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才干图像诗《十字架》评说
半年前,看到尹才干老师的图像诗《十字架》,非常喜欢,当即写了些意见,并在他的博客上留了言。之后,觉得浅陋且有些冒昧,诚惶诚恐。但是尹老师的宽宏让人敬佩,他不但把此意见放在了即将出版的书稿里面,还专门撰文答复。只是答文中对白兰以青年作家相称,实实有愧。胸境开阔,兼有质朴和豪迈,这是我印象中的诗人气质!艺无止境,上下求索(尤其是对图像诗的探索),这是我感受到的最可贵品质!这些资料在我的博客草稿箱里躺了这么久,今天整理时看到忽然感动起来,就把它发在这里吧。
龚奎林先生的评论甚为精妙。原诗结尾确需斟酌,但是窃以为改诗漏洞更多。
其一,题为“十字架”,正文除了十字架的形式之外,没有点化的地方。
其二,“微雨、浅笑、幻影”承接“怀春少女”和“幸福牧人”,比置于“青草、牧歌”之后感觉要好,也许这样男女主人公勾连更紧,而幻象更突出。
当然,改诗有一个好处是提到了“青草、牧歌”。这与“幸福牧人梦羊群”联系更紧,也与十字架的文化背景合拍。
只是,改“青草”为“香草”可能会更好。因为,与十字架的苦难与救赎意义相关联的《圣经》里面,香草山是个伊甸园一样美好的地方,香草山上,蓝天白云,水草丰美,良人少女,依依相随。那里空气有阳光混合青草的味道,清香诱人。“香草”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梦幻般的香草山上,此为好处之一;另外,诗中“窗花、蝴蝶”视觉印象,“落座、托腮”动作触觉印象,“牧歌”听觉印象,这一切混合于“微雨、浅笑、幻影”中,似真如幻,已经很美了,但恰恰缺了点嗅觉感受,如加一“香草”之“香”,意境会更加奇妙。
第二,改“牧歌”为“牧笛”可能会更好。因为“牧笛”也给人音乐美感,而且可以联想到“牧人横笛”,由“牧人横笛”进而可以联想到一个“十字”的形象,尽管它不是真正的十字架,但可以过渡到写十字架。
第三,在“十字”后面加上“悲欢、凝固”是不是会更好。因为,就形式而言,真正的基督十字架下面的一竖长于上面,多加两个词是否会更形象呢?就内容而言,“悲欢凝固”,可以点化十字架的内涵,带有悲剧性质的审美感受。“香草、牧笛、十字、悲欢、凝固”,主人公的相思与梦幻,恰似亦悲亦欢的十字,苦难与救赎的十字,这一切不管如何,都凝固在了那里,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遐思和感叹……
第四,“落座、双手、托腮”可否改为“落座、托腮、蹙眉”?因为正如龚奎林先生评:“媚眼/窗花/蝴蝶”,三个名词通过蒙太奇式的由近及远的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三种意象图景;下面则是一种动作之于怀春的加固:“落座/双手/托腮”。既然这样,何不把“双手”这个名词性词语从中去掉(它与“托腮”还有重复之嫌),加上同为动作性的词语“蹙眉”,既能形成名词意象和动作意象的对称之美,又前与“媚眼”照应,后与“怀春少女写思念于那朵白云”勾连,还能够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展示细腻的情感波动?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意见,诚惶诚恐,请尹老师见谅。尽管只有一面之缘,但我已经感受您的热情坦荡,才华横溢,您在图像诗歌创作上的探索勇气,我一直钦佩无比。您在当今诗坛被誉为‘诗坛奇才(诗人刘豫州语)’、‘天才诗人(诗人东岛语)’、‘当代图像诗歌代言人(诗人蔡启发语)’,的确当之无愧,我会常来学习!并请不吝赐教!
附:另一种意见,把诗歌的最后改成“微雨、浅笑、幻影、香草、牧笛、飘零……”。“飘零”一词同样有“凝固”的悲剧审美感受,更与全诗的轻柔气氛相谐,也许还去掉了“凝固”一词的生硬感;唯一不足的是,这样改了之后似乎与“十字”无关了。另这样改了之后上下都是六个词语,更整齐,但不合“十字架”的真实形象,不知是好是坏?所以两种意见取舍不定。请尹老师谈谈看法,如何?
