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脑能量与能力模型    图/文/王逸竹

(2010-01-18 11:40:14)
标签:

引爆管理的革命

爱因斯坦

诺贝尔奖

哲学

艺术

分类: 论文

http://s10/middle/497b9b0bx8c70ae1b6ca9&690   图/文/王逸竹" TITLE="脑能量与能力模型    图/文/王逸竹" />

《“人”与“禽兽不如”》里面对人的定义是:所有为实现“和谐社会”而努力的并且掌握了“文字文明”的生物叫做“人”。

可见“文字”的重要性,正因为有了它,才使得人类的智慧得到很容易的传承和发展。牛顿就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是什么?就是前人。其实,这不是谦虚,而是事实。

我上面之所以提到牛顿的例子,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能够在学习了前人的知识之后就能够创新,虽然仅仅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了微乎其微的距离,但那也是需要有极高的天分的,这个天分我个人称之为“天才因子”。

那么什么是“天才因子”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个人下的定义是:“天才因子”就是“人对某些方面的敏感与想象的综合能力”,有的人“天才因子”很强,有的人“天才因子”很弱,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掌握同等知识条件下的人,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创新,而有些人就只能做个活的图书馆的原因所在,由于“天才因子”是天生的,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赘述。

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往往是感觉到的东西,不容易理解它,但是理解了的东西往往才能够更深刻的感觉它。可见,不管任何人,学习了前人的知识之后总是有益于能力提高的。

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是无法具体的比较的,因为“天才因子”的方向不同,打个比方,有的人可能对声音和节奏比较敏感,这种人就可能比较容易成为音乐家,而有的人可能对线条和色彩更加敏感,这种就可能比较容易成为画家。

虽然不同的人各有所长,不好具体的比较,但是,每个人自己与自己还是非常容易比较的,比如,一个人在18岁的时候能力一定比他在10岁时的能力强。

为此,我想把单个的人作为“能量体”来研究,建立一个自我比较的“脑能量与能力”模型,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性生物,所以人的能力有太多的因素影响,如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是大官,那么即使他自己是个饭桶,他也能够干出大事来,表现出很有能力的样子,这个人际关系就是他成功的杠杆,所以,为了便于描述,我这里把个体人搞的单纯些,排除人际关系、金钱、非正常死亡等等诸类因素的影响,只从纯粹的正常的个体人本身来描述人的脑能量与能力。

“脑能量”(用C表示)是什么?人的“脑能量”是与学习与研究时投入的精力(用Y表示)和所获得的知识量(Z表示)以及在学习或研究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X表示)相关联的一种可供随时随地取用的能量。

如果做个形象的比较,把精力比作电压U,知识比作电压下产生的电流I,那么能量就好像是电流的做功,W=UIT,于是你对大脑做了多少功,大脑就存储了多少能量,而个人的学习的能力有点像电阻的倒数1/RI=U/R,同样的状态下学习能力强的人,阻力就越小,学习的知识量就越大。

虽然上面的类比非常形象贴切,可是对人脑的充电过程并不像电流做功那么简单与容易度量,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²,这个公式告诉我们物质和能量是可以转化的,可是我们身体的生化反应又是那么复杂得难以认知与计算,比如我们吃了多少东西好算,可是我们却难以知道有多少食物转化成身体的物质,又有多少食物转化成了能量供给了各个器官,同样,我们也难以知道有多少转化成了脑能量。

虽然人脑的充电过程是那么的复杂,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科学总是从抽象与理想化开始的。

记得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阿兰.麦席森.图灵曾经说过:“动物和计算机不能思考,这些话我不能接受。”虽然现在的人工智能还没有在许多方面显示出比我们人类智能更高级的地方,但毫无疑问,1997年机器人“深蓝”战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便已经在慢慢证实图灵的猜想。

虽然人的认知过程更为复杂,因为人在学习或研究的时候有分析理解等过程,不同于往计算机智能系统中存储数据那么单纯,但是,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就拿上面提到的公式E=mc²来说,假如您是个研究物理的,如果您只是单纯地记住这个公式,那么你可能只需花一份的精力,可是你的能力增加不会太大,但是如果您是从传统的经典物理开始学习,然后再学习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最后才明白和记住这个公式的话,那么你的能力将会比单纯地死记那个公式增加得多得多,这时候你花的精力、时间和所获得的知识量也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同样是一个公式,它对具体的人和他投入的精力量所表示出来的知识量是不同的,于是,我们有一定的理由相信所获取的知识量与所花的精力量是强相关性的,可以近似地认为是成正比关系的。

于是,我们便可以很理想地把人类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往计算机智能系统里存储知识的过程相对应起来了。

