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码了个博文标题,叫做《数字图书馆的邪恶》,挺吓人的,好像斋主很痛恨数字图书馆一样,其实不然。斋主痛恨的是那些所谓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者和参与者的邪恶。今天就顺便举一个例子说给各位听一听。
近年来,有一个非常邪恶的说法,叫做“破坏性抢救”。什么是“破坏性抢救”?所谓“破坏性抢救”,就是鉴于民国书刊日益老化破碎,不堪使用,为了抢救这些文献,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们不惜向民国书刊开刀,切去书脊,将书刊切割成一张张的单页,以便高速扫描成电子文档,使之成为数字资源,完事以后再将散页重新装订成册,是为“抢救”;因为绝大多数享受数字化待遇的民国书刊或者已经粉碎,或者已经无法装订成册,即便是装订成册了,许多纸页已经支离破碎,惨不忍睹,故具有“破坏性”。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虽然因为纸张的老化,民国书刊的现状堪虞,但是,许多民国书刊已经属于珍稀文献和珍贵文物。从此角度来看,任何切割和热光源扫描都是对文献的直接破坏,如果是珍稀文献和珍贵文物则完全破坏了品相,其文物价值则几乎丧失殆尽!
商业数据公司干这种勾当还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唯利是图,可是,图书馆界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者和参与者们为什么要干这种勾当,是为了媚上邀功?还是为了立项圈钱?或者是为了好大喜功?全部都是!
现在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者追求的就是书刊数字化的数量,十万册,百万册,千万册,步步升级,愈演愈烈。许多图书馆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卷入其中,有的甚至展开了民国书刊数字化竞赛,为的就是拿那点可怜的项目补贴费或者媚上邀功。图书馆界的愚昧无知到了这种程度,真令人刮目相看。
斋主也曾经面临过类似的游说甚至压力,但是,斋主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绝对不干任何破坏历史文献的勾当,绝对不做千古罪人!所以,斋主所在图书馆的民国书刊幸免于数字化的灾难。
当然,“破坏性抢救”者也有很充足的理由,那就是,与其看着民国书刊一天天老化破碎,不如立即数字化,至少可以保留其内容,更重要的是便于广大读者使用。此话既显示了无可奈何逼不得已之意,又非常的冠冕堂皇,显示了大义灭书的豪迈气派。
斋主不禁要问,难道民国书刊就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抢救了吗?据斋主所知,美国宾州就有一家化工厂专门处理纸张老化的书刊,每册的处理价格约为10美元,斋主亲自看过这类处理过的书刊,这些书刊经过化学熏蒸处理后,纸张强度增高,洁白柔软如新,几乎看不出任何痕迹。前些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还研发了一种用纳米技术修复老化书刊的新技术,据说现在也正在推广应用,效果显著。所以,办法总是有的,关键是用不用。再说,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也挺热闹的,但是,斋主还没有听说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搞过“破坏性抢救”。
由此可见,“破坏性抢救”是以“抢救”为名,行“破坏”之实。于是,斋主可以得出一个基本正确的结论:一个图书馆参与民国书刊数字化的数量有多少,那么,它就可能会有多么邪恶。
看官:如果你想知道你身边的图书馆是否邪恶,或者有多么邪恶,那么请看看你身边的图书馆参与民国书刊数字化的数量吧,那是一把立竿见影的标尺和照妖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