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许多人都知道,这个“父亲节”和5月份第二个星期日的“母亲节”一样,是西方舶来品。1910年美国华盛顿妇女杜德夫人在过完母亲节后突发奇想,才出现了昨天的“父亲节”。笔者对过洋节既不排斥,也不提倡。但是,作为中国人未尝不可过自己的父亲节嘛!现在可能鲜有人知晓,中国也曾有过属于自己的父亲节。
1945年8月,历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无数将士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血洒疆场。为了鼓舞民众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也为了颂扬和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父亲们,上海一些爱国人士及社会名流发起倡议,建议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父亲节”。“八八父亲节”倡导人中,一代名旦大师梅兰芳也是其中之一。
在发起“八八父亲节”的一周之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举国欢庆。上海名流觉得,定父亲节很有意义,有特别加以提倡的必要,便联名呈请国民政府准予规定每年8月8日为父亲节,通令全国遵行,后获准,8月8日就正式成为中国的父亲节了。
所以定8月8日为父亲节,是因为“八八”与“爸爸”谐音,便于记忆,且“八八”两字连缀起来又好像一个“父”字。此后直至1948年,“八八父亲节”都是中国法定节日之一。今天看“八八”则还更有发迹兴旺的吉祥啊!
现代人有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庆祝父亲节,但是,在我国自己的“父亲节”设立之初,没有现代的通讯与传播媒介,人们又是如何庆祝父亲节的呢?
1946年,“八八父亲节”被国民政府定为法定节日。当年8月8日,天津《益世报》在第六版的副刊刊登了读者甲乙木的文章《父亲节的话》,最有影响力的《大公报》则在第六版刊发了《关于“父亲节”的闲话》一文,庆祝父亲节,仅此而已。
同一天的上海的庆祝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申报》登了一篇名为《今日庆祝“父亲节”,义卖纪念花充作助学金》的新闻报道。8月7日晚,上海八仙桥青年会礼堂内热闹非凡,两百多人盛装出席,参加了在那里举办的父亲节庆祝会。会上,一位父亲面容慈祥地站起身,接过儿子呈献的一束鲜花,现场弥漫着感人的浓浓亲情。与会人士齐声高唱《父亲颂》:“劳苦劳苦父亲苦,我爱我父肺与腑。羊跪乳,乌反哺,爱我母,爱我父……”。还是在同一张报纸上,当天还刊登了一则以《庆祝父亲节伟大贡献》为大标题的1/3版广告。此后,每到“8.8”则有父亲节纪念的活动。
中国人崇尚孝道、尊敬父母,然而却不善于表达感情,尤其对父亲,正如父亲不善于对子女表达爱一样。60多年前,当中国发起设立属于自己的“父亲节”之时,中国男人不善表达的传统也影响了父亲节的推广和普及。
1948年后“八八父亲节”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这或许与连年内战烽火连天让人产生有今天没明天的末世情怀有关。
现在,则大不同了--时逢盛世,万物更新,经济发展,国防坚强,生活改善,情趣盎然,难道不该重新恢复国人自己的“八八父亲节”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