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小文小文 |
http://www.rongshuxia.com//titlepic/img/2/1286.jpg 不知道为什么,总想对着空空的电脑屏幕说一说那空空的,却是洁白无暇的纸张。从小到大,我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纸。你呢?当然和我一样了。
由于工作的原因,每天我都要去图书馆,满视野都是报刊杂志,上面罗织着让你感动让你不忍放下的文字。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文字真的很美,不管是中文的还是外文的,它们粘贴到洁白的或者有着亮丽底色的纸上,给那空洞的洁白或者单一的亮丽以无限的生机。这有着文字的功劳,可你敢说这不是因了纸张的重要性?再绝美的文章,如果没有了纸的功劳,它也就无法向你昭示它们的美丽动人之处。
当然,现在不同了,那天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一家省级报纸副刊的严重声明:它乃无纸化办公室,要求来稿一定是电子邮件,而且还告曰,凡以前来稿,属纸张类的文字稿,皆不采用。其实这样的事,在这个时代,已是实属见惯不怪了。
而我却非要莫名的多些感慨,虽然我写东西用电脑已经多年,说实话,发邮件的确是省时省事,我如今退步到,直接在纸上描写倒真的有些找不着感觉。朋友说我懒,说只有用笔在纸上写出来,才显示出手的灵性来。我倒不赞同,然而我觉得报纸那则启示,还是有些不公平,毕竟现在电脑没有普及到每家每户,那些有文采的作者,难道就因为没法使用E-mail,而少有机会到这里发表文字?其实我觉得挺冤的。
小时候,我就喜欢纸,不管是花花绿绿的,还是洁白的。曾经特别喜欢攒糖纸,每张糖纸细细地展开来,总会被上面不同的图案和不同的文字所吸引。有时候,会和小朋友因为相互之间你有我没有的小纸片而斗嘴,最后皆因为相互之间的交换,或者以更和平的方式,把大人看来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淡化了。这如同别人攒烟盒,大家所被吸引的,大都是因为那纸上所绘的故事。
小的时候,除了攒糖纸,就是和玩伴们在田野里捉蜻蜓捉蜢蚱,要不就是和泥玩“摔炮”的游戏,每每见到自己摔在地上的泥巴中间开了个很大的口子,那泥巴象花儿一样绽开着,就会美得不得了。如果成了哑炮,就锲而不舍地接着摔。上学了,就开始喜欢书本上的故事和堆积故事的那些文字,那时候不用涂改液,字不敢轻易写错,更不舍得撕掉那些纸张,那个年代就是那样,大家挣的都不是很多,东西就会觉得奇贵,所以,孩子也就会过早地懂事,懂得珍惜那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更知道节约纸张,包括其它学习用具。我就曾经在初三的时候,拣过哥哥上学期的书,其实就是为了节约家里的开支。只有政治时事书有变动,借来邻居莫老师的政治书(她是教政治的),我把整本书一字不差的抄了一遍。
现在的孩子不象我们小的时候,她们有更好的玩具,女孩子不仅有不同款式的布娃娃,还拥有着版本不同的拼图,那些碎小的纸片,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一块块细心地拼下来,最后一整张完整的画面呈现眼前,多有成就感啊。
男孩子则有各种变型金刚或者更好的做实验的用具,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课外书,然而他们也少了田野里的乐趣。我们的那个年代,在今天看来,其实也还算有着值得回忆的一种美好。
那时候,几毛钱买本四大发明的书,会让我觉得占了很大的便宜,这在今天看来,的确让我赚了很多,现在一本书,怎么会让你几毛钱就买了去呢。虽然上网方便,可我还是不习惯在网上阅读,总觉得坐在屏幕前很累。所以买了新房子也买了很多书,那时怎么会想到几年以后又会搬家呢,而且跨省搬迁,很远的。很多东西不能带了,包括那些刚刚淘来的书,可惜了,有很多还没来得及看呢,崭新的。无奈,谁让自己说了把它们送给人家了呢,眼见着人家一本本地挑选着,看着被人家打成捆拿走,直喊心疼。
