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草本爱情》:拷问俗世繁华背后的精神畸变

(2009-09-29 10:15:37)
标签:

文学/原创

秋天写作

诘疑爱情

鞭辟入里

拷问俗世

分类: 我的文艺评论

《草本爱情》:拷问俗世繁华背后的精神畸变

【姜超评陈力娇长篇小说《草本爱情》】

《草本爱情》:
拷问俗世繁华背后的精神畸变
发表在《文艺评论》2009年2期


  一部《草本爱情》,作家陈力娇已接近罗兰•巴尔特所说的秋天写作状态,即“写作者的心情在累累果实与迟暮秋风之间,在已逝事物之间,在深信与质疑之间,在关于责任的关系神话和关于自由的个人神话之间,在词与物广泛联系和精微考究的幽独行文之间转换不已”1。在此之前,陈力娇以《戏园》、《平民百姓》二部小说集有众多拥趸,她令人惊艳的小小说已显峥嵘。在“八零”当道、“九零”萌芽的时代,文坛被后生们搅荡得风声水起。年届中年的陈力娇潜心读书,静心创作,其为数不多的作品堪为佳珍,所谓爱情故事,在其笔端波澜不惊而又荡气回肠。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说:“这里有利于健康的河流交织,有的树在开花,有的树在结果。”一部《草本爱情》叙述细致,优游从容,人物各具情状与特征,可以看出作家相当成熟的叙述功夫。陈力娇对小说形式的掌控,对叙事的驾驭,对生存现状的深入挖掘,都显示出她作为小说家超群的潜质。这部小说故事并不异端离奇,情节也不咄咄逼人,读来却有滋有味,使人不忍释卷。她的小说拥有恒久的力量,生活场景常显露出细微的怪异。
  也许众多的目光对《草本爱情》述写的情爱纠葛嘉许不已,认为它是诘疑爱情的文本。诚然,小说构设了不同的爱情类型,但在各异的情爱谱系中,作家生花妙笔的本意,应是对当下价值体系的规训,鞭辟入里地拷问着俗世繁华背后的良知善性。


               
一、祭奠精神道场的彳亍者

 

   “人体彩绘给我的精神情致和现实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但我心里总是有说不出的别别扭扭,就好像我在充满污垢的土壤上看到了十分美丽的罂粟花,花朵的馨香和美态令我着迷,但是龌龊的土壤还是让我不安。”2这是小说主人公万里雪飘在观看人体彩绘时心灵波动,亦可视为理想者身陷矛盾与疑团丛生的困境。
  万里雪飘、西蒙们并未绝圣去智,尚不能完全跃出世俗的迷醉圈,彻底揭橥传统的积淀与僵化、庸俗的道德。也许在大千世界里美德受到了嘲弄,被视为不识时务,道德原则受到了经济现实的挑战。爱思考而又严于律己的万里雪飘虽一脑子人文理想与关怀,可在“又是秧歌又是戏”的小地攻讦下,选择的不是直面现实,作一番争斗,而常以玩世不恭为武器,“让灵魂在高山上舞蹈,肉身却不得不在人群中左冲右突”。3大学刚毕业的万里雪飘,对社会人世有着向往和期盼,纵观她的行为表现,她的审美判断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大度、互相关爱、富有优雅而鲜活的生命力。但来自父辈的奢靡放纵、朋辈的辎珠必较,她的“理想”,遭到现世的无情倾轧,幻化为生命中无尽的苦涩,甚至有些悲凉、绝望。
  峣峣者易折,皎皎物易污。来自各方面的恶意围堵,来自周遭的世故圆滑,将万里雪飘们的精神道场碾得粉碎。原来,人性中包裹着邪恶与市侩的内容,裹挟着自私与庸俗的盘算。正如作者在结尾的旁白所说:“我承认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离我们太远了,远得我们无法识别与提及,远得我们遥不可见,模糊而不可攀,远得我们拾都拾不回来,追赶都追赶不上,捕获都捕获不着。”4
  小说中的千里冰封(程宇桐)看似因遗爱而精神恍惚,生活在虚幻和现实的转换里,实则是这位文化精英在寻找救赎的道路。“他的头脑现在就像一个摇足劲的轮子,越转越凶,越转越热,越转越起劲,越转越疯狂,他努力让它停下来,却无法控制,他就不得不采取逃逸……”5妻子的叛逃,与千里冰封的疯狂并无太大的关系,他的爱情理想甚或是美好图景,早在妻子背叛前破碎了,他并不是为爱癫狂者。他长期的精神忧虑、恐惧、憎恨、烦躁,源自内心价值天平的失衡。所有道德升华都历经过非道德的反复纠缠。程宇桐最后一课的题为“文学作品中的未知结构与两难境地”,他在大费周章而解释不清的,应是自己的人生。小说还特意描写了这样一句——“这是他这一天中惟一的有廉耻心的一刻,这以后就没有了。”6之后,他便以终结和献祭的方式,以恶的方式,选择精神病院作为归宿。
  陈力娇有意让千里冰封由性格逻辑向极端化的方向推进。借用一句诗歌理论的话来说,就是“反常得趣”。《草本爱情》中的一些人物性格发生了弯曲变形,作家似乎因此深化了叙事感觉,不断地给性格加码。
  陈力娇近年创作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人物内在筋骨的挖掘与展示。扯起拒绝媚俗的旗帜,用小说对抗世界性的平庸化潮流,唤回对被遗忘的人性记忆,陈力娇毅然举起了堂吉诃德的长矛,向现实的沙塔冲击。小说家葆有敏锐而犀利的心灵,方能人情练达、洞明世事,越过表象而见微知著,陈力娇做到了珍惜自己的才能和灵感,一贯深思熟虑地和精雕细刻地献身写作。
  小说事件的发生地的命名深有意味,“秀水园”和“色拉城”,再粗心的读者也知“秀色”的旨味所在。无处不在的诱惑,名、利、情、色等诱惑不一而足,驱使着小说的各色人等纷纷投奔。“看来什么事只在于它的过程,过程比什么都重要,过程充满悬念和惊喜,结果只是个干瘪瘪的果子,它的名分再好也不过就叫干果。”7陈力娇对现代人的精神症候切中肯綮,准确无误地点中了浮躁的现代人的心灵穴道。在讲故事的同时,作家陈力娇隐约地向读者展示小说家的姿态——“当每日步入审美情感的世界的人回到人情事物的世界时,他已经准备好了要勇敢地甚至略带有一点蔑视态度地面对这个世界。”8以陈力娇的修为,在坚守审美理想和价值判断之路还可以行得更远,在未来的日子拿出更多足以抗衡时尚、警醒昏聩的力作。


