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碎文 |
文/ 房宇纯整理
走进商场,满眼都是大红的降价标签。从彩电、冰箱、洗衣机到厨卫、小家电,特价产品似乎成了降价的天堂。然而,商家高喊出血,消费者忙看秀,商家预期中的抢购风潮并未出现。
送走了2006年一整年,从春节到五一到十一再到春节,人们重要的假期只有21天,这段时间不仅是旅游、休闲的黄金季节日,也是上街购物的绝佳时机。
因此,降价、新品等自然就成为重大节日里市场营销的主题。价格血战,新品迭出,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不遗余力的上演着各种“演出”。市场销售量也随着这样的活动有所增加,但更多的是商家在高喊“出血”,消费者忙着看秀。业内人士表示,家电行业的降价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潜规则,然而这种习惯的影响很大,可以不客气地说,这完全是在过度利用资源,一旦资源耗尽,那么家电行业再怎么降也是于事无补的。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频繁的降价,让不少消费者对家电价格产生了信任危机;而降价补偿的补偿从另一个方面引起了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本身的疑问。
“显然重新获取消费者的购买信心,除了使消费者随时能享受到市场最低价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兴趣,放心地去购买产品。”一些消费者这样坦言。
为何频出降价“牌”
对于厂家、商家而言,扩大市场份额、促进产品新陈代谢,是企业的需要,同时也是在利润空间内必然的选择。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家电企业生产已上规模,有一定的规模效益,且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和费用,使得降价成为可能。面对入世后的巨大压力,家电企业通过竞争“洗牌”,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行业的总体实力。
科技进步是产品降价的内在动力。TCL彩电一位高层人士认为,彩电价格的每一次下跌都意味着一次产品的更新换代。超平彩电之所以频频“跳水”,是因为拥有更新技术的纯平彩电面世。显像管降价引起彩电成本的降低,也为降价提供了可能。而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降价潮之所以没有彩电业这样凶猛,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核心部件压缩机仍然依靠进口。至于小家电,更多的层面是因为家电巨头的加入,例如西门子、海尔、格力等,而随后科龙、创维等传统家电品牌都把触角伸到了小家电领域。
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家电行业频繁“出血”也就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
普遍降价在所难免
有分析指出,目前家电行业的价格战,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例如:平板彩电这一部分的迅速降价,从侧面凸显出眼下平板电视产业的核心问题,即平板电视的技术成熟度并不像普通CRT电视那样高,因此降价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唱主角。苏宁华南区总监周晓章预计,42英寸等离子降到7000元以下,40英寸液晶降到14000元以内,37英寸液晶降至万元以内,32英寸液晶降至6000元以内。
此外从渠道商角度看亦有新的动静。国美电器、苏宁电器、五星等都有意识地宣布,加大采购数量,并进一步联合向中外知名家电厂家抛出总值超过数亿元的现款采购招标书。如此大的收购,对于厂家来说是极具诱惑的,因此“价格”也就是成为厂家间相互竞争的王牌。
在任何一个消费品市场,“降价”无疑都是最能牵动消费者视觉神经的,因此在旺季促销的这个节骨眼上,厂商纷纷拿出了“降价”这个传统武器,洋品牌、国产厂商概莫能外。
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降价的焦点放在了中高端产品上。例如手机领域,以上周广州市场的行情为例,最为激动人心的是索尼爱立信的智能机王P910c跌破了5000元大关,虽然这只是某一商家的单独促销活动,但是却拉开了智能手机全面价格战的序幕。明基同样一款采用Symbian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P50也降到了4998元,而飞利浦的首款Linux智能手机968也推出赠送512MB存储卡的优惠。
从此看来,价格战已经成为行业应对节日市场的一个规律,即使是最小家电领域也是抛出同样的招式。“现在大多数的商家都在为节日准备,据目前相关数据统计,商场已经有1000余款电器准备此期间做价格调整,因此我们也准备了相当的库存”广州某家电卖厂负责人表示。
家电降价理应回归正统
面对消费者期盼已久的春节促销,众多家电厂商战略近乎不变,仍将降价推崇为制胜法宝。不争的事实表明:即便是“超乎寻常的”降价,但销售场面却异常冷清。正若逐步减淡的年味一样,消费者已在铺天盖地的降价面前有所“麻木”,而靠降价维持生计的家电店铺的风光不再。
销售方案、促销手段的同质化,使家电卖场新增店面“一夜暴富”成为神话。家电厂商多米诺骨牌式的降价,将成熟的家电市场引向一个供求芜杂的局面。而事实上,基于价格优势获得的市场空间是短暂的,任何卖场都不会作出“在15日之内,谁的价格比我低,我就把差价双倍补偿给你”的永恒承诺。
事实上,低价仅能作为是一些厂商杀入市场的跳板,而不会成为某些厂商的永享大餐。厂商不规范的价格竞争只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环境的恶劣化的进程。这点对市场的成熟进程百害而无一利。虽然降价一定程度上实惠了消费者,却在无形中毁坏了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将价格奉为经典法则的卖场必将陷入“增量不增利的怪圈”。而这一看似授益消费者的举动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相反,由于市场的一味压价,形成规模化后,导致不少厂家资金回笼和可支配现金的减少,使得开发新产品的力度相应减弱,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好的消息。而这样,外资品牌的产品就有一定的渗透空间。正如手机市场折射出的现象一样,降价最终后果是参与无休止降价风波的品牌和质量上大打折扣,最后黯然出局。
一味信奉价格是左右市场的关键,各大卖场在2005年度曾不惜成本疯狂开店的案例屡见不鲜,最终导致家电卖场云集。而附属问题诸如家电连锁卖场在场地、营业设施和环境、商品购销、员工管理和售后服务不完善等问题逐步显山露水。
基于这种情况,商务部公布了《专业家电卖场经营规范(草案)》,其中规定:家电类专业卖场的选址应符合所在地的总体商业规划,新开卖场与同类专业卖场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1000米以上。深究商务部颁布这一草案的真正动因,不规范的竞争导致市场混乱,而不规范竞争的诱因却是某种程度上家电卖场无休止的价格拼杀。
然而,草案的出台引发了各方的争论,即便规范真的出台,也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家电卖场恶性竞争的现状,而利益的驱动、来自外资品牌的挑战和为争夺市场份额而进行的“圈地运动”必然引发价格的全线崩盘。而稳定格局的唯一办法就是引导价格之战走向品牌之战。仅从卖场的距离角度出发,或许只能治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