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数字化步伐越来越快,它的创新力度将很快覆盖全行业。原有的经营和管理模式都将被颠覆。当我们从各方面了解了数字化将怎样令我们传统的放映、排片、院线管理、技术支持等等从工业,甚至手工业流程中被“抛弃”出去,我们就应该迅速更新观念,并立即付诸行动,在自身的企业中重新研究整合产品开发、市场规划、新兴的市场机会和技术管理。
数字化的到来不仅仅是劳动手段的创新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它带来的行业革命性转变在未来几年内将这样改变电影发行和放映。人们最直接联想到的是数字硬盘代替胶片拷贝进入影院,在数字放映达到与胶片放映水平,并且高于胶片放映水平的时候,没有人会坚持为院线再提供胶片拷贝,传统的通过拷贝控制影院的做法就自然被抛弃。更大的变化是,更多的放映场所出现。简单简约的影院只要符合一定的高度及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的标准要求,就可以进入市场,向观众售票。它们可能像干净而便宜的商务酒店,更靠近观众,更方便观众。
随着市场的扩大,电影院既竞争加剧,同时又可能带来更多的收益,这就是广告商带来了从前只在电视和报纸上刊登的内容,更多的后产品把影院当作大卖场进行营销。人们常常唠叨的高票价变的一低再低,因为制片方会压低影院的分成:当影院对于制片方已不是稀缺资源时,而影院也认为没有必要为制片方抬高票价时,影院会把综合服务作为经营之道,降低票价、扩大客流量以促进销售附加值的增加,就是题中之义。
院线的排片职能更多地变为管理职能,比如在信息服务、数字放映维护服务、市场促销、宣传推广以及广告招商等领域。活跃的电影市场会让生产电影的老板们兴奋莫名。中小片子数量还会增加,带来的是审查机制的创新,营销策划的活跃,各类媒体的娱乐报道丰富到成为信息垃圾。任何人对电影数字化的转变缺乏前瞻,都会落在生活变化的后面。现在中国已经有多少支数字流动放映队?了解这个数字的话,你会想到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流动电影频道,或者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分众传媒。新的平台,新的传播方式,就有了新的广告招商。所谓蓝海,不就在这些远没有被开发的地方吗?而且,在这个平台上操作成本更低,因为数字化可以省去制作上材料的成本,可以省去传送和监控的成本,也可以省去放映中操作的诸多流程。
学习正在成为一个企业生存的首要任务,自我超越也是一个从业者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明天再造辉煌的时刻,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找到一席之地的。但商机属于从现在开始自我调整更新的人。十年前就有《数字化生存》这本书了,只是我们电影行业还有很多干部今天都未必会发邮件。当短信让我们乐此不疲时,我们基本上没想到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市场营销理念,也是新的文化理念。很多人一味地担心数字化会使自己丧失优势,被渐渐挤出局外,却没有想想如何找出数字化时代的商机,使自己活得更潇洒。其实,这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重新制定规则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往往最适合有学习意识的人生存,最适合敢于创新的人生存,甚至你先走一步,往往就一览众山小了。
现在我们有必要重温上个年代,即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日本为什么迅速落后于美国,而那时我们在做什么。当美国已经出现诸如微软、惠普、英特尔这样的信息化产业公司的时候,尽管当时微软还很微小,日本的科技界还在做着发展与突破高清技术的梦,他们不愿意在前面已经花了巨额资金的时候放弃电视的高清研究。这样日本就错过了开发数字化的时机。仅仅几年,数字技术在美国取得了突飞猛进,现在很多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取得了全世界知识产权的技术就是在1992年之后开发出来的。
1992年,我们正在忙着从北到南的举国上下的开发区热,带动是房地产热,银行贷款热,炒地皮热。这就是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抉择,背后是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战略。好在我们反省的早,好在中国有广阔的市场。但记住我们现在在数字化领域中使用的很多是别人的知识产权。这种后发劣势令我们处于被动。在市场广阔的平台上,我们的主动在于国家保护着这个行业,依靠制度优势,我们能有可能是不多的时间,建立起我们的新市场体系,依托数字技术,更依照数字化观念建立起我们新的产业链,这才是最迫切的。什么是数字化的产品开发,什么是数字化的市场规划,什么是数字化的商业机会,什么是数字化的技术管理。这四个方面的思考和谋划,就是今天的电影企业所必需要做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