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玉安
李玉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27
  • 关注人气: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授分级

(2015-05-05 06:00:33)
标签:

文化

教育

历史

时评

      教授分级是2005年前后的事情。原来,大学的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级别。2009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始试点,把高校教师的岗位分为13个等级。教授岗位分一至四级,副教授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十一至十三级。按照规定,一级教授基本上只有院士才能达到相关的评定标准,而文科基本上没有一级教授,也就是说,文科教授没有院士,所以,各大学(这里面有教育部和人事部的文件允许)在文科领域设立了“特聘教授”、“资深教授”、“首席教授”或“终身教授”等各类荣誉称号的教授,其待遇基本等同于“院士教授”。

       据1998年统计,全国高校共有教授3. 67万人,约占高校教师总数的9%,2007年,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进行教授分级是为了解决以往高级职称只分正、副教授两档,教授的职称基本上都是终身制,“同样职称的教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贡献不一样,也没有办法在收入等方面体现差距等问题。在高校内部,教授之间的收入水平,在执行分级政策之前已经有相当大的差距。高校内各种各样的绩效考核,教授们的工资早就已经拉差距。现出台的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

       如我所知晓的武汉大学2004年首批的文科资深教授有:有马克昌(法学)、韩德培(法学)、李龙(法学)、陶德麟(哲学)、彭斐章(图书馆学)、谭崇台(经济学)、石泉(历史学)。到了2006年新增有:冯天瑜(历史学)、刘纲纪(文学);2008年增加了宗福邦(文献学);2010年增添了胡德坤(历史学);2012年增添了马费成(图书情报学);2014年增添了曾令良(法学)。他们的级别享受人文社科领域的“院士”待遇,国家虽然不予发放院士津贴,但是由学校拿出这笔“津贴”,具体数量不太清楚,大约在10~30万元左右。

      教授的分级,目的是为了打破“教授”领域的大锅饭,也是对效率与公平的一种平衡。

       既然教授分级了,那么其它系列的职称,也同样要分级。图书馆系列的职称,也同样在分级之列。然而,这个分级已经变味了。图书馆系列的高级职称变为高级岗位,也分为研究馆员四级、三级、二级。据我所知,湖北省图书馆系列的最高岗位是二级。已经获得此桂冠的有武汉市馆的李静霞、湖北省馆的万群华、湖北省科技情报局的汪少敏。到目前为止(2014年前)在高校图书馆尚无摘得二级桂冠的。这也是目前比较奇葩的一件事情。这教授分级的最终异变成为劳模和评优了,和研究成果多少没有了太多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看微信
后一篇:万林博物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