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我们<中国校园文学>所做的一切,依然没有摆脱陈旧的模式,和我曾经见过的几乎等同----只有版式和色素发生了变化.
这样的企业之所以还能生存
原因一:缺乏强劲的竞争对手,没有猎豹的追击,使得体弱的绵羊尚可呼吸;
原因二:凭借固有的惯性;
原因三:政策方面的倾斜.
于是在"不求崛起,但求存在"的心态支使下,把资源的浪费"视而不见",把慢如老牛的速度视为"合乎情理",更把我们已经努力了作为"心安的借口".中国的经济落后常常就是在"观望中"失去了机会,常常在"等待中"变的麻木----最后的悲哀便是:也许命该如此吧.
作为"稀缺资源"的校园文学由于决策者的"思维封闭",把朝阳产业做的像老年福利院-----只看到确实在流汗,却没有熠熠在闪光.症结所在,就是决策者以"固有的见解"去感悟"市场的变迁",不到倒闭的时候是看不出"忧患的存在".你可能尽力了,但你的"思维方式"和你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你把企业做成看似不错实则糟透的现在样子.
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当初选择"不辞而别"就是从你的身上"读不出希望".你只不过是想给图书销售打"强行针",根本没有改变结构的意识;你以为奔驰的轮胎换在夏利上就能和奔驰一样的"飞快".
最后想说的是:"能人"的能力也是有范围的,不要把"想当然"当作是"必然".路很长,惯性的"维持"注定不会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