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汉江(5)
(2024-05-12 16:51:03)走汉江(5)
2024年4.17日,阴转晴,天门市麻阳镇。
准确地讲,汉江江堤自武汉龙王庙公园开始,都有宽厚的堤防,上面可以行走双车道汽车,以备防洪不时之需。但是不对外开放,尤其是进入东西湖区之后,江堤上是可以走人的,更可以走车。但是,两大导航系统却不开放给你,即使你打开导航,它也会把你导到市区的路面上。我从汉川市分水镇的码头上堤之后,就一直没有下堤,一直是沿着汉江江堤走着,尽管弯曲很大,但是车少、风景好,安全系数高,不容易吸到灰尘啊,唯一不足的就是江风偏大,这对于我患有肩周炎肩袖损伤的疾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也是我肩周炎病发作,导致我终止本次汉江行的主要原因。
一大早从多祥镇出发前,小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气温也降了许多,低温在15度左右,高温也就在18度上下,关键是风力较大,至少是4到5级北风,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在这里等雨停或者是风力小一些的时候再出发?当时已经过了8点半了,在酒店准备把冲锋衣穿上的时候,死活也找不到了,原来我的冲锋衣不见了,这件跟随了我10多年的老朋友,居然被我给弄丢了!在哪里丢的也不知道,我回忆了再三,估计是在新河镇的宾馆里,走的时候没有收进旅行包里。也没有心思寻找安居易轻奢酒店的电话了,就算真的落在那里,我也不可能再去拿。算了吧,只是心里有些舍不得。现在我想起了那句话: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
上午10点,雨是停了,风依然时不时地呼啸着,我准备出发了。从宾馆沿着昨天来的路原路登堤,对岸的仙桃市,高楼林立,广告多样,就是一幅大都市的模样。多祥镇到麻阳镇,路程不远,但是我总感觉到好远好远似的,沿着汉江绕来绕去的,尽管路面很平整,但是今天骑行特别费劲,一个是风力的原因,再一个就是我的肩周炎发作了,胳膊时不时地要伸展一下,不然就疼的厉害,自然也影响了骑行的速度。
中午时分,到了麻阳镇。这麻洋镇虽然是一个小镇,但是它的历史可不短。早在战国时就属于竟陵镇,这里有一个永远抽不干水的天星潭,神话传说的娘娘桥均在麻洋境内,自三国时始建镇,至今已逾千年。
在麻阳镇,中午就餐时,和饭店老板聊了起来,老板对顾客很是热情,他看到我骑行的样子,好像和我的年龄不相称,这大年纪了还独自骑行?对我很好奇:先是问我是哪里人,到哪里去?为什么不开车?一个人骑行孤独吗?等等,我都一一地回答他以后,他说,你是大城市来的,我的孩子在武汉一所大学读书呢!我问他在哪所学校,他说是在一所叫城市设计学院的学校读书,学费好贵哟!我每天的营业额差不多都给了孩子上学的生活费和学费了,每个月得花好几千呐!我给他解释了城市设计类的专业学费为什么贵、毕业之后的就业以及孩子考研等他关心的问题。既然说到教育,我就我所知道的掰扯几句。
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分为几个层次的,尽管国家没有承认这种说法,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还是分的很明白的。第一层次是那些研究型大学,比如现在流行称呼的所谓“985”类的一流大学,全国就那么几十所;第二层次是研究型和教学型的大学,比如现在的部属省属市属的所谓211大学之类的;第三层次的公立的地方高校和职业专科学院,是以教学型为主的大学;第四层次才是民办的本科和专科职业学校。
中国的民办教育的大飞跃,是在2001年左右,国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开始对社会机构和个人开放,即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学校。短短数年之内,开启了民办高校急速扩张的序幕,全国有数百所民办大学出现。当时国家要提高升学率,办大学的模式由之前的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一般说来,私立大学的学费是公立大学的3~4倍。我所知道的武汉几所民办大学在全国还是站前排的,但办学质量和师资条件还是比公立大学要逊色,原因很多,除了办学历史外,师资与投入还是相对不足,办学条件不达标,提交数据不够真实、教学评估走过场等原因。
在这些办学机构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房地产行业的办学热情普遍较高,在2005至2015年的黄金十年里达到高峰,房地产实业投资办学的成为了民办教育的主力军。武汉有一家地产行业,先后在湖北境内开办了近10所大学,还不算中小学和幼儿园。北方一家投资集团,先后办了16所大学!
办教育并非是融资圈地盖房子那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大师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随着适龄人口总数渐渐下降,尽管升学率不断提高,大学生入学人数正在减少。现在的大学面临的经费压力也越来越大,除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外,地方弱校将会迎来缩减潮,民办大学的压力会更大,地域差异也会是导致高校生存压力的决定性因素。民办大学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先圈地再发展、以校养校的路子,估计很难走到最后。这些高校在未来的人口数量下降以及生源竞争中,都将会面临洗牌和重组的凤凰涅槃过程,这个阶段或许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或许都能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