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事:陶与瓷

(2017-07-07 10:54:34)
标签:

休闲

杂谈

分类: 都市随想

                故事:陶与瓷

    因为上篇故事《吃面》里面说到陶瓷,想到这些年来有不少朋友都曾向我质询过这方面的事,何不将我的所知写在这里,朋友们如能耐心读完,那就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吧,于是就有了这篇文字。

    陶瓷的原料都是土,包括釉料。

    陶与瓷器皿的成型过程也基本相同,都是把土打成泥浆或泥块,再制成坯胎,经过阴干或素烧,然后上釉,入窑,烧制成型。

    但是,陶与瓷是有区别的,具体不同在于:

    陶器的原料以粘土为主,烧成温度在8001,100度。陶器的特点是胎厚,透气性好,敲起来声响较闷,例如汤罐、水缸、紫砂壶盆等。

    瓷器的原料则是以长石和高岭土为主,烧成温度在1,1001,400度。瓷器的特点是胎薄,里外施釉,敲起来声脆若罄。瓷器就不必例举了,眼中手边比比皆是。

    简单的说:原料以土居多,制成品为陶,触感粗糙;而原料以石居多,制成品则为瓷,触感细润。

    釉是什么呢?在未经烧制时是稀泥浆,在烧制后是玻璃体。这种泥浆的成分以长石为主,还含有各种各样的金属氧化物。在l,2OO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中,釉里面的长石部分就会析出来成为软化的透明釉,凝固以后就是一层玻璃。釉层致密,易碎,不渗水,所以陶瓷器皿在素胎成型之后都是要上釉的。当然宜兴的紫砂陶除外。

    釉为什么有颜色呢?因为釉里面所含的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作用下就是显色剂,比如当窑中温度达到l,20O度以上时,氧化钴就会呈现兰色(俗称兰釉),氧化铜呈现绿色(俗称绿釉),氧化铁、氧化锡则分别呈现铁红、锡红 …… 当然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在加温直烧的燃烧气氛中出现的各种显色状况,我们把这种直烧加温的燃烧气氛称之为氧化焰。

    如若将两至三种不同的色釉混涂,那么在氧化焰中,这些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的显色就会交融和相互渗化,我们称之为花釉,如俗称的兔毫、茶末都是花釉烧制中的精品。

    若我们将釉料中金属氧化物的含量成倍提高,那么釉在氧化焰中将出现奇妙的结晶,如铁红中的黑斑、游离天目中的银斑 …… 这就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结晶釉或金星釉。

    烧瓷的燃烧气氛除了氧化焰之外,还有一种叫还原焰。

    还原焰,就是在窑内温度距离烧成前夕的某个时刻,关闭炉窑的氧气通道,于是窑内进入无氧状况,但燃烧还得继续,这时釉料中金属氧化物中的氧分子被抽离出来,成为游离碳素支持燃烧,釉色就在这个奇妙的时刻呈现了,这就是窑变。如果你送进去的是一个含有氧化铜釉料的瓶子,因为在高温环境中脱氧,失去氧分子的釉料最后还原为铜的本色 — 红,当然,经过窑变产生的红与釉料中的其它成份、与窑址所在地的水文气象条件、与窑形与燃料的差异都有直接关连,个中奥秘无论是以经验还是以科学的方式,至今尚不能完全解答。

    时在北宋年间,中国钧窑(河南禹州)的窑工用还原焰的技术烧出了釉下彩的红色,这是世界陶瓷史上的首创之举。所以钧红在陶瓷业界中异常珍贵,这些出自窑工智慧和天缘巧合的万紫千红,或涌现于豆青,或渗出于钴蓝,或红红相映相呈。人们对这些釉色给与极具美意的命名,如海棠红、鸡血红、玫瑰紫、茄皮紫 …… 直至雨过天青、鱼肚白。

    钧窑以唯一彩瓷的身份,跻身于以青、白瓷为主流的宋代五大官窑之列,所以民谣曰“家有万贯家财,不及钧瓷一片”。

    钧红之贵,贵在窑变,万千气象竟无重复。而窑变之秘,尚可再探,如解陶瓷业中哥德巴赫猜想。

    其后,东南竞效,广东佛山窑产出了石榴红,人曰广钧。景德镇产出了祭红,人曰仿钧。亦皆名震寰宇。延至明代成化年间,江西景德镇集天下陶瓷技术之大成,万彩纷陈,名盛海外。

