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岸同鬼--也谈台湾“有应公”信仰

(2011-08-14 09:04:33)
标签:

有应公

鬼节

台湾

闽南人

渡航

文化

分类: 走在文化边上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即七月半,闽地多谓之鬼节,一说为祭拜无人收留的孤魂野鬼而设,闽南人称“拜兄弟”。台湾则有庙曰“有应公庙”,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应公者,明清时客死台湾的大陆开拓者,往往露骨荒野,或称化为厉鬼,后人因设庙祀之。我在杏林锦园村曾发现一有应公庙,是否大陆之惟一尚不得知。这是我的一篇旧作,与博友分享:

 

 

台湾“有应公”信仰

 

台湾民俗多信鬼神。去台湾,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随处可见的供奉妈祖(天后)、关帝(关公)、保生大帝、财神爷等神祗的宫庙,往往信徒广众,香火鼎旺。但清代起流行民间、遍布城乡、至今仍随处可见的“有应公”庙,则往往被人所忽视。

提起“有应公”庙,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说出它的来历了。厦门杏林近郊亦有一座“有应公”庙,不知跟台湾的“有应公”庙有何渊源,但我知道,每一座“有应公”庙,都记载着一段段辛酸的历史。

当年清朝政府初步统一台湾,因台湾海盗出没无常,又曾是郑氏反清复明的根据地,担心人民继续反抗,因此采取了严厉的防范措施:凡驻台官吏任期三年,立即调离,官吏不准携家带眷(家眷留在大陆,形同人质,可牵制官员,使其不敢有二心);驻军也是三年轮调换班,甚至于漳州兵不许驻漳人村,泉州兵不准驻泉人村,以防止军队与当地群众结合谋反。

除此以外,清政府更颁布了《台湾编查流寓例》,即所谓的“移民三禁”:想渡航台湾,必先在原籍地申请渡航许可证,并经过分巡台厦兵备道(台厦最高军事长官)及台湾海防同知的审验许可,方可渡台,严禁无照偷渡;渡台者一律不准携带家眷,既渡台者,也不准招致家眷;至于粤地,因屡为海盗渊薮,粤地人民是不准渡台的。

种种禁令,使得早期来台开拓的先民们,几乎清一色是单身汉。除得少数人冒险冲破禁令与当地高山族女子通婚外,多数单身汉找不到配偶,既无家室,也无恒产,加上无固定工作,只身一人谋生,最后往往沦为游民,时称“罗汉脚”。

“罗汉脚”们既然居无定所,天气好时,还可以在路边席地而睡,但天一转凉,日子就不好过了。当时台湾民谚“红柿出头,‘罗汉脚’目屎(闽南语‘眼泪’之意)流”,充分道出了这些游民的辛酸。

多少年间,“罗汉脚”们就这样过着“有路无厝(房子)、病无药、死无常”的艰辛日子,生前既举目无亲,死后更无人照料,遗骨暴露,听任风吹雨打。按照民间风俗,那些无依无靠、无子无孙的“鬼魂”,如无人祭拜,会化为厉鬼,到处索食为虐。于是民间善士,往往为之收敛遗骨,立“有应公”庙祭祀之。庙里堆放一层层的“金斗”(瓦罐),里面装的就是那些客死他乡、无亲无戚的先民们的遗骸,故“有应公”庙又叫“金斗庙”。

台湾俗谚说,少年若无一次憨,路边哪有“有应公”,意思是如果当年没有那些“憨少年”离开大陆,流浪到台湾,以致身死异乡,路边哪来那么多的“有应公”庙。

   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天,富裕的台湾人或许已经忘却了艰辛的开拓史,台湾也许也不再会有新的“有应公”,但“有应公”庙作为中华民族开拓台湾的历史见证,却是永远无法抹杀的:一个不毛之地的孤岛,发展为今天的现代化地区,凝结了多少代同胞的血汗,牺牲了多少同胞的生命?如今,少数台独分子,或挟洋自重,或数典忘祖,妄图抹杀历史,将宝岛台湾分裂出祖国,这不仅为海内外同胞所不容,“有应公”们若在天在地有灵,也是坚决不会答应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