打个比方说,一台计算机如果存储x比特的信息,并消耗y度的电能,那么它存储2x比特的信息,就会消耗2y度的电能,也就是说存储信息量与消耗的电能是成正比的,我们人脑也是一样,我们花一份的精力将会学到一份知识,花两份的精力将会学到两份的知识,也是成正比的。

当然,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比较理想化的模型,只是一种把物理学、生理学和智能等领域综合为一体探讨与研究的尝试,希望随着各学科的具体发展,我们可以慢慢优化它。

根据科学理论,每个人都有一个生物钟,生物钟的运动直接影响到人的智力、体力和情绪的变化,三者呈正弦曲线分布。

为方便计算,我把振幅为1的0到π之间的正弦曲线表示人一生的精力变化,1表示精力的最大值,0到π表示人的寿命,于是,我便可以在时间(X),精力(Y),知识(Z)的三维坐标上建立一个“脑能量模型”。也许有人会不同意,认为人在20岁左右时精力最旺盛,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回事,可是我们别忘了,那些时候无忧无虑,而且睡的也多,不像中年人的压力那么大,又是事业又是家庭什么的。

“脑能量模型”如图所示:(略)

于是,人的一生的总脑能量为这个模型的体积,设C为脑能量,则脑总能量的公式如下:

http://s15/bmiddle/497b9b0bx7d6825891fae&690   图/文/王逸竹" TITLE="脑能量与能力模型    图/文/王逸竹" />

于是得到人的人生总脑能量为π/2,或约等于1.5708

化简后之后,你现在所拥有的“脑能量”的一般公式为:

http://s2/bmiddle/497b9b0bx7d6829d8df11&690   图/文/王逸竹" TITLE="脑能量与能力模型    图/文/王逸竹" />

脑能量模型的曲线为下图绿色曲线。

X为你此时的年龄除以你所认为你可能的寿命再乘以π,但是为了具有一般的代表性,我们就姑且用中国人的平均年龄72岁为标准。我今年31岁,X=(31/73)*π,然后把这个值代人上式,得出我现在获得了约为0.5706的脑能量,只获得了人生总脑能量的36.33%,刚刚超过人生总脑能量的1/3,而我的人生旅途已过了43.06%。由此可见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性,19世纪的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格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在40岁才上大学,最后依然功成名就。

如果欲求一段时间的脑能量增长可用如下的公式:

http://s11/bmiddle/497b9b0bx7d682c32517a&690   图/文/王逸竹" TITLE="脑能量与能力模型    图/文/王逸竹" />

a , b分别为你取的两个年龄值除以你所认为的你的寿命再乘以π。

上面讨论了人的“脑能量模型”,由上面的公式,我们很容易得出脑能量达到最大值的时候是临终的时候,可是,我们都熟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有名的诗句,它优美地表达了老年时的脑能量(脑是最后死亡的)之高,同时又表达了精力耗竭的无奈。

毫无疑问,你的脑能量达到了最高并不意味着你的能力最大,一个临终的人,虽然不动了,但脑还能活20多个小时,但是他已经没有能力了,于是我们现在该引入“人的能力”公式了。

你现在所拥有的能力(A)是你现在所拥有的脑能量值(C)乘以现在的精力值(Y)。设A为你此时所拥有的能力,X为你此时的年龄除以你所认为你的寿命再乘以π,则现在所拥有的能力公式如下:

http://s12/bmiddle/497b9b0bx7d682fa83c8b&690   图/文/王逸竹" TITLE="脑能量与能力模型    图/文/王逸竹" />

脑能力曲线为下图的红色曲线。

由上可见,人在生命中年期是最有能力的,也是最容易出成绩的,遗憾的是,这个时期也是责任最多任务最为繁杂的阶段,因为上有老下有小,如果能够像格林那样执着,抛却世俗烦恼,还是很容易做出成绩的,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齐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唐宋八大家苏洵27岁方才发奋读书......

也难怪,我们中国人老说“三十而立”,注意,古人的平均寿命没有现在那么长,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可见三十岁在古代差不多是中间年龄了。但是,人的正常生长模式和现在还是基本上一致的,都是在中年阶段能力最强的。

  可见,认识到这个规律,按这个规律来合理的安排人生,就能够使我们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实现自我飞跃。

  脑能量(绿色)与脑能力(红色)曲线图如下:

http://s5/bmiddle/497b9b0bx7d68319f9364&690   图/文/王逸竹" TITLE="脑能量与能力模型    图/文/王逸竹" />

--------------------------------------------------------------------------------------------------

接下来请看:合乎自然的人力资源管理   文 王逸竹 “人”与“禽兽不如”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 <wbr><wbr>文/王逸竹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