如此说来,诗歌就变成了这样:
媚眼
窗花
蝴蝶
落坐
托腮
蹙眉
怀春少女写思念于那朵白云
幸福牧人梦羊群于那道山沟
微雨
浅笑
幻影
香草
牧笛
十字
悲欢
凝固
或者这样:
媚眼
窗花
蝴蝶
落坐
托腮
蹙眉
怀春少女写思念于那朵白云
幸福牧人梦羊群于那道山沟
微雨
浅笑
幻影
香草
牧笛
飘零
附尹老师诗歌原稿:
十 字
架
尹才干
媚眼
窗花
蝴蝶
落坐
双手
托腮
怀春少女写思念于那朵白云
幸福牧人梦羊群于那道山沟
微雨
浅笑
幻影
定格
十字
架上
尹老师的修改稿:
媚眼
窗花
蝴蝶
落坐
双手
托腮
怀春少女写思念于那朵白云
幸福牧人梦羊群于那道山沟
青草
牧歌
微雨
浅笑
幻影
定格
尹老师答复的文章:
漫谈图像诗《十字架》的创作
——兼答青年作家悠悠白兰
尹才干
青年作家悠悠白兰对拙作《十字架》的理解是深刻的,改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十字架”之意义,如龚奎林博士所说“作为基督教上帝与人的通约方式,联系着神人之间的启示和拯救意义。”诗歌《十字架》的创作,正是基于这一原型意义而构建的。利用原型意象来构建新的诗歌,往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放飞读者的想象,共鸣读者的情感。
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过分的“似”了,与高倍像素的摄像机无异,缺乏艺术的修饰创造美;过分的“不似”了,又难以让读者找到思维(或想象)出发点的原始参照。《十字架》的原稿中出现了“十字”二字,现在看来,缺点有二:一则与诗歌的整体意象重复了,二则低估了读者的想象力。去掉“十字”二字,诗歌浑然一体的隐喻功能更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事实上,读者一看到《十字架》这首诗的题目,就会产生联想,再看到诗歌主体的“十字”造型,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读者是完全有能力欣赏这首诗歌的。
大家知道,国人异常赞美的传统的东方少女,都是淑女型的:言如佩环轻响,行如白云飘逸。因此,我在刻画少女形象上,尽量满足国人的欣赏心理、欣赏习惯,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当然,在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时空下,东方少女也会“不爱红妆,爱武装”的,但那毕竟是“特殊”时的现象,不具有普遍性。诗中写少女“落坐/双手/托腮”,意在表达少女对情人思念的“全神”与“痴迷”。一般说来,内在思念到了“痴迷”的程度,外在动作就比较单纯了。简中寓繁,浅中寓深,似简非简,似浅非浅,也许这就是生活的辩正法,艺术的辩正法吧。另外,若写单手“托腮”,则可能无法体现思念之“全神”,“痴迷”之最佳。
赞同将“青草”改为“香草”。一则“香草”让人浮想联翩,可让读者‘仿佛置身《圣经》里面的梦幻般的香草山上,那里蓝天白云,水草丰美,良人少女,依依相随;那里空气有阳光混合青草的味道,清香诱人’。二则,诗中‘窗花、蝴蝶’为视觉印象,‘落座、托腮’为触觉印象,‘牧歌’为听觉印象,这一切混合于‘微雨、浅笑、幻影’中,似真如幻,虽然已经很美了,但还是缺了点嗅觉感受,加上
‘香草’之‘香’,意境就会更加奇妙。”
第二种改法比较好,词语的顺序还可以做点小小的调整,如“微雨/香草/浅笑”、“牧笛/幻影/飘零”便是。“前者突出的是‘微雨/香草/浅笑’,以通感和拟人的修辞方式勾连起诗人、叙事者和少女的喜悦的心理情态,从而写出少女和牧人对于成就和未来的幸福状态;后者突出的是‘牧笛/幻影/飘零’,无论是怀春少女还是幸福牧人,单相思与做梦都成了一种心理的幻影暗示,最终没有成为期待中的现实,美好的愿望最终“飘零”了。但这样处理过后,与原作的主题就有些不同了。
图像诗的创作贵在做到“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新颖而不落俗套(龚奎林博士语)”,这是一种高境界,诗人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达到。
悠悠白兰,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我们虽然“只有一面之缘”,但我对她及她先生的印象十分深刻。他们都是我敬重的才俊!
悠悠白兰知识丰富,才气勃发。她为人,比较朴实;但为文,就多彩多姿了:若描写,则细腻清新,灵动传神;若抒情,则情深意切,动人心肺;若议论,则触角锋利,时有见地。读她的文章,您会觉得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倍感美滋美味、心旷神怡。
以上就《十字架》的创作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多为片面的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肯定不少,请悠悠白兰及广大读者朋友批评。
附龚奎林先生对《十字架》的评论:
十字架作为基督教上帝与人的通约方式,联系着神人之间的启示和拯救意义。在本诗中,诗人利用了十字架的外形方式书写少女怀春的心灵想像和情感颤动,细腻而清新,灵动而传神,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新颖而不落俗套。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诗人利用了汉字词的跳跃性结构和发散性思维,运用蒙太奇的写作手法把一个活泼的怀春少女的多重心理状态进行图像复合,从而把姑娘的个性活脱脱描摹出来。“媚眼/窗花/蝴蝶”,三个名词通过蒙太奇式的由近及远的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三种意象图景:怀春少女对着窗子遐想,媚眼藏着多少情感的秘密和无比温柔的幻想,而窗花也是一种美而清纯的象征,窗外蝴蝶穿越翻飞,给人带来愉悦的快感和无穷的想象,因为蝴蝶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情感的隐喻,梁祝化蝶成为爱情千古神话,所以,这种蒙太奇的中介物就是美丽的爱情。如果说这种名词的表述所承担的功能是一种意义的叙述,那么,下面则是一种动作之于怀春的加固:“落座/双手/托腮”,由于美所以想像,由于爱情才有相思。“怀春少女写思念于那朵白云”把平面的人物空间延宕到宇宙的物理空间,通过这种意象的传递道出了怀春少女思念爱人的情深意切和借白云传递相思的刻骨柔情。这种幸福的思念就如同“幸福牧人梦羊群于那道山沟”,两者表达方式不一,然后对仗工整,情感互渗,以互文性修辞产生出异曲同工之妙的美境。这种意境产生出幸福和幻影两种状态:前者突出的是“微雨/浅笑”,以通感和拟人的修辞方式勾连起诗人、叙事者和少女的喜悦的心理情态,从而写出少女和牧人对于成就和未来的幸福状态;后者突出的是“幻影/定格/十字/架上”,无论是怀春少女还是幸福牧人,单相思与做梦也许作为心理的幻影暗示,未必成为期待中的现实,所以只能作为十字架上的一种通约方式,维系着救赎的意义,不管成不成功。但是,我觉得这首诗最后两行与整首诗显得不协调,无法突出“十字架”外形的对仗性和诗歌的内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