拼音而不能发短信。为了补上这一刻,她每天刻苦学习汉语拼音,至今刚刚自学成才,能用我的中国手机给北京、山东的亲人发短信了。但就在这节骨眼儿,又传来了“简变繁”的声音,她老人家心里这急呀,10年后“恢复使用繁体字”,我都82了,还能像学汉语拼音这样容易掌握吗?我老婆子又不会打电脑,唉,到时只能当睁眼瞎了。老母亲这几天出门进门总哼哼“夫妻识字”那首老歌,我知道她是担心自己十年后被淘汰。
另一个担心自己变文盲的是儿子了。在美国很多高中都开了中文课,还有很多学校将中文课列入了AP课程(美国高中生可以选修大学的先修课程,简称AP)。儿子的中文底子在国内打下的,十分扎实,13岁就开始写诗、写散文,所以出色的中文功底,让他在高三就因中文课列入了AP课程而受益,提前选修了大学课程。尽管儿子的中文功底扎实,但打小学就在国内学习的他,学的也是简体字,现在要“简转繁”,他也傻了眼,自己一个繁体字都不认识,到时不仅要变成文盲不说,还让自己的中文优势“丧失殆尽”,不知道将来怎样让自己凭借中文优势而走遍世界、做世界“弄潮儿”了。
担心自己要下岗的还有很多美国的中文老师。在美国有很多中文学校,且这些年随着祖国的强大,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但目前在美国的中文学校基本分两类,一类是台湾在美国推广的繁体中文教学,一类是简体字中文教学,早些年繁体字中文学校比较多,但现在随着从大陆来的移民越来越多,以及简体字具有好学、易记、便于掌握等特点,让简体字中文学校在这些年里如雨后春笋般增多起来,且愿意接受简体字中文教学的美国孩子越来越多。
瑞娜是新泽西一所美国高中的中文老师,周末是一所中文学校的副校长,她无论在美国高中还是在中文学校,教的都是简体字中文。毕业于国内一所著名大学的瑞娜,为了拿到这中文老师的执照,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美国的大学里修了《儿童学》《心理学》等一堆课程外,还要参加美国教育部的专业培训课程,每年还回到南京大学参加中文课程进修,起早贪黑的进修,经常是顾不上吃饭而饿出了胃病,每年还花了大把银子为中美航空公司做贡献。
终于在去年中她取得了美国教师执照,且在去年底上了岗。现在潘委员提案要“简改繁”,她一听就慌了神,自己几年的辛苦要白费了,胃病也白得了,更糟糕的是几年后不会繁体字的她也要下岗了。而造成她下岗的,不是美国经济危机或歧视“中文”造成的,而是祖国的某个“提案”让她这个海外华人下了岗。另外她还担心,自己在美国教简体字的中文已经让美国孩子累得连脚指头都用上了,若再改成繁体字,不知道学校里还能剩下几个学生学中文。
对中国这个潘委员的“提案”最不能理解的是儿子的同学克瑞斯,他来自台湾,虽然他能用中文、英文和我儿子交谈,但是一到写中文,两人全对不上茬了,几次较量后,他十分羡慕儿子写的中文简化字,他说“臺灣”两个字,在简化字里不到20笔画,但在繁体字里,字画多的让他学了十几年繁体字的人都数不过来,他一直盼着台湾宝岛能删“繁”就“简”,那想到却冒出一个“简转繁”的提案。这几天他一直问我儿子,你们那个潘委员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怎么提了这么个让我生气的提案?还打着什么有利于“两岸统一”的招牌,这两岸统一哪有他说的这么“小儿科”!
我自己呢,就更别说了,一个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人,自然只会简体字,若改了繁体字也只能下岗不再做文字工作了。
但是,即使我们因为潘委员的一个提案都下了岗,都变成了文盲,我也要斗胆说一句:我们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吗,你们可是我们选出来的委员呀,我们的祖国有那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小事,例如社会公平、贫富悬殊、农民工下岗、失去土地农民的艰难维权、司法黑暗造成的躲猫猫事件还在继续发生、社会上还有很多不平不公、还有我们的GDP能否维持8%等等,为什么就不能提些和我们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提案,提个让我们不变文盲、不下岗、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更祥和的提案,不是更好、更得人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