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志敏教授藏书捐赠仪式上的讲话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
程焕文教授
2007年11月16日上午10:00时
中山大学图书馆总馆一楼大厅
尊敬的张裕珠师母、安静娴院士、安家瑶研究员、安家璈先生、安家瑗研究员、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值此中山大学83周年校庆之际,我们在中山大学图书馆隆重地举行“安志敏教授藏书捐赠仪式”和“安志敏教授藏书纪念室揭匾仪式”,我谨代表中山大学图书馆全体同仁向应邀光临“安志敏教授藏书捐赠仪式”的安志敏教授的夫人张裕珠师母、安志敏教授的妹妹安静娴院士、安志敏教授的亲属安家瑶研究员、安家璈先生、安家瑗研究员、各位嘉宾和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安志敏先生(1924.4.5-2005.10.26)是我国杰出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安志敏先生早年师从裴文中、梁思永、夏鼐等著名考古学家,一生致力于田野考古工作,先后担任黄河水库考古队副队长、东北考古队副队长兼第一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杂志主编等重要考古与学术职务,是新中国考古事业的重要领导者和组织者。安志敏先生一生共出版学术专著1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许多论著被译成日、英、德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表,在新石器时代考古、殷周考古、东亚考古、陶器和田野考古等方面享有崇高的国际威望,是中国当代考古学家中研究领域最广泛、学术成果最丰硕的学者之一。
中山大学向为南中国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的学术中心。20世纪初,傅斯年、顾颉刚、崔载阳、容肇祖、杨成志、罗香林、钟敬文、商承祚等学者开创中山大学考古学、语言历史学和民俗学研究之先河。其后,戴裔煊、岑家梧、梁钊韬、张为纲等学者发扬光大,民族考古和华南考古成就彪然。如今,中山大学的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在南中国独树一帜,享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正因为如此,安志敏先生在生前一直与中山大学的著名专家学者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和深厚的学术友谊。如今,安志敏先生的家人决定将安志敏先生的个人著述和藏书无偿地捐赠给中山大学,以嘉惠士林,启迪后学,这进一步见证了安志敏先生和安志敏先生的家人对中山大学的无私奉献和深厚友情。在此,我谨代表中山大学图书馆全体同仁向安志敏先生的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为华南学术重镇,中山大学图书馆向来重视文化的积淀、学术的承传和精神的弘扬,先后在总馆设立了邹鲁校长纪念室和陈寅恪教授、商衍鎏探花、商承祚教授、梁方仲教授、戴镏龄教授、李新魁教授、金应熙教授等学术大师藏书纪念室。这些纪念室的陆续设立和全面开放为学人真切地感受学术大师、真诚地敬奉学术大师和系统地研究学术大师营造了学术的感触空间和学人的精神家园。
安志敏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考古学家,一生积累了系统而丰富的中、英、日、法、德、俄、韩文考古学术文献,其中尤以外文东亚考古文献弥足珍贵。安志敏先生的家人决定将安志敏先生的个人著述和藏书约7千册无偿地捐赠给中山大学,使这批珍贵的考古学术文献从北京南迁广州,藏之于高等学府,用之于文人学士,演绎了一段学术佳话,造就了一件学术盛事,令学界欣慰和赞赏。
“安志敏教授藏书纪念室”是中山大学图书馆设立的第一个校外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专藏,其文化学术意义非同一般。我们认为在中山大学图书馆设立“安志敏教授藏书纪念室”对于安志敏先生来说是名至实归,当之无愧。我们感谢安志敏先生的家人率先垂范为中山大学图书馆设立校外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专藏所做出的无私奉献,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校外著名专家学者竞相仿效将个人著述和个人藏书捐赠给中山大学。
安志敏先生的藏书能够从北京南下广州,藏之于中山大学图书馆,这还得益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商志(香覃)教授的辛勤工作。去年以来,年愈古稀的商志(香覃)教授不辞辛苦多次往返与于北京与广州之间,联系和落实安志敏教授藏书捐赠的各项具体事宜,在商志(香覃)教授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一辈中大教授对中山大学的深情厚谊和竭诚奉献。在此,我谨代表中山大学图书馆全体同仁向商志(香覃)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请允许我再一次向安志敏先生的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附录:
安志敏先生简历
安志敏先生是我国杰出考古学家。1924年4月5日出生于山东烟台,2005年10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安志敏先生1948年毕业于中国大学史学系,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研究部,师从裴文中、梁思永、夏鼐等著名考古学家。1950年9月起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77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作。安志敏先生生前曾任黄河水库考古队副队长、东北考古队副队长兼第一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杂志主编等。
安志敏先生长期致力于田野考古工作,是新中国考古事业的重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也是中国当代考古学家中研究领域最广、成果最丰硕的学者之一,在考古学诸多研究领域卓有建树。他在坚实的田野工作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史前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关系,对中国史前考古学体系的创立和中国上古史的重建做出了卓越贡献:通过原手斧概念的提出,对旧石器时代东西方判然有别的砍砸器传统和手斧传统作了仔细的划分,进而修正了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两个系统的传统概念;深入研究细石器的渊源、传统和发展,深刻揭示了中国大陆和东北亚、美洲的史前文化联系;通过对庙底沟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确立了庙底沟二期文化,揭示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发展传承关系;深入研究以磁山和裴李岗为代表的华北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渊源和发展脉络的确立提供了新的论据;对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地区和类型的划分,为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对甘肃刘家峡库区的田野调查和研究,进一步否定了关于甘青史前文化的所谓“六期说”,为准确认识西北地区史前文化做出了新的贡献。此外,安志敏先生还对中国史前农业、中国早期青铜器、辽东史前文化、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史前文化、碳十四年代测定的异常问题、中日古代文化交流以及历史时期考古中的诸多问题都有深入研究。
自1950年参加安阳殷墟和辉县考古发掘以来,安志敏先生先后参加或主持的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数十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举其要者有河南渑池仰韶村、郑州二里岗、洛阳烧沟、中州路、黄河三门峡水库、河南陕县庙底沟、三里桥、安阳小南海,湖南长沙,河北唐山贾各庄、大城山,甘肃刘家峡水库,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海拉尔松山,辽宁旅顺双砣子、将军山、岗上、楼上等,为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安志敏先生数十年来以多种方式教育、培养了大量考古人才。自1952年起在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考古训练班担任新石器时代考古、殷周考古、陶器和田野考古的教学工作,并辅导田野实习。1953年至1957年参加北京大学史前考古学教研组,讲授新石器时代考古。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讲授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等课程,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多人,为新中国考古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安志敏先生和考古所其他学者为新中国考古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必将载入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史册。
安志敏先生自中学时代起即对考古学发生兴趣,从1945年以来出版专著十多种,论文近400篇,论文先后结集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1982)、《东亚考古论集》(1998);主编《庙底沟和三里桥》(1959)、《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1996)等多种,许多论著被译成日、英、德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表,还应邀到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十多个国家访问和讲学,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
安志敏先生治学严谨,平易近人,不趋时,不盲从,不哗众取宠,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学问,以学问为生命,敢言人所不敢言;不斤斤于境遇,不戚戚于窘困,襟怀坦荡,表里如一,体现了一个正直学者的高尚风范。
加载中,请稍候......