    上面说到的这些釉色,还只是陶瓷的釉下彩部分。所谓釉下彩,是釉色呈现在透明的玻璃质之下。它是高温釉,烧成温度不低于1,250度。

    而釉上彩就是釉上加彩,即是在烧成的瓷器釉面上加绘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烘烤固定,手抚可触釉面。

    常见的釉上彩有瓷绘、青花加彩、五彩、粉彩、珐琅彩、色地描金等,彩多艳丽,出色易于掌控。清代奢俗之风兴起,釉上彩得势盛行。   

    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使用了陶器,世界上许多地方在原始社会的遗存中,都有陶器的发现。我们从河姆渡出土的陶器上已经看见了用色土涂抹在陶器表面上的装饰纹样,或记录生活场景,或描绘崇拜的图腾,可见原始时期,陶已与人类文化结缘。

    瓷的出现比陶要晚很多,至北宋年间,中国的制瓷技术才至成熟,不仅有色相极美的青瓷,还出现了纯度极高的白瓷和发端于钧红的窑变彩瓷。除了大批的民间窑系,如邯郸的磁州窑、陕西的耀州窑、湖南的长沙窑 …… 烧造日用瓷之外,专为皇室烧造瓷器的五大官窑-官、哥、汝、定、钧窑,更是技高一筹。所出多为祭器清供,不仅为历代藏家、炒家青睐,亦为考据历史文化之一方佐证。陶瓷之魅,引得多少人玩物丧志,其罪莫大焉。  

   

    我痴迷陶瓷,历来为囊中所囿,一直不够资格入玩物之流,幸免丧志。但得之窃喜,失之则痛,确是真真切切经受过的。

    那就信手拈来几例晒在这里,供朋友阅来一笑。

    约在95年冬,已经记不清是几下河南了,此来钧窑是托一位赵姓窑主承烧我们的刻盘,我因事要先行返汉,承赵夫妇以饺子饯行,喝了几口后在备好的宣纸上涂抹了一通,赵感动,带我到仓库,真诚地问:“要不挑点东西带走?”江湖汉子懂得礼尚往来。我看似漫不经心的随手一指“好,就这一件算了”赵怔了一秒钟,马上坚定的说:“中”,我立马脱下棉袄,把这一件包起来塞到包里,走许昌再上火车回到武汉,一路呵护一路狂喜啊。这是一件海棠红的大玉壶春瓶,那天开窑的时候我就看见了,赵的窑两年多都没出红了,你说他怎么不惊喜呢。可我的眼怎么这么毒呢?一眼就剜去了人家的心头肉啊! 这事过去3O多年了,海棠红供在我家的橱柜里,不知聆听了多少遍我在朋友面前对它的吹嘘,心血来嘲了,我小心把它捧出来拂去浮尘,再照照阳光,哇!还是那么眩目令人激动,在深不见底的红色中渗出来一种鲜活的不可言状的亮色,泛着一片细微晶莹的霞光。我知道,赵肯定还惦记着它,因为他是手艺人。而我懂手艺,他的东西在我这里妥妥的,也是一种好的归宿。

    

    二下河南的那一次,我从钧窑带回来9件钧瓷,有天青鼓钉洗、玫瑰紫鼓钉洗、海棠红双龙樽 …… 其中品相最好的没有瑕疵的是一件鸡血红双虎樽,绿豆沙般的灰绿打底,如鸡血般的血丝从绿中渗出,汇成斑斑血块,升至瓶颈泛起鲜红一片。我把自己手中最好的这件鸡血红送给了我的老师,但他们搬家时不慎把这件瓷器摔了,连碎片也没留下。我知道后哑口无言,说什么都多余了,虽然东西送了人,那失却之痛仍在我心里,他们不知道这件东西的价值。其后我多次到钧窑,还想寻一件类似成色的东西,但越是有心越是失望。因为钧窑也在变。可能是好东西根本就不会在市上显眼。也可能是化工试剂介入了,新一代的烧瓷人可以随心所欲地从火中取彩,于是满街都是眩目的斑斓。只是那些出自古法的、从浑沌之中生发出一片灿烂的老钧瓷再也没有了。

   

    如果你也喜爱陶瓷,只要不是腰缠万贯的主,你的经历一定和我一样,是得的少、失的多。我们这一类人,对于好东西不奢望拥有,但可以在发现和鉴赏过程中享受快乐,这是不是有点阿Q呢?当然这是存在决定意识的一种反映。

    不过站在另一个层面看玩物,物的拥有真的不那么重要,而拥有一双慧眼和对美的知觉能力,远比对物本身重要得多。如果能请朋友们分享这种知觉的体验过程,那也是一种快乐。谁说这不是存在决定意识的反映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