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的新生命发表长沙晚报
(2023-09-12 16:10:42)文 | 丁纯蓝
浏阳河上游大溪河畔的达浒镇椒花新村,空气清新,天蓝水清。这个有着4000余人的村庄,至今还传承着长沙市级非遗项目——浏阳油纸伞制作工艺。
油纸伞,曾经是当地人出行遮阳挡雨的必备工具;油纸伞制作,曾经是一门可资谋生的手艺。
浏阳油纸伞的生产和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生产油纸伞的艺人多以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技艺传授,经过代代相授,浏阳油纸伞几乎毫无遗漏地承袭了祖辈们流传下来的制伞技艺。
制作油纸伞是椒花新村李忠国家的祖传手艺。李忠国的爷爷在解放前就是做油纸伞的,从小就耳闻目睹父亲做伞的李忠国,对油纸伞情有独钟。初中毕业时他才15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油纸伞手艺。传统的浏阳油纸伞是纯手工打造,72道工序,他样样都会。油纸伞用料讲究,做伞骨的竹子要五年以上,伞上用的纸都是将山上一种特殊的树皮采下来浸泡之后做成的,刷上桐油,油纸伞非常耐用。为了精进技术,李忠国还曾在浏阳、衡阳的多个油纸伞厂学艺。在诗人戴望舒的眼里,油纸伞是一份带着丁香味的诗意,但在浏阳油纸伞制作工艺的传承人李忠国眼里,油纸伞是一份传承。尽管制作工序繁杂、耗时长、成本高,但凭着对油纸伞的一腔热爱与传承手艺的责任,李忠国已经坚持了40多年。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会做油纸伞的人十之有一,镇里还办了油纸伞厂,有70-80人做工。凭着这门手艺,他后来也在镇办油纸伞厂谋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承千年的油纸伞不堪一击,逐渐被视作“古董”,不再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逐渐被市场所遗弃。镇办油纸伞厂关停了,村民们陆陆续续外出务工谋生。
李忠国觉得自己把这门手艺学全不容易,所以不想轻易放弃,一直坚持零零碎碎手工做些油纸伞,供嫁娶婚庆等民俗场所的偶尔之需。但他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微薄的收入与沉重的负担,让他陷入几间泥砖屋家徒四壁的生活困境。
没有了稳定收入的李忠国离家外出打工,干的还是老本行——加工油纸伞半成品。
2015年,李忠国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工作队进驻椒花新村,队员们认为李忠国揣着做油纸伞的好手艺陷入贫困,只不过是因为油纸伞制作工艺复杂,不适合批量生产,产品价格偏高,没有市场。驻村扶贫工作队以及当地政府、村两委提出建议,希望他利用现成的手艺成立工艺品厂,并帮忙对接销路。
从部队退伍不久的侄儿李友民也劝说他出去找市场,利用传统手艺挣钱。叔侄二人几经打探,最终选择去浙江义乌等地考察。在这里,他们很快发现了油纸伞的新市场:一把大小只有传统油纸伞四分之一的工艺油纸伞!这把微型油纸伞直径约为30厘米,伞面只有淡淡的图案,可供学生在手工实践课堂填色。
于是李忠国借了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再自筹了部分资金,在家里办起了微型油纸伞生产作坊。和侄子一起创办了达兴工艺品厂。制作油纸伞伞骨的过程中,将竹子换成了更加坚韧的白杨木,让伞变得结实耐用。
创业伊始,他起早贪黑,忙里忙外。虽然艰辛,但市场给了他奖励。短短一年时间,这个微型油纸伞家庭作坊创造产值17.6万元,利润3.2万元。2016年底,他成功地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思想活络的侄儿李友民对市场更为敏感,在他的打理下,订单越来越多。
以前,李忠国全家居住在一座20世纪70年代建起的土坯房里。如今李忠国一家已经搬进了“别墅式”的新房。
脱贫后的李忠国没有忘记乡亲,他毫无保留地传授制作技艺,优先保障脱贫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带动乡邻近200人参与,他把各个工序的技术传授给乡邻,然后把原材料发放给乡邻,通过多年尝试,每位村民只需掌握3个环节就能上工。大大简化了工艺流程,小小的油纸伞成为脱贫乡邻的新项目,撑起一片共同富裕的新天地。
李忠国将主要加工的车间搬迁至村里的“致富工厂”,并与村集体建立合作机制。他带领着乡亲们开厂办产业,原来廉价的油纸伞如今早已成为艺术品远销海内外,如今,他的油纸伞日加工超过3000把,成品远销东南亚及东非等地。按照“订单+保底”委托加工的模式,他每年带动每户贫困户增收至少1万元。李忠国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成为当年全省唯一获评人选。2021年2月25日,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并当选为湖南省人大代表和湖南省劳动模范。
达兴工艺品厂获评浏阳市第一批示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各种研学活动都纷纷与他们接洽。李忠国定期走进达浒完小、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等地,给孩子们讲述油纸伞的承载,传授油纸伞的色彩搭配、构图等技法,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古老的油纸伞不仅让非遗手艺焕发新生,还为孩子们撑开了一片非遗绚丽多彩的天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