                 二、讨伐相互厮咬的恶俗者

 

   陈力娇是一个悲剧气质浓厚的作家,尽管她的小说中常以一种清醒甚至是近乎冷酷的态度来俯视繁华俗世,但读者可从她的叙述,窥见现代人互相厮咬和冷漠自私的生存状态。
  《草本爱情》里纵情享受、恣意欢笑的人群,是一些机关算尽、上下其手的恶俗者,行正道者却一脸凄凄惨惨,处处受内心自省的掣肘。小说中的“小地”、“尼泊尔”之流,虽然容貌秀美,办事爽利,却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读者有一点爱的成份。她们是彻头彻尾的恶俗者。约略梳理一下小说中的恶俗者,大致可分为二种类型:一是强烈的唯我主义者,代表人物如小地、尼泊尔、小天;二是无个性的唯我主义者,代表人物如杜马、小男孩Q。
  强烈的唯我主义者如小地者,无比贪婪和冷酷,具有追求功利的强烈意识,将私利看得高于一切,会不择手段地去排除其满足私欲的一切障碍。小地的形象极为鲜明,透体散发着恶的气息,但读者可能会忽视了小天身上的恶俗,认为她还算乖巧,是为了家庭而借种生子。但读过小说,我们找不到她真心爱辛德明的证据。

