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在《汉书·叙传》中,则明确地提出了“删诗”二字:“虞夏商周,孔纂其业。纂《书》删《诗》,缀《礼》正《乐》。”在《汉书·艺文志》中,亦传承司马迁之说,有多处记载有关于夏、商代有简册文献的记载,均认为《诗》和《书》都是经过孔子编订的:“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1]
东汉郑玄在笺注《毛诗》时,也认为孔子删了《诗》、《书》,他在《礼记注疏》中说:“孔子删书,求史记,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若五帝当身相传,何得有玄孙帝魁?融据经典三代之正,以为五帝。非黄帝子孙相续次也。”[2]唐代的魏徵、令狐得棻、长孙无忌等学者更是认为孔子删书的事实是确凿的:
书之所兴,盖与文字俱起。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体制湮灭,不可复知。孔子删书,别为之序,各陈作者所由。[3]
刘知幾在《史通评释》中亦记载:“晋太康汲郡盗发魏安釐王冢,得竹简书周书其一也,凡七十篇序一篇在其末,相传以为孔子删书所余。”[4]针对他这个观点,陈振孙在《直斋书录题解》中予以反驳:“今京口刊本,以序散在诸篇,盖以仿孔安国《尚书》,相传以为孔子删书所余者,未必然也。文体与古书不类,似战国后人依仿为之者。”
宋代欧阳修也感觉到孔子在编订《诗》、《书》方面嫌疑颇多,在对孔子删书做了很细致的比较研究后认为,孔子删修《诗》、《书》的方式有多种,比如每篇删其数章者,或每章删其句者,或每句删其字者。
周子醇曰:“孔子删《诗》,有全篇删者,《骊驹》是也;有删两句者,‘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月离于箕,风扬沙矣’是也;有删一句者,‘素以为绚兮’是也”。[5]
苏辙说:“孔子删《诗》,而取三百五篇,今其亡者六焉。诗之叙未尝详也。诗之亡者,经师不得见矣,虽欲详之而无由。”[6]
范祖禹在其《帝学》一书中同样记为:“《周礼》:内史掌三皇五帝之书,春秋之时,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其书犹存也。盖自孔子删书,断自唐、虞,不纪三皇,而《周易》系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之事。”[7]李樗考察了诗经演绎史时说:“夫子反鲁,删诗之际,与门人弟子,所以论诗者如此,而门人弟子,若子夏之徒,集夫子之言,而冠于三百篇之首云耳。”[8]
以上学者可以说是汉唐宋时期顶级的硕学鸿儒,他们接触到的史料应该比明清以后的史学家们更为接近和真实。但是为什么到了明清以后,反而否定司马迁记载孔子删书的呼声越来越高了呢?这与二程和朱熹的尊儒有极大关系。两宋之时,以朱熹和二程为代表的儒家,对孔子的思想和理论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尊儒的程度无以复加。对于有损孔子形象的“删书”之说,理当加以批驳和反击,从而维护先圣孔子于国人心中的形象。
从客观现实条件看,孔子有着先天便利的条件。他观书于周王朝后,得知“虞、夏、商、周四代之典”,老子晚年退隐西出阳关后,周朝的藏书被王子朝等人携带到另一个国家——楚国,在这段时间,孔子是极有可能创造机会接触到这批周王朝藏书的。同时在这批藏书中,亦有可能有《诗》、《书》的原版著作。他从西周宗法封建制卫道士的角度出发,编订《诗》、《书》,完全是有可能的,也是有现实机会的。元代文献学家马端临在稽考历代典籍之后,转录九峰蔡氏之说称:
今按《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周公所录,必非伪妄,而春秋时《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书,犹有存者,若果全备,孔子亦不应悉删去之。或其简编脱落,不可通晓。或是孔子所见,止自唐虞,以下不可知耳,今亦不必深究其说也。[9]
按照这个说法,当初,孔子为了维护奴隶主的思想统治,从“取可施于礼义”的角度,将三千篇左右的古诗(其中绝大多数是民歌)删掉了百分之九十,只剩下三百十一篇。孔颖达在记述孔子修订文献时是这样记述的: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迄于周,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10]
孔颖达的这一记载,当然是颂扬其先祖编订诗书的丰功伟绩,他也明确记载“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我们今天从文献史料学的角度看,孔子的确是删改(或者说是编订)了旧籍,并且显然是带有一定的道德价值观来删订史书的,以他早期的“克己复礼”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对“异端邪说”的仇视,包括对少正卯的诛杀,完全有可能删掉一定数量的先秦史籍,这也印证了他删削史籍的基本思路和一贯的修史风格。
[1](汉)班固:《汉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6页。
[2](汉)郑玄著,(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清嘉庆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3](唐)长孙无忌等:《隋书经籍志》卷一,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11、70页。
[4](唐)刘知幾撰,(明)郭孔延评释:《史通评释》卷一内篇,明万历刻本。
[5](清)朱彝尊:《经义考》卷八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宋)苏辙:《诗集传》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宋)范祖禹:《帝学》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宋)李樗:《毛诗集解》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七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01页。
[10](唐)孔颖达:《尚书·序》,清阮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38~239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