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书评)完成孤独——蒋勋《孤独六讲》赏析

原著选读:
◎托尔斯泰是一位伯爵,拥有很大很大的农庄,但是在他的作品《復活》中,他重新回顾成长过程中身為贵族的沉沦,以及拥有土地和农奴带给他的不安与焦虑,他决定出走。我认为托尔斯泰最伟大的作品不是《复活》也不是《战争与和平》,而是在他垂垂老矣时,写的一封给俄国沙皇的信。信中,他没有称沙皇为皇帝,而是称他为“亲爱的兄弟”。他写到:“我决定放弃我的爵位,我决定放弃我的土地,我决定让土地上所有的农奴恢复自由人的身分。”
那天晚上把信寄出去之后,他收了几件衣服,拎着简单的包皮袱,出走了。最后他死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火车站,旁人只知道一个老人倒在月台上,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托尔斯泰。
我觉得这是托尔斯泰最了不起的作品,他让我们看到革命是对自己的革命,他所要颠覆的不是外在的体制或阶级,而是颠覆内在的道德不安感。
http://s2/mw690/001lqqlQzy7fKQxFZmNc1&690
http://s11/bmiddle/001lqqlQzy7fKQyzxVgea&690
阅读手札:
我常在喜马拉雅电台听蒋勋的节目。他的声音很美,温暖而慈悲,入耳是一种享受。我也常在“星期五画室”听人提起蒋勋,好像他是一个传说。记得那年冬天,女画友们纷纷去买《蒋勋说红楼梦》,然后传着看。我不动声色,假装自己不会凑什么热闹,却放下画刀悄悄去网店搜索,于是得到了《孤独六讲》。
看书名就很好奇,蒋勋是美学家,然而孤独如何与美携手呢?难道,它不是一种困境和无助?不是一种寂寞与虚弱么?
原来,蒋勋对孤独的解读颇为给力,将其归纳为六种:“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提法,这该是升级到学术意义上的美学散步吧。
《孤独六讲》欲颠覆的,正是世人对孤独的态度。听!蒋勋轻轻地对读者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因而我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谈到情欲孤独时,蒋勋用柏拉图在《飨宴》里的寓言来证明“孤独是人类的本质”。那寓言大概这样子:亘古之时,人有两副面孔,两对眼睛,两个鼻子,两对耳朵,两张嘴,四只手,四条腿,四只脚;因为具有特殊的优势,人类可以一边干这一边干那,走路的时候又可以八肢前后游移,行动迅速。人类凭借自身的优势不断壮大,冥冥间形成了对天上诸神的威胁。于是,宙斯就与各位神祗讨论如何处置人类,最后定下方案——将人类截开,一分为二。实施后,宙斯又命日神阿波罗将截开的人缝合好,于是,裂开的皮就形成了面孔和脖子,还有肚脐——多余的皮的最后缝合点,用以让人类记住自己疯狂的代价。人类被分开之后,原先的两半互相思念不已,并妄图再次重聚……
结果,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有时候以为自己找到了,有时候以为永远找不到。所以,陷入情欲孤独岂不是自然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爱恋一定会超乎寻常的刻骨铭心!正如泰戈尔所咏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上/一个却深潜海底。”
谈到语言的孤独时,蒋勋形容当下是“每个人都在说,却没人在听”的时代。试想,无人倾听的述说岂不是更孤独?前不久我参加一个小聚会,三五人安静地聊聊天,回忆些浮光掠影般的往事。席间一位先生突然感慨起来,说自己好久没坐下来唠嗑了,这些年怎么了?好像失去了说话的本能。可事实是,他又哪天不是在工作间与各种人说话,又何尝不是三天小聚五天大聚地呼朋唤友呢?只不过,常常于喧嚣中品味着语言的孤独罢了。
谈到思维的孤独,蒋勋说,这“恐怕是所有孤独里面最巨大的一个”。无人理解的孤独,往往是哲学家和艺术家们的特殊待遇。如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的冥想,耳聋的贝多芬在无声的世界里作曲,失明的莫奈凭着记忆作画,他们都是绝对的孤独者。亚里士多德说:人要独居,必须是野兽或天神。尼采评说亚里士多德“忽略了第三种情形:必须同时是二者——哲学家。”因为尼采对孤独情有独钟,他呼喊:“带着你的爱和你的创造走进你的孤独吧,我的兄弟,以后正义才会跛足随你而行。”
谈到革命的孤独时,蒋勋尤为欣赏自我颠覆。他对托尔斯泰的评语是:“革命者是对自己的革命,他所颠覆的不是外在的体制或阶级,而是颠覆内在的道德不安感。”晚年的托尔斯泰放弃了爵位、土地和农奴,只拿了几件衣服和简单的包袱离家出走,最后死在一个小火车站。这个行动被蒋勋成为了不起的作品。《孤独六讲》里,对诗意的女革命者秋瑾多有笔墨,“秋风秋雨愁煞人”,革命与诗,怎么那么美!当秋瑾在绍兴的街市口被处以斩刑,她不孤独么?当荆轲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他不孤独么?不管颠覆的对象是外在还是内在,孤独是革命者的气派和胆量!
谈到暴力孤独时,蒋勋对“合法暴利”与“非法暴力”进行了追问:“我们都在鼓励合法暴力,在战场上鼓励士兵杀敌,但是一旦战争过去了,他回到了一般人的生活,改如何延续他的生命?”他又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待暴力:“人在旷野中过着和动物一样的生活时,最暴力的人就会成为领袖。”进而,笔触及到了一种隐秘的暴力,即爱的暴力。他举张爱玲《金锁记》里的例子来证明:有时候,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是暴力……因为爱与暴力是两个极端。
谈到伦理孤独时,蒋勋给出了一个对道德的解读:“道德对人类的行为,预设了一个范围,范围内属于伦理,范围外的就是乱伦”。范围包括时代和朝代。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朝代的转变,范围的预设会有不同。比如埃及法老时代,为保证血统纯正要求血缘内婚,兄妹成为夫妻符合伦理。后来,当埃及演变为血缘外婚时代,家族内通婚则被禁止。所以蒋勋有一句话非常深刻:“道德和法律原本就有很多两难的模糊地带”。
掩卷沉思,最喜欢上述《孤独六讲》的哲思部分,它令人开了脑洞,使人恍然大悟:孤独是与生俱来的,甚至存在于先天基因,无须害怕,只要尊重与完成。有一些孤独是属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置身于社会的人,避免不了去承担这些孤独。看得清醒些,承担就承担好了,没得条件可讲。
也很喜欢这本书的装帧,各种墨蓝色被运用得自由而大胆,沉重而开心。那墨蓝色,该是孤独的颜色吧。
的确,美学与哲思,都是令我们深度审查自己生命的路途,对内心的虚弱明察秋毫,对人性的黑暗洞若观火。这样慢慢地活着,或许才真的可以“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