   “做了那种事,我还怎么见人?一旦败露,我怎么收场?我还年轻,不如趁早离开辛德明,凭我的条件再找一个也不难。”9小天平素里精于暗地里使绊子,与小地联合起来党同伐异,把持着单位的阴晴风雨,号称人事局财务科的“天地”,所以小天的恶俗蒙着不事张扬的暗地算计的面纱。
  无个性的唯我主义者如杜马,把舒适安逸作为人生的目的,目光短浅,沉溺于物欲,坐享其成,不求进取。“公家的钱变成自己的钱才是钱,才让他兴奋。”这就是杜马的生存哲学,通过小地财务上做些手脚,他在积累着财富。杜马看似唯唯诺诺,温开水一般,但在利益面前欲壑难填。与小地相比,他没有咄咄逼人的害人成己之心,他如一潭死水,停滞而缺乏生气和活力,丧失了善恶评判的心智。“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有礼貌,他们想窥测你屋中发生了什么事,一般都是在你门前走过几趟就什么都明白了,这个时候他们的公务显得特别多特别纷繁,他们制造着各种各样的忙碌,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轻易推开你的门无礼而入的。”10正是在此种隔岸观火、揣测心事的机关生活薰染下,杜马们丧失了责任感、正义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过在前妻被捕之后,他积极奔走,良知并未完全泯灭。
  陈力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龌龊病态、粗野恶鄙的“风景”,其中,家庭亲情之间的近乎兽性的人性厮咬,是让人灵魂悸动的当代市民人性的“浮世绘。”诚如小说中的满克所说,大家都在朝坟墓走去,却一路吵个不停。万里震撼与子女间维系的只是血缘关系,而亲情却比水还淡。哨所明知身染艾滋病,却故意让闺中密友与之“共同分享”。满克追了小地多年,却更爱价值三十万元的丰田轿车;而偷窃成性的小地,连丈夫的轿车也不放过。小说中的“聪明人”似乎只是听命于现实的安排,听命于生命本能的支配,他们为了所谓的幸福目标,不但自己喜欢折腾,还践踏着他人。陈力娇所摹状的尴尬景象,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十分突出而又常忽略的问题,它是心灵被物质强力挤压之后的无奈与酸楚。
  “现代人愈来愈以无理性的态度来处理生命,导致现代人和自然、社会、上帝的疏离”11。陈力娇的小说直入人性内部,袒示了现代社会的病灶所在,质疑并拷问着种种精神畸变。她始终将冲突安置于亲情、友情之内,以人性间的厮咬拼争来凸显道德、关怀的缺席。由是观之,陈力娇小说中充盈着尖锐的疼痛感,作家以鲜明而强劲的膂力,强化着自己的作家责任感。陈力娇以《草本爱情》告诫世人:我们误读了世界,却还说它欺骗了我们。
  对人性恶的指斥,对隐匿的善性的追寻,陈力娇笔下的世界气象万千,它将由美来拯救。“在还没有跨越生命的大限之前,在还没有从痛苦中得到解脱之前,没有一个凡人敢说自己是幸福的”12这是阅读陈力娇的最大收益。


                  三、零余者的精神迷走

 

  陈力娇的《草本爱情》刻画了“生则于人无补,死则于人无损”的人物形象。如《哈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开篇所言:“从前有位少年,住在阿尔比温岛上/一切正经事,他都感到厌烦。”与20世纪中国小说家创作的“零余者”形象相比,陈力娇赋予了此类人物“时代病”。
  苏曼殊、郁达夫、倪贻德的等作品中的“零余者”均是找不到出路的下层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受压迫而无能力反抗,备受歧视,处境孤独,具有孤芳自赏的高傲性格和敏感、多疑、郁的个性品质,其命运或是在追求无名的幸福中忧郁地徘徊,或是因失去希望而傲世离群湮没,他们实际上是在以无意义的行动对自我、世界和人的根本处境进行探求,即“感痛于自己对社会的多余而不甘于沉沦,纠缠于灵肉冲突而又在痛苦中追求理想。”
  这些年来,评论家和读者们都略感失望,他们在阅读了大量不乏丰富情节、真挚情感的当代小说后,见到写作者思想的贫瘠、精神的匮乏。道德虽不是文学的救命稻草,但绝对是提升人类精神品质的有效手段,我认为《草本爱情》最独特的价值贡献,就是描画了当下社会客观存在的“零余者”迷走的精神状态,若从文学渊薮来看,陈力娇的“零余者”形象延续了文学传统,是当代文坛的重要文学现象,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与关注。
  作为《草本爱情》中“零余者”形象化身的万里飘飘,虽着墨不多,却给人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刺痛感。万里飘飘仿佛患了“世纪病”,每天开着跑车四处乱跑,没有什么正经事可做,举止言谈均异于别人,其身上集中着三种脾性;忧郁、冷漠、孤独。因为缺乏理想和激情,万里飘飘尽管衣食无忧,却经常旁若无人地泪落成行。而她的冷漠又是忧郁的继续和延伸,造成这种性格的原因表面上是父辈们的荒唐,实则是时代流弊的附带品。冷漠滋生了她的孤独,像林黛玉一样站在寒风中发呆。“她的眼里含的那一丝忧郁又浮了出来,它像天上的云,随时都能扯下一片,随时都能消失,随时又都把消失化为存在”。陈力娇以精微的细节展示,独特的情感把握,将万里飘飘的忧郁情怀、冷漠的心态、孤独的身影状述得精细入微。
  陈力娇以丰硕的创作实绩证明,小说家直面现实必须开掘灵魂的深层,示时代的此许丑陋无可厚非,但不能浮于表面,仅充当照相机的角色是不够的。


