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精神 不朽的记忆
——在“振兴中华永志勿忘——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迁徙澄江坪石历史建筑油画捐赠暨展览仪式”上的讲话
程焕文 教授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
2016年11月10日上午10时
中山大学图书馆一楼大厅
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和同学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振兴中华永志勿忘——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迁徙澄江坪石历史建筑油画捐赠暨展览仪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山大学图书馆向前来参加仪式的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014年11月18日,在中山大学90周年校庆时,我们曾在中山大学图书馆举行捐赠和展览仪式,接受杰出校友何锐平董事长捐赠、画家曹赞创作的中山大学历史系列油画“文明昔采——清代广东贡院、民国中山大学建筑风景油画”和“红墙碧瓦蔚国光——民国中山大学石牌校区建筑风景油画”,共计137幅。今天,我们将接受杰出校友刘伟董事长捐赠、画家曹赞创作的中山大学历史系列油画“澄江坪石山高水长
——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建筑风景油画”,共计60幅。“文明昔采”用油彩再现了初创时期中山大学发祥地——文明路校园的昔日风采,“红墙碧瓦”用彩笔描绘了发展时期中山大学兴旺地——石牌校园的金碧辉煌,而“澄江坪石”则用画布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山大学迁徙地——云南澄江和粤北坪石的艰苦卓绝。这三个系列197幅中山大学历史建筑油画,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中山大学历史的彩色记忆。
今天,在中山大学92周年校庆之际,我把这个展览定名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迁徙澄江坪石历史建筑油画捐赠暨展览仪式”,其中主标题“振兴中华永志勿忘”来自校歌的最后一句歌词。我之所以采用“振兴中华永志勿忘”这八个字的歌词,就是要表达中大人时刻铭记着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师生员工肩负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
1937年7月7日,日寇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寇为策应武汉会战,切断中国海上对外联系通道,在广东惠阳大亚湾登陆,广州告急,中山大学奉命西迁。10月19日,日军攻打增城,突破增江防线,接近广州外围。10月20日凌晨3点,中山大学教职员292人携带图书馆的藏书乘坐5条大船和1条用于拖船的电船离开广州,回顾市内,火光熊熊,枪炮射程几达沙面。1938年11月中旬,中山大学奉命改迁广西龙州,经梧州、南宁,赴龙州,途中又得令再迁云南澄江。经过4个月1万余里的颠沛流离,1939年2月,中山大学各院系共有教职员245人和学生1,736人从昆明抵达到达云南澄江。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杜定友先生在《西行志序》中曾这样记述西迁的经过:
使命:护送图书、脱离险境,由广州运至云南澄江。
行期:自中华民国27年10月20日零时30分至28年2月22日下午5时30分,凡115天。
行程:经过广东、广西、云南、香港、安南(今越南),停留18站,凡11,970余里。
行侣:离广州时,同行者中大图书馆同仁及眷属43人,中途离队者14人,受重伤者1人,到达目的地时仅27人。
交通:步行、滑竿、骑马、公共汽车、自用汽车、货车、火车、木船、太古船、邮船、飞机。
饮食:餐风、干粮、面摊、粉馆、茶楼、酒店、中菜、西餐、甜酸苦辣。
起居:宿雨、泥屋、古庙、民房、学校、衙门、客钱、旅店、地铺、帆布床、木床、铁床、钢床、头二三四等大舱、天堂地狱。
广州沦陷后130天无县人杜定友泣记。
1939年3月1日,中山大学在澄江复课。各学院散布在各个村寨,寺庙祠堂当教室,土坯木板做桌椅,茅棚民居为校舍,石头木板架床铺,师生员工跋山涉水,往返穿梭于各村寨之间上课做实验,最远者多达20余里。
1940年7月,因滇南百物昂贵,师生受无米之炊威胁,加上日寇进逼越南,危及滇境,学校决定由云南澄江迁返粤北乐昌县坪石镇。9月22日,中山大学师生员工从澄江启程回坪石,经归化、昆明、曲靖、平仪、盘县、安顺、贵阳、黄果树、贵定、独山、六寨、南丹、河池、宜州、柳州、桂林、衡阳,于10月13日抵达曲江,16日折回坪石镇,横跨滇、黔、桂、湘、粤五省,纵横数千里。
到达坪石后,各学院分散在坪石各村办学,风餐露宿,条件更加艰苦。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中山大学教师、伟大的音乐家黄友棣用中大学生撰写的歌词于1941年在粤北谱写了传唱大江南北、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的不朽抗日歌曲《杜鹃花》。
1945年1月16日,日军侵占湘南宜章县,坪石陷入被包围之势,事出仓促,中山大学师生紧急疏散,迁校乐昌。21日坪石沦陷,其时,中山大学一部分师生由校长金曾澄率领,经仁化向东行赴龙川,择定东江之梅县为校本部,另一部分由总务长何春帆率领,循连坪公路向西,抵连县三江镇,成立中山大学连县分教处。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山大学师生开始陆续从粤北返回广州,1946年1月,中山大学正式复校,各学院先后开课。
从1938年10月奉命西迁,到1946年1月在广州正式复校,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在各地辗转整整7年3个月。邹鲁校长、许崇清校长、金曾澄校长三任校长与全校师生员工同舟共济、百折不挠,颠沛流离
2万余里,用生命保存华夏文明的火种,用血肉延续学术文化的命脉,演绎了无数催人泪下的艰辛奋斗故事,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振兴中华篇章。
这段历史是中山大学抗战救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艰辛历史。
2014年11月以后,画家曹赞按照我的建议,沿着中山大学前辈的足迹,不辞辛苦,多次赴云南澄江和粤北坪石等地考察采访,历时两年,终于创作完成了这批抗战时期中山大学的历史建筑油画,用绚丽的色彩描绘了中山大学的抗战历史,精诚所至,令人感佩,在此谨向画家曹赞表示衷心的感谢!
校友刘伟董事长多年来一直热心支持学校的发展,上周刘伟董事长在外出差时,我给他打电话请他购买这批油画捐赠给学校,他二话没说毫不犹豫地慷慨应承,令人感动。在此谨向刘伟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11月12日既是中山大学92周年校庆日,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双重纪念日来临之际,“振兴中华永志勿忘——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迁徙澄江坪石历史建筑油画捐赠暨展览”是我们对中山大学创办人孙中山先生的最好纪念,是我们对振兴中华的中山精神的最好铭记。
感谢广东省中山大学教育基金会,感谢校友会。
感谢画家曹赞,感谢校友刘伟!
谢谢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