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莲和大脚
 (2010-03-04 07:35:41)
	
			
					(2010-03-04 07:35:41)		| 标签: 文化 | 分类: 小文小文 | 
 
附:冯骥才说过,说如今小脚是绝了,可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脚是不裹了,未必将来就不裹手、裹眼、裹耳朵、裹脑袋、裹舌头……中国文化中的很多东西就是这样缠缠放放、放放缠缠。
 
我以为他说这话极有道理。都说妇女解放了,男女平等了。可在我的眼里,男女根本无法平等。比如准备相爱的两个人,女人要是主动一点,就有些反常了。就会吓的男人或许躲,或许疑,或者故作姿态。可叹这世界……三个字:活得难。五个字:女人活得难。
的确,这人啊,有的时候真需要裹舌头、裹眼睛、裹鼻子和耳朵,裹住自己的感情!
 
转一圈回来继续唠叨:其实我想说,要绽放个性,为什么要裹呢?????(上午约了女伴去西海子市场,采购一大堆东西回来。最近我都在尽心做午餐。儿子和我一样,喜欢吃水果。买了好几种回来。……结果,累了一身汗,又可以几天不下楼了。回来打开电脑我就想,为什么要裹呢?绽放。绽放。本来活着就够不容易的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绽放。)
 
 
 
读过很多书,可能读过以后差不多就都忘掉了。而90年代初读了冯骥才的《三寸金莲》,至今还记忆犹新。冯骥才对于“小脚里头,裹着一部中国历史”这句话非常赞同。其实我想补充:……裹着一部中国妇女血泪史。
我们这代和母亲那一辈都很幸运,脱离了裹小脚的厄运。而外婆那一辈就不同了。她们都是要缠足的,那个年代以脚小为美。冯的这部小说旨在暴露当时最隐蔽最黑暗的文化死角吧。个人认为就是一种变态文化。
那种对妇女的摧残,却在所谓的爱莲居士眼里是以为最美的。他们收藏一大箱各种布艺制作的三寸金莲,他们搞一些莫名其妙的活动:让女人们躲在帘子后面,只需伸出小脚,凭借脚的尺寸和鞋子的美观程度给女人们打分。评出最美金莲冠军。
那个年代,如果女人不裹足,踏着一双大脚片子和男人一样行走,想必都是嫁不出去的。女人在那个时代要颤巍巍的行走,要有丫环扶着,要摆出一副弱不禁风的架势。如果都能象黛玉一样,有一副病美人的姿色,当然前提是不能死太早,这样是不是就能得到男人的怜爱呢?也许这样的女人更有资格配做女人。
可见那个时代女人是不能强的。而现在女人强了,就有地位了吗?其实,如今表面上是说男女平等了,那是因为女人可以不用缠足,可以出去和男人一样打拼。可社会的变迁,女人主外,男人主内这种模式,仍然是难以合理的。除非你们一起在外面打拼,反正男人是不能在家里做妇男的。男人太要面子,只有男人赚钱养家,他们才觉得自己足够强大。否则,靠女人养家的婚姻难以维持太久。当然,这也不是百分百。
缠足的女人是无法出去工作的。试想她们早早爬起床,去挤公车,眼见着车来了,却怎么捣腾也走不到近前,可是够急的。要知道迟到是要扣薪水的。假设公司领导派她去另一个办公室拿点资料,这边急的火上房,那边还挪着小脚,恨不得要扶着墙角走路了,试想你的下场是不是只能被无情的辞退。
小说尽管读过这么久,可一直很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且不说文中的爱莲居士,抖开那一整箱的小脚女人鞋子给我们看是否严重变态,单单想到女人一旦洗脚就很麻烦,要一圈圈扯去那缠缚的长布,真是无情的折磨。要说夏天,温度过高,那双被捂的密不透风的小脚可想而知会是什么样子。
那个时代,对女人的摧残,让我们如今迈开大步往前走的女人心底就生出无限的同情。听老妈讲过,说外婆年轻的时候生过好多孩子,就是月子里都坐不好,还要干活,没办法,孩子多啊。外婆赶上放足了。可纵使这样,当初缠足的痛苦,以及放足后的双脚因为日久天长的缠裹,那骨头已经变形,放开了反而更痛苦,没有办法,只能继续缠着。
妈有一双大脚,走路雷厉风行。我有一双不需缠足的35号的脚丫,不大。我说的是运动鞋。如果带跟的就需穿36、37号才合适。我觉得穿带跟的鞋很痛苦,带跟皮鞋基本前面都瘦,走路时间久了,也是很痛苦的。这会让我想到冯骥才的三寸金莲,觉得眼下实在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
最舒适的办法就是放任脚的自由。松软、平底的鞋子才是真的对自己双脚的呵护。你得爱它们,你想,每天要走很多路,你不爱护它们谁爱它们?何况人身体的众多穴位全在脚下。为了自己身体的健康,也要悉心爱脚。
冯骥才说过,说如今小脚是绝了,可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脚是不裹了,未必将来就不裹手、裹眼、裹耳朵、裹脑袋、裹舌头……中国文化中的很多东西就是这样缠缠放放、放放缠缠。
我不管,我只知道脚大,走的才更远、更稳。我们是幸福的。
 
2010-2-24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