              四、多元参与的审美拓展

 

  《草本爱情》的叙述蔚为奇观,作者将故事展开得扑朔迷离、交叉缠绕,是颇费苦心、刻意经营的美学外化。首先,作家制造出万里雪飘这样一个“分离角色”。“万里雪飘”受控于作家的摆布与操控,无论她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角色的魅力,都只是一个代言人而已。陈力娇在此部小说里交叉使用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旁观视角的功能分配臻于至境。陈力娇不满足于角色分工明确的束缚,既让“万里雪飘”完成叙事旅程,又经常借第三者的口吻现身说法。
  优秀的小说从来是体现叙事视点内外互补原则的典范。陈力娇通过对笔下人物的距离控制,操纵着我们的反应,即我们对小说人物的情感和道德的认同或否定态度。简单地说,陈力娇在控制距离上使用了二种技巧:场景描绘、概括叙述。陈力娇小说较多的是面向叙述本身,以直观展示人物语言、行为的方式,给读者以场景的感染力。如记述万里雪飘与千里冰封的几次网络聊天,给读者以具体感、真实感,仿佛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草本爱情》就是凭场景描绘,实现了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同时,陈力娇借概括叙述,为场景叙述提供了意义背景,才使发生在“秀水园”“色拉城”的诸多情事纷沓而来。“人的生命里都有可以敲响的生命的钟,这钟蕴藏着支撑着人们活下去的力量,但是它什么时候能被敲响,却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生下来就被敲响,有的一辈子都不会敲响”。诸如此类的论述,在全篇恰到好处地出现了十几次,而读来丝毫不觉生厌。正如塞来利安所说:“概述可以赋予作品以简洁精练的美感,它比场景具有更多的功能。概述赋予小说以深度和强度,使作品生动多姿,跌宕流转,富于变化。概述可以披露作品中的深层意蕴,揭示寓于故事中的人生哲理。”13
  曾到“文学黄埔”鲁院深造的陈力娇,对小说艺术魅力有着入脑入心的体悟,虽然她并不以“叙事建宫”、“叙事圈套”见长,但她对传统小说长处的承继与现代小说的化用,足可膺服读者。
  《草本爱情》信手拈来的古诗雅语、成语与谚语,正因为它们的点缀陪衬,使整个小说的节奏、意境、韵味拥有别致风采。如“老者看到一阵白光,一涓蚕丝缓缓而吐,如高山流水,如兔走鸟飞,如无边风月,如临水照花,如乘马从去”14。单是这段浸润诗情的文句来说,陈力娇遣词造句已炉火纯青,文字在其笔下简洁而洒脱,散发着玲珑剔透的美感。她惯用四字短语,置于长句之间,就成了点铁成金的奇效。陈力娇在语言上的努力由来已久,至今吐故纳新,不为流俗所动,不为喧嚣所扰。但有时作者“颇以繁富为累”,显得为文采而作文了,这种对辞藻的耽迷和炫耀才学的心理应予消除。
  对人情世事的参悟,并不以年齿为标准,陈力娇已将俗世看得比较清楚,但并不能因此原地踏步。最可怕的还不只是文学缺乏思想,而是文学欠缺良知。《草木爱情》振颓起溺,刺人心髓,撼人心魄,在新浪读书网上点击率连创新高不足为奇。“我把我的一生许给了我的小说,不管它相貌俊朗还是丑陋,一纸契约买断了我叩首苍生的生命,注定了我一辈子痴情不改……”,陈力娇在《草本爱情》后记中如是说。我们通览作品后,相信陈力娇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更见精益,用她的笔让世界云霞灿烂。不管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上是多么愁闷,这个世界仍然是美好的。《草本爱情》是一本思考当下的小说,它提示我们: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更重要的是,作家应坚持自我,不去媚俗,为内心的理想和操守来写作。陈力娇也应牢记:写作即是坐下来判断自己,越是孤独越能乘风飞翔,达到写作的化境。《草本爱情》:拷问俗世繁华背后的精神畸变

引文出处:
1 古马:《西风古马》,第300页,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3、4、5、6、7、9、10陈力娇:《草本爱情》,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⑧ 鲁迅: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02-303页。
11(德国)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第8页,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12洪治纲:《无边的迁徙》,第136页,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3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第14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姜超,诗人,首都师大现当代文学硕士,著有诗集《借来的星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通往天堂的路
后一篇:纽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