我喜欢卧在床上享受书里的乐趣。书毕竟比电子产品更容易携带,让你读起来更直接。哦,说错了,电子光盘其实比书不知轻了多少倍,它只不过薄薄的一片,而且能容纳很多东西,可是首先你要背着电脑,即使笔记本让你背起来也还是很沉的。
纸,在大众生活里不可或缺,尤其在我的生活里。想起恋爱的时候,靠的就是鸿雁往来。纸张在我们俩人之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由规整的稿纸换成了横线纸,又演变成白纸,字越码越多,只嫌纸太小,只嫌那框会束缚了自己的情思。而我呢,会把每一封信折叠成不同的图形。由最初折成的帆船,到后来的一只小鸟,那帆船上一定会写上一帆风顺的字样,那小鸟总给你一种插翅欲飞到他身边的感觉。直到后来,我把一封封厚厚的信合在一起,再折成两只小鸟,一只鸟儿回头对着另一只鸟,还会画上它们的眼睛,似有千言万语有待诉说。
纸在我们通信的那个年代,发挥了淋漓尽致的情感。我们也充分的利用它们为我们的生活添姿添彩。有时候会画上一幅画寄给他,比如当时我梳着短发,我会画上一个短发女孩的画面,都说见字如面,其实有时候见画更如同见面。
而今则不同了,互联网,把世界变得很小,大家邮箱里见信,再用不着翘首望向路的尽头等邮差了。实在想了,就在视频里见,脸对脸,又可以语聊,省了不少的电话费。难怪,现在好多人一说起写信,就头疼呢。
只是一想起那无纸化办公,还是不得不说两句。
我有个朋友,写作的。她生凭恨透了电脑,她打字慢,思路和手指总是不能同时在电脑前演绎得更完美,而人家要求打印稿,或者要求她把稿子通过邮箱的方式发给人家。她很无奈,只好手写完以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到电脑上。苦呀。每每说到这里,看她是一脸的无奈。她这种情况,只能是慢慢适应了,她总要比那些纯粹的手写族强得多呢,那帮手写的稿件,已经被某省报的副刊打入冷宫了。
由于工作的原因,每天我都要去图书馆,满视野都是报刊杂志,上面罗织着让你感动让你不忍放下的文字。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文字真的很美,不管是中文的还是外文的,它们粘贴到洁白的或者有着亮丽底色的纸上,给那空洞的洁白或者单一的亮丽以无限的生机。这有着文字的功劳,可你敢说这不是因了纸张的重要性?再绝美的文章,如果没有了纸的功劳,它也就无法向你昭示它们的美丽动人之处。
当然,现在不同了,那天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一家省级报纸副刊的严重声明:它乃无纸化办公室,要求来稿一定是电子邮件,而且还告曰,凡以前来稿,属纸张类的文字稿,皆不采用。其实这样的事,在这个时代,已是实属见惯不怪了。
而我却非要莫名的多些感慨,虽然我写东西用电脑已经多年,说实话,发邮件的确是省时省事,我如今退步到,直接在纸上描写倒真的有些找不着感觉。朋友说我懒,说只有用笔在纸上写出来,才显示出手的灵性来。我倒不赞同,然而我觉得报纸那则启示,还是有些不公平,毕竟现在电脑没有普及到每家每户,那些有文采的作者,难道就因为没法使用E-mail,而少有机会到这里发表文字?其实我觉得挺冤的。
小时候,我就喜欢纸,不管是花花绿绿的,还是洁白的。曾经特别喜欢攒糖纸,每张糖纸细细地展开来,总会被上面不同的图案和不同的文字所吸引。有时候,会和小朋友因为相互之间你有我没有的小纸片而斗嘴,最后皆因为相互之间的交换,或者以更和平的方式,把大人看来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淡化了。这如同别人攒烟盒,大家所被吸引的,大都是因为那纸上所绘的故事。
小的时候,除了攒糖纸,就是和玩伴们在田野里捉蜻蜓捉蜢蚱,要不就是和泥玩“摔炮”的游戏,每每见到自己摔在地上的泥巴中间开了个很大的口子,那泥巴象花儿一样绽开着,就会美得不得了。如果成了哑炮,就锲而不舍地接着摔。上学了,就开始喜欢书本上的故事和堆积故事的那些文字,那时候不用涂改液,字不敢轻易写错,更不舍得撕掉那些纸张,那个年代就是那样,大家挣的都不是很多,东西就会觉得奇贵,所以,孩子也就会过早地懂事,懂得珍惜那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更知道节约纸张,包括其它学习用具。我就曾经在初三的时候,拣过哥哥上学期的书,其实就是为了节约家里的开支。只有政治时事书有变动,借来邻居莫老师的政治书(她是教政治的),我把整本书一字不差的抄了一遍。
现在的孩子不象我们小的时候,她们有更好的玩具,女孩子不仅有不同款式的布娃娃,还拥有着版本不同的拼图,那些碎小的纸片,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一块块细心地拼下来,最后一整张完整的画面呈现眼前,多有成就感啊。
男孩子则有各种变型金刚或者更好的做实验的用具,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课外书,然而他们也少了田野里的乐趣。我们的那个年代,在今天看来,其实也还算有着值得回忆的一种美好。
那时候,几毛钱买本四大发明的书,会让我觉得占了很大的便宜,这在今天看来,的确让我赚了很多,现在一本书,怎么会让你几毛钱就买了去呢。虽然上网方便,可我还是不习惯在网上阅读,总觉得坐在屏幕前很累。所以买了新房子也买了很多书,那时怎么会想到几年以后又会搬家呢,而且跨省搬迁,很远的。很多东西不能带了,包括那些刚刚淘来的书,可惜了,有很多还没来得及看呢,崭新的。无奈,谁让自己说了把它们送给人家了呢,眼见着人家一本本地挑选着,看着被人家打成捆拿走,直喊心疼。
我喜欢卧在床上享受书里的乐趣。书毕竟比电子产品更容易携带,让你读起来更直接。哦,说错了,电子光盘其实比书不知轻了多少倍,它只不过薄薄的一片,而且能容纳很多东西,可是首先你要背着电脑,即使笔记本让你背起来也还是很沉的。
纸,在大众生活里不可或缺,尤其在我的生活里。想起恋爱的时候,靠的就是鸿雁往来。纸张在我们俩人之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由规整的稿纸换成了横线纸,又演变成白纸,字越码越多,只嫌纸太小,只嫌那框会束缚了自己的情思。而我呢,会把每一封信折叠成不同的图形。由最初折成的帆船,到后来的一只小鸟,那帆船上一定会写上一帆风顺的字样,那小鸟总给你一种插翅欲飞到他身边的感觉。直到后来,我把一封封厚厚的信合在一起,再折成两只小鸟,一只鸟儿回头对着另一只鸟,还会画上它们的眼睛,似有千言万语有待诉说。
纸在我们通信的那个年代,发挥了淋漓尽致的情感。我们也充分的利用它们为我们的生活添姿添彩。有时候会画上一幅画寄给他,比如当时我梳着短发,我会画上一个短发女孩的画面,都说见字如面,其实有时候见画更如同见面。
而今则不同了,互联网,把世界变得很小,大家邮箱里见信,再用不着翘首望向路的尽头等邮差了。实在想了,就在视频里见,脸对脸,又可以语聊,省了不少的电话费。难怪,现在好多人一说起写信,就头疼呢。
只是一想起那无纸化办公,还是不得不说两句。
我有个朋友,写作的。她生凭恨透了电脑,她打字慢,思路和手指总是不能同时在电脑前演绎得更完美,而人家要求打印稿,或者要求她把稿子通过邮箱的方式发给人家。她很无奈,只好手写完以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到电脑上。苦呀。每每说到这里,看她是一脸的无奈。她这种情况,只能是慢慢适应了,她总要比那些纯粹的手写族强得多呢,那帮手写的稿件,已经被某省报的副刊打入冷宫了。
既然你说自己是无纸化办公,那干脆把你家报纸也弄成电子版,就直接在网上传看算了,也就用不着再摆到图书馆里,再向我们搔首弄姿了。
2005-9-9晚京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